被热搜推开的黑色标志只是窗口,最低的原因是“李宁”准备好了,从诞生之日开始准备。
李宁终于等到了好时候。
“该面料采用新疆优质长绒棉,配合独特织法工艺,赋予面料优异性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太多人留意到李宁T恤上的这张黑色标牌。然而,当“新疆棉花事件”持续发酵,人们忽然发现“李宁原来一直有把采用新疆棉写在标签上”,进而交口称赞。
然而比这更难被察觉的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不再区分“李宁”和“李宁公司”。
在沉浮多年之后,品牌被人格化,凝结着同名者的意志。
1988年6月底,《人民日报》收到多封撤稿意见。
起因是,报纸即将刊发评论,全面肯定报告文学作家赵瑜的新作,《强国梦》。
《强国梦》的单行本很薄,副标题为“中国体育的内幕”,封底的摘要则是:本书作者把触角直接伸向了一个体制改革中热闹而冷清的死角——中国体育界,揭开了它神秘的内幕。
正文中,赵瑜笔法冷峻,对即将开幕的汉城(今称“首尔”)奥运会做出了一个大胆预测,“如果参赛国齐全,中国将只有4枚金牌入账”,这样的说法,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彼时,正值中国队备战汉城奥运会的最后阶段,那是中国人的第二次奥运征程,比起诘问,人民更需要鼓舞。
然而,赵瑜的这一小盆冷水并没有浇灭举国上下对奥运会的空前热情,因为就在4年之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竞技体育,便尝到了甜头。
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赛前,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纪录片《零的突破》,开篇便是“奥运五环”的图案,旁白问道:“朋友,你可理解每一个零对新中国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能够在奥运会摘金,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在那支满载15枚金牌的璀璨军团里,“三冠王”李宁成了最闪耀的一个。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夺冠
1984年,在出征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李宁收到了父母来信,他们嘱咐儿子“不要辜负人民的希望”。这句话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在每一个夺冠前的夜晚,都要三四点钟才能入眠。
在他横空出世之前,由于训练条件简陋,导致训练成果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大赛中,每当中国体操队员走上台,裁判常常低头喝汽水,然后再随便打个低分。
诸如此类的故事,年轻的李宁听教练讲过无数次,渐渐的,“通过自己的表现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祖国”成为刻进他骨子里的使命。
1984年,在体操团体、全能都落败后,李宁一人独得三金、两银、一铜,成为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被西方媒体誉为“力量之塔”。
那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那一年,全国所有的舆论工具共同演奏着轰轰烈烈的欢乐颂,李宁坐着敞篷吉普车走遍了家乡柳州的大街小巷,那些抢着摸他奖牌的人高声喊他“体操王子”。
然而,一夜之间被唤醒的民族自豪感,让人们选择性忘记了彼时的李宁已经21岁,对于一个体操运动员来说,已近高龄。
1986年,饱受伤病困扰的他曾经提出退役,但是面对那支青黄不接的中国体操队,李宁一个人的奥运成败,成了天大的事。他别无选择,两年之后的汉城,是一次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任务。
1988年出征前夜,李宁走到了长城。这是他在大赛前夜的例行流程,在他看来,黑暗中沿着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城墙攀登,可以增强他的使命感。但是这一次,天亮之后,胜利却没有如约而至。
那年夏天,坏消息不断传来:《中国射击队为何跌跤》《许海峰为何失灵》……
