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一件东西是否美丽的最低直观标准。所谓“形”当然是指物体的各种形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形”。

而“色”是指物体的颜色;构成某一种物体颜色的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两者可以互为补充。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种“质”美,即物体的材质之美,比如说一把黄花梨木制作的家具或一尊大理石雕像,可惜这种美一般不表现在怀表手表这类的人造机械装置上。

尽管人类文明进步现在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对于任何一件物体来说,这一基本的评判标准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拿人手一块的手表而言,论制作工艺,现在的手表不可谓其不精;论所具备的功能,不可谓其不全;再说到花样,更不可谓之繁多。不过当你看到在两百多年以前制造的怀表之后,相信你将会用另一种目光来看待人类今天制作手表的本事。因为早在两三百年前,怀表已具备今天手表的型色之美,甚至在装饰艺术成分的融入上,更比今天的手表有过之而不及。

真的,眼前的事实一方面是戏剧性的,另一方面又是无可辩驳的。在人类大规模地制造手表之前,人类至少已经历了将近两百年之久的“小规模”制造怀表的阶段。那时候干这行的基本上只局限于精密机械制造业极其发达的欧洲地区,此时亚洲的工匠们似乎还沉溺在如何烧制更精美的瓷器和雕琢玉器的黄金时期。至于西夷的那点儿“奇技淫巧”根本不在眼里。而后来的事实是,尽管仍有一种说法说是中国人最先开创了世界钟表的历史,但其结局就像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四大发明那样――象征大于实用。东方人往往把自己的发明束之高阁放在心里,而西方则人善于把自己的发明转化为商品,继而为日常生活制造方便。这样一来,中国钟表制造业的结局当不言自明,如果我们当初就像西方人那样行事,今天的上海牌手表早就该卖得比瑞士的江仕丹顿贵得多了。

乾隆爷跟康熙爷据说都爱表,严格的说应该是都爱高级精美的座钟。遗憾的是这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中国当时几亿人,做皇帝的却只有一个,皇帝喜欢什么跟老百姓没有关系。就像现在中南海和玉泉山的水那样,虽说都是水,可跟你沾得上边吗?水之大尚且如此,细巧而娇贵的座钟更不例外。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情况大不一样,早当初他们的时间科学或许比咱们的落后,钟表制造业也或许比咱们的起步晚,任你随便说吧;反正今天的格林尼治时间是世界公认的标准时间,瑞士计时器制造业也要比咱们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现在再争论指南针是谁发明的似乎已没有多大必要,关键是当你上了月球之后能不能再回到家。

手表的流行和普及只是最近70-80年的事,在此之前,是怀表稳坐便携式计时器的天下。人类发展计时器大体上经历了塔钟、座钟以及挂钟、怀表直至现在的手表这几个重要阶段。在这当中,怀表所经历的时间最长,且从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衡量,也最接近于现在的手表。带手表的习惯现在看上去不足为奇,但是在一开始,人家手上戴着首饰,你的手上戴着一块手表,在大庭广众之中恐怕连你自己都不好意思看。据说在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公开地展出了手表,立刻引起了一大堆的非议。那些一只手摇着扇子,另一只手举着绣花洋伞的太太小姐们大惊失色,觉得怀表这东西怎能戴在手上呢?我家的先生要是戴着它出门,不就跟狗戴着项圈一样吗?

就型色来讲,怀表的外观已经完全可以和现在的手表相媲美,只是在功能和准确性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早期的怀表还有另外一种大多数手表所望其项背的功能,那就是豪华性,或者说是超级豪华性也不过分。这是因为当时用得起怀表的人远少于现在用得起手表的人。再有一个因素是,当时的手工匠人也远多于现在的手工匠人且手艺或许更为高超。这两个因素导致100-200年前的怀表争奇斗艳,型色纷呈。其中许多精美绝伦的货色拿到现在足令许多所谓见过大世面的人叹为观止。

由于怀表的个头较大,而使用者的身份又相对较高,所以怀表的华丽以及奢侈的施展空间比一般的手表要广阔许多。又因其相隔年代的久远,其中许多精品仍深藏宫帷,常人难得一见。百分之八十的这类怀表光是以年代论就已达到古董级,再加上其稀缺的因素,更是达到了博物馆级。看看这些型色具备的怀表吧!它们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品,即便是它们的外壳,也足以使现在最狡诈的仿冒者搓手顿足望表兴叹。

1 饟珍珠珐琅金怀表(18世纪末)白瓷表盘一目了然,当时的贵族大多年事已高眼神不好,所以在定制(注意:当年的高级品都是定制的)怀表的时候特别强调字迹要醒目。

2彩绘图案怀表(18世纪末)这是一块在表盖上以手工彩绘的方式制作的杰出品。从以古希腊爱情题材的图案上判断,它有可能是一个年青的贵族成员为自己的心上人定制的礼物。

3 法国自动闹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尽管这种带闹钟的怀表需要经常上弦,但仍受到一些追求时尚的人的追捧。在制造工艺上它也显然要比一般的货色难得多。用这种表的人通常是中年以上的殷实人士。

