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8月27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代3354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果巡礼”系列记者招待会平凉专场记者招待会。
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平凉市委副书记马琨,围绕“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今天起,省政府新闻办将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请市州主要负责同志介绍70年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先生,平凉市委副书记马琨女士,请他们围绕“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先生做介绍。
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
王奋彦: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重要时刻,省委、省政府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给大家走进平凉、了解平凉、宣传平凉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首先,我代表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和全市230万人民,向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平凉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平凉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造就了崆峒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等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境内资源相对富集,有首批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等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被原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世界养生大会指定最佳宜居城市”。
70年前,平凉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顺利完成经济恢复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任务,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平凉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扎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地生根,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70年来,平凉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大做强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智能光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GDP从1949年的0.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17亿元,增长了700多倍,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4元增加到2018年的18676元,增长了30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595.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亿元,增长512倍。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深入实施“九大冲刺行动”,聚力推进“3+3”冲刺清零,坚持不懈培育牛果劳增收产业,大力发展“五小”产业,探索推广了“三变”改革的“庄浪模式”“静宁模式”和劳务扶贫的“灵台模式”,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了贫困村水泥路、动力电全覆盖,农村危房基本清零,安全饮水稳定达标,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脱贫摘帽。庄浪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改革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综合受理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和移动端,“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市区一体“政务超市”规范运行。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0.42万户。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改革,稳妥实施大景区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8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院士工作站9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中国华能、中交建、海升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采取以商招商、轻资产招商等方式,开展“保姆式”服务,引进平凉首个集群式全产业链项目—平凉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次性签约落地企业17户。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
——城乡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大力推进以路、水、电、房、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运营里程由“零”发展到231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3个县(市、区)通高速,随着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庆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获批建设,平天、彭大、静庄、华泾4条高速明年建成通车,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有效破解。大力推进跨区域引调水、重点河流治理、城乡供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58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5处,解决了189.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提质提速和县城小城镇扩容提质,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8.9万户,城市颜值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13%。大力推进信息化,移动手机覆盖率100%,光纤入户率达到99.6%,网络带宽达到1000G。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750千伏线路贯穿东西,10千伏以下电网实现全覆盖,平凉成为甘肃电网中的东部枢纽。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平凉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底线性任务,综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整改环境突出问题,平凉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91.6%;河流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等均稳定达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57%提高到2018年的33.62%。
——文旅首位产业加快成长。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牢固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聚焦把平凉建设成“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提升崆峒山大景区,完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开发关山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延链补链扩链,努力形成一产突出文化旅游调结构、二产紧盯文化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文化旅游搞服务的新格局。“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112个,总投资243亿元。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3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2%。
——民生得到不断改善。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8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78.1亿元,占总支出的8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49年分别增长了286倍、213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4平方米和27.3平方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99%、100%、99.88%、97.34%和94.04%,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市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为40.2万人(次)报销住院医疗费10.8亿元;建立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均预期寿命由改革开放初的65岁提高到73.25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70年来,平凉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生命力,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迈上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将对标对表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正把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作为、转化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务实举措、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烈担当,奋力迈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王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的问题是,这么多年来,在民生领域,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方面,具体的变化和亮点有哪些?