当时,因为奥运会而聚集在韩国的中国记者时常凑在一起嘀咕,“3天了,读者见不着牌儿,你说叫我们干嘛来了”。
奥运会第4天,1988年9月20日,李宁带着“体操王子”的光环步入赛场,记者们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日新月异的电视转播技术,让失败的画面先于他们的报道传回国内。
意外发生得很突然,一连串稳健的动作之后,吊环上李宁的双手微微颤抖,突然失力,无法平衡自己的身体。
那天,他摔在垫子上,一只脚险些挂在吊环上,以一种有些滑稽的姿态,得到了自己在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最低分。
事情到了这里,还有一丝挽回的余地,人们开始寄希望于之后的跳马比赛,然而历史重演,屁股着地,英雄落马。
接下来的团体赛上,又因为李宁表现失常,致使全队成绩跌出前三,无所斩获。回到休息室,李宁头一句话是:“弟兄们,我对不起大家!”话毕,泪如泉涌,
1988年的汉城,李宁抱着师弟们关上门一起痛哭,教练从过道里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在不算远的国内,观众的脸上开始流露出烦躁。有媒体发出评论:现在,需要把《强国梦》从废纸篓里捡回来了。
那一年,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中,25岁的李宁,被打上了“晚节不保”的烙印。
1988年秋天,让全国人民失望的李宁收到很多信件、邮包,他只拆开了一部分,因为在陆续收到刀片、上吊绳、子弹之后,其余的也不难猜想。
彼时,报道李宁的标题大多用灰色,压抑和愤怒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那个年代,中国人需要的是金牌,不是体育。”李宁说。
他或许永远不会忘记,回国那天,金牌选手坐在头等舱,他坐在后面的经济舱,飞机降落时的欢呼与他无关,直到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他才绕开大厅的人群,仓皇离去。
但是,一名机场工作人员还是认出了他,用一种刚刚好的声音说道:“哪里不好摔,跑那摔去了。”
李宁脚下一顿,加快了步伐,空旷的机场通道好像格外漫长,在通道的尽头他看到了一个高个子的长者,微笑着递给他一束鲜花。
那个人,是李经纬。
健力宝创始人 李经纬
李经纬是健力宝饮料公司的董事长。在80年代,随着中国女排的崛起,健力宝作为赞助商,被海内外媒体戏称为“东方魔水”,一时间风头无两。
李宁与李经纬早在健力宝饮料研发过程中便已相识,李经纬的科研所在李宁住所楼上,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成了相差24岁的忘年交。
李经纬是孤儿出身,没读过书,草莽岁月让他身上充满老江湖的温暖。
李宁说:“没有李经纬,就没有后来的我。”
1988年12月16日,在健力宝的赞助下,李宁的告别晚会得以体面。当时有一位记者问起李宁的打算,李宁回答:“无论我将来到哪儿,做什么,我都不会离开体操。我想建一所体操学校。”
在残酷谩骂声中,体育还是赋予了从事它的人一些珍贵的品质,比如超常的坚韧与清醒。经过几个月的冷静,李宁心中渐渐清晰,后备力量匮乏,是兵败汉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的想法,他也与李经纬交流过。但李经纬建议说:“一定要有经济做后盾,这样才是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思路,你可以搞经济来发展体育。”
意料之中的提议,让李宁忽然正襟危坐,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他的确心动了。
1989年,李宁为健力宝饮料拍摄广告
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出国比赛的服装大多是体育公司赞助,但几乎都是国外的品牌,比如美国的耐克、德国的阿迪达斯、日本的美津浓……
“当时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国的奥运冠军能穿着自己的服装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李宁回忆。
“我是因为激情做事。可能跟运动员时期的经历有关系,一想就想大了,觉得应该做一个能代表中国的体育品牌。”运动员的经历,让他习惯将个人和家国联系在一起。
“新产品就用你的名字。”李经纬对李宁说。
“不,这有自我宣传之嫌。”对此建议,李宁一愣,继而犹豫:败军之将,怎敢再张扬?