4 英国金怀表(19世纪中期)这是一款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很流行的精制品。它的前后盖都能打开。打开前盖当然是为了看时间,而有的人专爱打开后盖看表芯的机械运行状态,还有一些人则爱向朋友吹嘘表芯的精密与正宗。

5 江仕丹顿怀表(约1850年)看来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瑞士的钟表制造商就很在乎“血统”。尽管这款怀表的正面(注意:表面上没有任何商标)朴实无华,但表的制造者却在表的背后将它的“血统”一表无疑。因为给表上弦也是从背后入手,所以“江仕丹顿”这个响亮的名字将会每天同你照面。

6 饟珍珠怀表(19世纪末)此时的欧洲经过连年的征战总算是稍微平息了一些,富有阶级财富的积累显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此一来,像这种华丽的奢侈品在当时总是供不应求并“多贵都有人买”。

7 稀有的扇型怀表(约1910年)它诞生在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出门兴打绣花伞的时代。这种违反常规的设计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当指针走到头了之后会怎么样?别担心,聪明的工匠早就想到了-它会在一秒钟之内自动弹回到起始位置。

8 多功能怀表(约1900)这款怀表足以让现在的多功能手表感到些许惭愧。看来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使人们感到惊讶的还不仅是它正面的多功能,只有当你放打开后盖的时候才会发现里面的乾坤更为了得。

9 早期的自动怀表(20世纪初)该表除了具备型色之美以外,它的自动上弦功能又是一大特色。它的另一个巧妙设计是:打开背盖后你将能看到余下的走时动力还剩多少。

10 能看到“心跳”的怀表(1915-1920)顾名思义,这是一款能看到芯跳的怀表。根据它的名字判断它当年很可能是出自某个德国或奥地利工匠之手。它很类似于现在仍在流行的“骷髅型”露表芯手表。

11 瑞士尤利西斯·纳丁怀表(1920)自那个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表的生产年代和确切的生产地点。而在以前,由于表的生产地非常分散和产量极为有限,所以尽管有许多属于顶级产品,但仍无法确切地知道它们的生产年代和出自谁手。这不能不说是怀表收藏家的一大遗憾。

12 带有皇家印记的怀表(1920)虽然这款怀表在走时上没有特殊的功能,但表盖上的皇家印记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 - 当时拥有它的人身份显贵。欧洲的贵族一向很在乎这一点,要知道,皇家的印记可不是随便使用的。

13 少有的鹅蛋形怀表(约1920)这又是试图体现型色之美的一个典范。它诞生于手表即将流行的前夜。或许是为了进一步抓住传统的怀表用户,所以它的制造者们才绞尽脑汁妄图以异型取胜。

14 医生脉搏计时器(1920-1930)这是瑞士的浪琴公司为医生专门制作的一种能记录病人脉搏跳速的怀表。它的表盘上有着复杂的刻度,一般人很少能读懂个中奥秘,但它对医生来讲绝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另外,怀表的收藏家也会因为把它搞到手而欣喜若狂。

15 自动报时怀表(1920-1930)这是一款能设置报时时间的带闹钟的怀表。意大利的怀表收藏家认定它当初属于在信号塔上执勤的军事人员。当时有的军装特地在领部靠近脸的地方设一装怀表的小兜,以便于听到微弱的闹钟声。

16 方圆结合的怀表(约1930)这是怀表夕阳西下最后时刻的杰出品。设计者还是试图在表的形状上打主意。另外,这个时候没有人再想当无名英雄了,几乎所有表的制作者都开始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品牌印在了表盘上。

17 多指针怀表(约1920年)这款表特地将分针及秒针做得醒目,而将时针做得很小,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并且该表的活动外环翻下之后可以当作支架,以便于将它放在桌上。

18 挂坠型表(1930-1940)现代女士兴在胸前挂精致的手机,60-70年前兴挂“怀表”。既然是为了挂在胸前,棱形的设计应该是最理想的了。这虽然不是一款豪华品,但对于怀表收藏家来说确实不容易收集到,因为它当年面市的数量极少。

19 公主旅行怀表(1940-1950)说它是怀表也行,说它是旅行闹钟也罢;反正它们都是瑞士货并身价不凡。带彩色条纹外套的是摩凡陀牌,带黑色外套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劳力士。后者的子品牌居然还冠有“公主”的名号,虽然不免给人以张扬之嫌。但细一想,当年用得起劳力士牌旅行闹钟的人也绝非草根人士。

20 马蹄形怀表(1930-1940)在瑞士制表业的众多品牌中,劳力士是比较紧跟潮流的一个。在从怀表到手表的转型时期,它同时生产冠以“皇家-王子”子品牌的手表及怀表。前者的目的自不用说。后者则是为了继续拢住对怀表一往情深的老顾客的心。并且在表的形状上试图有惊人之举。

文/章开元, 图/意大利怀表博物馆

章开元介绍:

章开元,早在1991年参与编辑写作介绍世界名牌手表一书,为国内建国早期的钟表爱好者及研究者。目前在一家中央媒体做普通编辑工作。

1.《为什么摩凡陀陶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摩凡陀陶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07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