王奋彦: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凉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刚才,我从宏观上介绍了平凉的发展变化。这里,我再用几个关键词和一些数据作以补充说明。
一是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平凉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前绝大多数土地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为了改善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我们平凉人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全面动员,开展了大修梯田、大兴水利、大搞植树造林活动,我们用40多年时间,修出了411万亩梯田,建成了2658处水利工程,解决了近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稳定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用修好的梯田地,我们栽植了200万亩苹果,发展了近200万亩高效农业,带动农户养殖了70万头牛,还种了40多万亩的蔬菜,解决了群众吃的问题,肉、蛋、果、菜等农副产品上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餐桌。
二是从住窑洞到小康屋。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市总人口9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万人,乡村人口89.5万人,城镇化水平仅为9.45%。我们紧紧围绕 “住有所居”,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主要启动实施了地坑庄子和窑洞“清零”行动,让群众从地坑庄子和窑洞里面搬出来,住进塬面上的砖瓦房。庄浪、静宁两县围绕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着力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全市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22万平方米。在城市,重点开展了棚户区改造,共改造3.4万户,使这些城市居民由低矮的土木房住进了新楼房;同时我们还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房子进行了水、电、暖等设施更新改造,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农村由地坑庄子住进小康屋、砖瓦房,这个比例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3平方米,彻底告别了土窑洞,D级危房全部清零,C级危房基本消除,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32.4平方米。
三是从“泥水”路到水泥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仅有6条公路624公里。现在全市建有230多公里的铁路,建成的高速公路和明年将要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共有540多公里,国省道有近1千多公里,农村通村通社硬化路(砂石路)达到9300多公里,这样就构建起了铁路、高速、等级公路、农村公路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群众生活和出行条件得到了历史性地改善,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些年,私家车、农用车发展很快,现在每百户群众拥有汽车35辆。信息化产业发展得也很快,行政村宽带网络通达率为99.8%,网速比城里还快。
四是从上学难、缺医少药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在教育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过去,我们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每个县只有一个中学,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义务教育“一无两有”“六配套”,1994年实现“普初”,2003年实现“普九”,2011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市通过国家评估。可以说,孩子上学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至目前,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99%,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8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04%。要上学、想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得到了基本改善。今年,北大、清华录取了15名平凉学生,这就是教育质量对平凉学子的一个回报。在医疗卫生方面,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病有所医,并且按一定比例报销。城乡居民寿命得到延长,使老百姓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70年来,看病从最初的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消毒靠开水煮,到如今乡镇卫生院“B超、CT、血气分析仪”等这些设备大部分全配齐;从过去的“赤脚医生”、卫生员到现在的全科医生(我们的乡镇卫生院已按照脱贫标准全部配齐了全科医生),每个村都有卫生所,这样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还能够让报销比例有一个大幅提升。这都是老百姓最幸福、最高兴、最满意的事。
这四个方面是变化最大的,也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在老百姓的感受里,他们感谢党恩,感谢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在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我们更要感谢人民群众在实践创业中的付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拼博,他们的进取,才是我们改变面貌最根本的动力。谢谢!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牛产业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9月份平凉将举办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请介绍一下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工作目标。
平凉市委副书记马琨
马琨:
感谢这位记者对平凉牛产业的关注。平凉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当地群众养牛饲养方式非常精细,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非常独特的肉牛种质资源。经过基因测序,平凉红牛是秦川牛和日本和牛的祖系,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具有独特的芳香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共轭亚油酸含量高。经过权威机构的鉴定,平凉红牛是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
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把红牛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持之以恒推动扩量、提质、增效。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聚集全市之力和各方资源推进牛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推进肉牛繁育、饲料供应、安全防疫、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等六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了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我们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推进,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40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了8.42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2018年全市牛饲养量接近70万头,总产值达到72亿元,重点养殖区域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到3000多元。二是科技支撑不断增强。我们先后制定了平凉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8个地方标准,坚持引进与改良结合、示范与推广结合,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站110个,肉牛冻配改良点129个,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科技对牛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我们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共建了西部肉牛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了平凉红牛良种中心,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先后顺利开工,于今明两年建成,将大幅度提升平凉红牛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三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目前,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7户,屠宰生产线5个,研发和生产牛肉、牛骨、皮革和生物制品等近100种,年屠宰能力20万头,牛肉精深加工能力近万吨。四是品牌效益持续扩大。我们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坚持高端定位,注册牛肉类商标68件,“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优质高档牛肉被国内外权威专家鉴定达到日本A5级标准,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也建成了供港肉牛养殖基地。
9月初,我们将举办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这次节会将汇聚全国牛产业行业领域知名专家、优秀企业代表,是一次全国性行业盛会。期间,中国农科院及国家农业部也将在平凉市召开全国畜禽种业研讨会和全国肉牛性能测定培训班。我们希望通过承办牛业大会和相关会议,进一步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平凉的优势资源,提升“平凉红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行业内有识之士和优秀企业到平凉投资兴业。我们今后也将以这次牛业大会为新的起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作出的“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面下功夫”的重要指示,以建设现代草畜产业体系为方向,以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为牵引,全力推进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和宣传推广,力争用3年时间,把平凉红牛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用8到10年时间,将“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自主品牌大动物第一品种,把平凉市建成全国农区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基地。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平凉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任务在全省是比较重的,据了解今年平凉将提前一年实现整市脱贫的目标。请介绍一下平凉实施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王奋彦:
平凉市的7县(市、区)都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其中静宁县、庄浪县是深度贫困县,崆峒区、灵台县、泾川县是片区贫困县,华亭市、崇信县是“插花型”贫困县。2014年,全市贫困人口有40.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0.87%。从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今年3月份在全国人代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一户一策”为抓手,举全市之力打歼灭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精准施策。结合平凉实际,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九大冲刺行动”。即龙头企业全覆盖、“三变”改革全铺开、金融保险全加入、危旧住房全清零、劳动就业全对接、教育医疗全跟进、社会救助全兜底、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全参战、党建统领全保障。围绕这一系列行动,全市各级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把政策措施具体化、责任化、网格化、模板化,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8.7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63%,34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脱贫摘帽,庄浪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在全省2016、2017、2018三个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市均被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
二是产业增收。我们根据平凉农业产业的特点,紧密对接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充分发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近两年投入的19.6亿元到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作用,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市级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探索创造了一批脱贫攻坚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庄浪县创造了“国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庄浪模式”,这是在全省推广的一种扶贫模式。静宁县创造了“供销联合社+乡镇扶贫产业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灵台县探索了“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灵台模式”,大力发展劳务就业,积极对接县内外劳务市场,搭建劳务平台,成立劳务公司,多渠道发布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使贫困劳动力输转更加精准,延长了务工时间,增加了贫困户劳务收入。通过推广这三种扶贫模式,使牛、果、劳增收产业贫困户全覆盖,实现了稳定增收。截止目前,贫困户种植苹果近30万亩,饲养肉牛达到13.73万头,年输转贫困劳动力3.6万人次,91.4%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分红2399.6万元。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支持6280个贫困家庭发展“五小”产业,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所以对于脱贫,产业是基础。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过去,我们的一些贫困村基础条件很差,村党支部、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也没有村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场地。近几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基础设施短板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整合项目,利用三到四年时间,实现了1457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全覆盖,严格落实水质鉴定监管措施,解决了近2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不稳定问题。在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抓重点、树典型、全推广,使各项工作成效经受得住考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切欢迎。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围绕有需求的行政村要建幼儿园的要求,建成贫困村幼儿园233个,使想上幼儿园、能上幼儿园的孩子就近就地入园。针对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成35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做到诊疗、药房、治疗、观察四室分离,村医配备到位。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方面,除极个别因智力障碍等因素造成不能上学的孩子外,其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在医疗扶贫方面,贫困人口慢病签约8月底将全部完成,贫困群众的门诊费用也能报销,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率达到85%以上,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使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享受到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提标政策,全市有5.52万人实现兜底脱贫,实现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前几天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继续深入开展“十查十看十补课”和“六大行动”, 集中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 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跑表计时、奋力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确保今年7.1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86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庄浪、静宁2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提前一年实现整市脱贫目标。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平凉是全国最佳苹果适生区之一,以静宁苹果为代表的平凉金果是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请介绍一下平凉苹果产业推进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马琨: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平凉地处北纬35°,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市大部分区域土层深厚,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完全满足生产优质苹果必须具备的7项生态指标,发展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条件。平凉历届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一直当做主导产业来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经历了80年代的探索起步、90年代的规模扩张、新世纪以来的扩量提质以及2010以来的深度开发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刚才王市长也介绍到了,果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撑。截止2018年底,全市的苹果种植面积接近200万亩,产量接近200万吨,果农的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6000元。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鼓起了平凉老百姓的“钱袋子”,而且给平凉大地盖上了“绿被子”,使以前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现在的平凉,特别是进入春天以来,满眼山川绿,到处花果香。目前,早熟苹果已经上市,10月份,全市苹果就开始大规模的上市了,遍布山川的果园和苹果也是这个季节平凉最靓丽的风景之一。我们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的做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规模化生产。按照市域全覆盖的原则,坚持整区域规划、集中连片栽植,每年新植补植果园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两大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片带,一个是含盖庄浪、静宁两县大部分区域的葫芦河流域的百万亩生产片带,还有一个是泾川、灵台、崇信县,崆峒区三县一区的泾?河流域的百万亩生产片带。全市果园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达到79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村达到1031个,分别分别占全市乡镇总数和自然村总数的77.5%和70%以上。在静宁县、灵台县还有崆峒区也建成了良种苗木繁育基地7100亩。
二是注重标准化管理。我们多年大力推广矮化密植、节水滴灌、肥水耦合和生物防控等新技术10多项,建成了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创建了国家级标准园4个,省级标准园73个,认证绿色果品基地80万,GAP基地1.5万亩,矮化密植园达到了6.2万亩,苹果的优果率提高到了72%。据农业部质检中心检验,平凉金果包括静宁苹果的五项理化指标,包括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糖酸比等指标高于全国其他产地苹果的平均水平。连续15年产地收购价在全国领跑,从这个也能看出平凉苹果的品质。
三是坚持产业化经营。我们实行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果农”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产业大户5000多户,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700多家。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仓储、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家,开发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果品年仓储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16万吨,初步形成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格局。
四是推动品牌化发展。我们始终坚持高层次、大平台运作,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香港等地开展专场推介活动,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栏目向全国的观众推荐了平凉苹果。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形成“线上+线下+期货”三条营销渠道。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先后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7张国家级名片。“静宁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33.99亿元。果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3000多万美元,苹果出口量连续几年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特色产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生产绿色、有机、安全、营养果品为着力重点,坚持工业化理念谋划苹果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行公司化运作、资本化运营、工厂化生产,力争到2025年,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380万吨左右,产值达到170亿元,把平凉市建成全国苹果生产强市,静宁县建成“全国苹果生产第一县”。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当前,甘肃省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的“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请问一下王市长,平凉市将如何贯彻落实?