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败军之将”,快速爬起的李宁,还是感染了很多人。
1989年8月,李宁在三家报纸上同时登出征集商标设计方案的广告,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先后收到了超过10000封设计稿图。这些方案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军人等非专业人士,其中甚至包括类似红绿灯的简单图样,但是每个方案都配有非常详细的说明,都表达了对李宁的支持。
这件事让他充满信心,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李经纬的鼎力相助下,李宁以跑步的速度开始了新事业。不到8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广东省三水市竣工,不远处就是健力宝的生产车间。
屋顶上,一块巨大广告牌非常醒目:李宁牌服装。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时至今日,李宁仍然会不自觉地哼起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歌,《亚洲雄风》。
这首歌创作于1989年11月,彼时,李宁服装厂生产线上的设备还没有安装就绪,北京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
初出茅庐的李宁没钱做广告,亚运会就是最好的广告机会。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亚运会火炬接力处对承办者开出了3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1434万元)的高价,“李宁”根本承受不了。
与此同时,日本的富士、韩国的三星等国际公司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实力。
情急之中,李宁冲到了分管单位,严词道:“中国运动员在家门口登上领奖台时,怎么可以穿印有外国品牌的运动服?”
在那个朝气蓬勃的年代,这样一句理想主义的说辞,从一个奥运冠军的口中说出,反倒颇有一番现实意味。最终,李宁只花费250万元人民币便一举夺魁。
那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白色李宁牌运动服的李宁,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北京亚运会火炬火种。
通过电视转播,这个神圣的经典时刻定格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
那一年,亚运会的赛场上少了一个运动员李宁,但一夜之间中国人都穿上了李宁牌。
亚运会闭幕的当月,刚刚成立的“李宁”就收到了价值1500万元的订货单。
整个中国体育市场都是“李宁”的天下。鞋子生产后还没进仓库就被经销商拉走了,每年销售收入增幅都在100% 以上。拥有一双“李宁”也成为那个年代时髦的象征。
2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穿着印有“李宁”标志的运动服出现在开幕式上,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的历史。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女子10米跳台冠军伏明霞穿着李宁运动服领奖。
李宁激动地流下了泪水:“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此生最大的荣誉,那种成就感超过了我以前获得的所有奖牌的总和。”
然而比巴塞罗那更早半年,1992年3月10日,李宁29岁生日当天,他在佛山的体育学校成立。从三水的李宁服装厂到佛山很近,开车不过半小时,只要一有空,李宁就会跑去看看学生,偷得半日悠闲。
1997年,在佛山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一座“李宁体操学校拔地”而起,共耗资3300万,落成典礼上,李宁感慨万千:“奋斗7年,梦想终于实现,3000万元的筹集和调度,太不容易了……”
数载商海沉浮,1988年的告别晚会上,他与记者的一问一答,其实从未有一刻被放下。
一直以来,李宁自认是一个胆小者,做运动员时不怕后空翻,最怕前空翻,“因为看不到地”;就算已经成为世界冠军,但在比赛中只有看到场边的教练,他才敢放心做高难度动作。
这一点,在他从商之后依然可见一斑,大多数时候,李宁公司的步伐都是小心谨慎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2004年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举动。
那年夏天,在位于北京东四十条桥附近一家宾馆的房间里,李宁咬着牙,一笔一划地在一份标书上写下一个“天文数字”。
那份标书是是李宁公司提交给2008年奥组委的奥运赞助商竞标书。标书经过精心设计和印刷,为防泄密,金额一栏是空白。
那天,等到李宁写下最后一个“0”,距离出发前往北京2008年奥组委所在地,只剩下30分钟。
所幸酒店距离组委会很近,步行只需要10分钟。房间是李宁一早就租下来的,作为工作小组的临时办公室,以防投标当日出现堵车等突发状况。
