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陕西阴阴满营县庙前村自崖遗址出土了两座精美的“粗糙花纹”铜鼓,1961年春秋末期,长24.3厘米,宽11厘米。
戈是夏商周三代主战兵器,在晋朝以后消亡,目前存世量很大!“因为是墓主生前使用,因此陪葬明器上,见到错金铭文不新鲜。”而这两件戈有些不同寻常,戈上共有错金鸟虫书7字,一面援上2字,胡部4字,专家辩识为:『王子(于)之用戈,□(璗)。』
王子于何人?张颔先生认为是吴王僚,名州于,“于”是“州于”之单称。吴国笫23任君主,被专诸鱼腹藏匕首刺杀。幕后主使是伍子胥及他推上位的公子光。公子光王名夫差,一生之敌即越王勾践。于是乎,王子于戈就成了山西博物馆的重宝。
早自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就出土了造型纹饰繁复的礼器玉戈,距今4000多年前!有朝一日出土夏代兵器铜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令人惊叹的是: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不晚于1.8万年前,就已经将斑鹿头骨解开,制作狩猎用的 骨戈!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那么,许慎解“戈”字对路吗?
有图有真相,文史密匙精选,汉夷契普四语参照,从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简牍、帛书、汉隶和传抄古文全解码——
▲汉典网戈字源流演变#汉字根义字典#
▲【归藏文字告白,『剪割锯砍,凶猛脱离』曰戈。】在戈字创制的夏陶文、商契文和周金文三代时期,并非许慎所说的“可勾可击,平头戟也。”也并非是专家认为的“狩猎”工具。而是类似于长柄镰刀的复合工具,采集、割柴只怕使用的更频繁一些!
▲【戈】应该就是镰刀的变种兵刃吧
▲《尚书・周书・顾命》曰:“执戈上刃”,应该是指给长戈加装矛头,用于阵仗、车战。《楚辞·屈原·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不难想象,……马拉两轮战车,高速闯入敌对阵列后,凶猛划割所过人头,如同用剪刀来裁切帛绸,没有硌手迟滞感云云。
▲成语枕戈待旦, 言“戍边用警,求战心切。”出自《晋书・刘琨传》,刘琨是刘备同宗后辈,曾夜吹胡笳,击退5万匈奴军。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也说:“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比殷墟甲骨文还早的古文字##语文干货分享##冷兵器##山西头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破译太烧脑,企盼您的关注,感谢分享评点转发
1.《1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干货看这篇!兵器考古|1.8万年前骨戈,北京山顶洞人;二里头玉戈、商周铜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干货看这篇!兵器考古|1.8万年前骨戈,北京山顶洞人;二里头玉戈、商周铜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10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