王奋彦: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进行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这既是对我们的特殊关怀,也是对我们的激励鞭策,更饱含着对甘肃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更高期望。强调的“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主题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5个方面重点任务,准确把握了全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了关乎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是我们推动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平凉市各级干部群众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落地见效。当前,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突破:
一是在乡村振兴中补短板。今年,平凉市要实现整市脱贫,但农村发展的短板还有很多,需要加力补齐。首先,要尽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村社道路硬化,配套完善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稳妥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其次,加快补齐农村环保短板。这既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目前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垃圾处理上,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设施设备,增加人员力量,提高处理能力;污水处理上,加快建设乡级污水处理设施,先确保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再逐步向边远村延伸,使农村污水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土壤污染治理上,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抓好地膜回收处理,使地膜这一种植业的最大危害得到处理、变废为宝。第三,加快补齐乡村治理的短板。加大引导力度,加快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第四,加快补齐产业短板。突出牛、果两个“独一份、特中特”的优势产业,进一步研究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下功夫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种质资源,规范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化经营、规模化扩张、品牌化发展,切实提高产业的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效应,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全国大中小市场覆盖,开拓东南沿海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以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占领市场,使果品价格趋于稳定、牛肉价格不断提升,提高主导产业附加值,使牛、果绿色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二是推进煤电化产业开发。目前,平凉煤炭产能2700多万吨,火电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可发电量250亿度。推动煤炭就地转化、电力外送和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这是平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突破口。煤炭产业开发方面,致力于“扩能”。《灵台矿区规划》已经国家能源局批复,新复查煤炭资源97亿吨,可再建设5对煤矿,新形成产能2300多万吨。外加已经开工的340万吨煤矿,平凉煤炭产能新增近3000万吨。最近,我们正在积极汇报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平凉煤炭资源配置,力争使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产值达到250亿元。电力方面,致力于“强电”。我们积极汇报争取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与山东省及相关企业对接洽谈,建设±100KV直流变电站,建成3座2×100千瓦的电厂,电力装机容量可达到1000万千瓦,发电600~700亿度,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向外输出清洁能源。煤化工方面,致力于“延链”。平凉现在已经形成60万吨的甲醇生产能力,20万吨聚丙烯项目也正在建设,明年可以试生产。我们还围绕开发甲醇、聚丙烯等的下游产品,正在做相关发展规划,促使煤化工产品生产有较大突破,煤化工产业链得到延伸。
三是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始终坚持用开放的眼光审视市场,用新的理念谋划市场,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去年我们去深圳市考察,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项目,一次引进17户规模以上企业,这是一个信息产业,也是一个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更是一个智能绿色产业。这些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到100亿元,将彻底调整改变平凉的工业结构。目前,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期已基本建成,二期、三期将会尽快实施。一期项目可带动就业5000人,二期项目可带动就业10000人。
总之,我们将悉心领悟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牢牢记住总书记的殷殷期盼,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以实打实的行动和更好的发展成效回报总书记的关怀。谢谢!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发布会后将进行专题采访。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明天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新闻发布会,希望媒体朋友积极参加,明天见!
1.《【2025年后皇甫会拆迁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实录(文+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25年后皇甫会拆迁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实录(文+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10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