所有意外状况都被考虑进去了,目标只有一个:拿下奥运。
据说,按照李宁公司当时的财力,几乎无法支持标书的那个数字,但胆小的李宁像个赌徒一般压上了整个公司。
作为一个体育品牌的掌舵者,北京奥运会的确是一块巨大的面包,但李宁所表现出的激情,好像早已超越了商人的角色。
早在1993年,李宁便奔走各地,助力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彼时,传奇女性邓文迪正在耶鲁大学攻读,课余时间在距离学校不远处的某国际体操学会做兼职。
学会的创办者正是李宁,邓文迪回忆,那段时间,她的工作里总是有一项内容:在校园里分发印有“北京2000”的宣传单。
但是,那次申奥,中国最终以两票之差败北。
不久,李宁又进入新的轮回,为申办2008奥运会呼告,即使离开赛场很多年,奥运会似乎依然是他人生的坐标。
在北京奥运会的周期,李宁已经将公司交给了职业经理人,自己则退居二线,鲜少出现在公司。也因此,当时的“李宁”公司里甚至流传着一则轶事:一天,当头发稀疏、两鬓斑白,身材微胖的李宁步入公司,却被前台小姐拦住了。他尴尬地解释:“我就在这里上班。”
但对于投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李宁事必躬亲。董事长亲自出马,这在竞标奥运赞助商资格的企业中,非常罕见。
那一天,当他双手递上标书,仿佛完成了某个熟悉的仪式。
但是作为一个商人,他却始终逃不掉被选择的宿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最终花落阿迪达斯,毋庸置疑,他们开出了一个更高的“天文数字”。
公布结果当天,李宁投标团队的很多成员默默落泪,他本人看上去很平静,只是在很多年后回忆过去:
“2008年生意上不冲击,情感上冲击。历史性的一次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觉得是中国企业的机会,后来发现是外国企业有机会。”
很多时候,他似乎很难做到在商言商。
转折有时会在命运的另一端发生,2008年8月8日当晚,“胜利者”阿迪达斯把投诉电话打到了国际奥组委。
北京一夜,当阿迪达斯的负责人看到李宁绕场一圈点燃火炬的那一刻,也看到了自己的不甘。
“虽然我是练体操的,但其实我有恐高症,站高一点我的手马上就出汗、发凉。”李宁说。
那天落地之后,李宁思考良久:“如果做不好、做不成功,那就辜负了这一个机会。那时候我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运动员来对待这事儿,这是国家的荣誉,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奥运。”
后来的一个月,为了保密,李宁每天0点出门,1点开始练习。总导演张艺谋曾透露,在空中做一遍全套动作一般需要休息一小时才能上第二次,“有时我们都下班了,在空中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就是他一个人在那里练习”。
8月8日当天,李宁很早就抵达了开幕式后台,外面的盛况与他仿佛隔绝又紧紧相连。
按照原计划,为了吊足口味,李宁将在音乐响起后几秒钟再开始空中漫步,然而激动的张艺谋下意识地以为出现纰漏,在对讲机里不停呼叫李宁。
一瞬间的混乱没有影响李宁,“我眼睛始终盯着我的手,把我的世界压缩得很小,我就只做我的动作。”
体操运动员的对手只有自己,500米,3分零10秒,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的画卷在他身后徐徐展开,当主火炬塔被引燃的那一刻,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目光被吸引,张艺谋跳上了桌子,并一一和所有人拥抱。
那天夜里,李宁公司的老员工为他策划了一个庆功会,准备一醉方休,却遭到了老板严厉的批评。
当时,李宁说:“我是代表中国人民去点火,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去点火,不是代表李宁个人,更不是李宁这个公司——如果我和你们一起去庆祝,就是把这件大事的意义变成了小事和私事。”
于是,庆功酒会被退席,“李宁人”就在位于通州的李宁中心进行了小规模的非公开庆祝:在院子里喷绘图案,在广场上悬挂照片。
第二年,李宁公司实现净利润9.45亿元,同比上涨31%。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越阿迪达斯。
时隔20年,“体操王子”的英雄光环,被注入“李宁”品牌之中。
而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李宁热潮”之外,由于高强度训练导致腰伤复发,李宁被推进了手术室。
彼时,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护士医生都争相合照,那时的李宁不会想到,在几年后,他将面临一场更加庞大的“手术”。
很多年后,回忆起2008年的那一夜,李宁对俞敏洪说:“走那一圈跟公司没关系,公司靠这个也很难获得发展。”
2008年的火炬为李宁公司带来了高光时刻,但点火的人在暗处看得很明白,四周早已群狼环伺。
2009年是国庆60周年,天安门有花车大游行,李宁作为奥运冠军登上了其中一辆花车。
彼时的赞助商是安踏,李宁的老对手。
花车上的人都必须穿着安踏品牌的衣服。这一点,遭到了李宁公司上下的一片反对,大家认为李宁可以不参加,也不能穿安踏。
李宁坚持:“没关系啊,穿安踏就穿安踏,我得去啊,我不去怎么跟体育界交代呢?”
后来,是原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出面解围,悄悄为李宁准备了一面国徽,盖住了安踏的logo,才算把事情解决。
2009年,李宁身穿安踏服装登上花车
这段插曲,或许可以视作彼时体育品牌市场的一个剪影,激烈的竞争,促使“李宁”将改革计划提上日程。
2010年,在职业经理人张志勇的主导下,李宁公司在一二线城市大量开店,直面耐克和阿迪,并在一年内多次提价让产品高端化,结果订单量下滑。与此同时,产品被重新定位在“90后”群体,但当时90后多没有消费能力,此举反而挫败70、80后主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那一年的7月1日,“李宁”那句脍炙人口的“一切皆有可能”,被更换为“让改变发生”。
改变,的确发生了。
2011年,李宁公司的业绩在2004年上市后首次下滑,净利润同比大降65%至3.8亿元,在本土头部体育品牌中垫底。到2012年安踏以8.8亿元的营收差额首次超越“李宁”。
“李宁”最终三年持续亏损,累计超过31亿元。股东和元老们纷纷登门,请李宁出山,重回一线。
2014年,51岁的李宁一脚踏进泥潭。原计划为期3年的转型没有如期完成,比亏损更令他忧虑的,是经营一家看不到未来的企业。
多年后,回忆这一段低谷,李宁说,“我拿冠军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他还记得,有一次,他与退役运动员刘璇、金晶一起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主持人介绍刘璇和金晶时,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轮到李宁时,主持人说:“这个大家都认识,就不用介绍了吧?”现场一片沉寂。
在场的孩子,没有一个认识李宁。
“我原来太有名了,太有名以后呢,就会老在你的名气下面去做。你看现在创始人有名的,哪个产品能卖得好?一定是它的渠道、供应链才使得这生意能行。所以不能依赖创始人。”
在经营策略上,李宁用一个“原来”,斩断过去,在资金链几近断裂的情况,缩减行政支出、调整公司架构、清理库存、改良渠道,一年关闭1821家门店。
那段时间,李宁把办公室当战场,每天熬到深夜,即使肠胃不好时,他会和经销商一起喝酒。似乎又找回了当初在奥运赛场上拼搏的激情。
“2014年,我几乎把我一辈子的办公室都坐完了。”
而在营销方面,他则逆势向后,重新用回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他认为这个口号“更符合公司品牌基因,可以激发所有人参与,包括消费者、合作伙伴,可以鼓励我们追求梦想,超越自我。”
“运动员基因是我给公司注入的最大财富。我认为中国就应该有世界一流的体育品牌,我李宁当之无愧要勇往直前去做。”
“‘李宁’这个品牌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有助于中国体育发展,这才是这个品牌的意义,否则有什么意义?”
几经风雨,几经沉浮,李宁身上仍然有一份家国情怀,那是一种接近本能的担当。
李宁公司坐落在北京五环外的光机电产业基地内,毗邻京沈和京津唐高速公路,有的人说它不够时尚,有的人说它偏僻。
但是,每一个走进园区的人,都会看到一面国旗,在建筑群的最高处,庄严地,一丝不苟地悬挂着。
1.《08年奥运会中国穿的什么牌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8年奥运会中国穿的什么牌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03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