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回答》里
有一对母子:
在更衣室
妈妈嘱咐了一句
儿子立刻炸毛了
妈妈立刻说:
如果你不是我出生的话,我能管吗?
儿子也不甘示弱:
那你也没有权利管那么多啊。
唠叨一次就行了,每天唠叨吗?
妈妈反击说:
那你能再给我看一次吗?
妈妈希望孩子作业做得更好
开场白说:
“写这个啊?
沉重的重量
大号的小号的。
你自己看起来舒服吗?
你能吃零食吗?
刚才你不是都做了吗?
又不行吗?”说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小谎言》
妈妈的每一句话
有指责和反问
母亲水火不相容
完全不能交谈,不能相处。
仔细想想。
妈妈嘱咐了孩子节目中的注意事项
希望孩子端正作业态度
她错了吗?
没有。
妈妈的每一个出发点
她做的每一件事
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她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看他们的说话模式就会发现:
妈妈从没有正面引导过孩子
她的每一句话,都在反问
用反问否定孩子
用反话激怒孩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日常生活中
这种对话方式也不少
一个网友说
她妈妈是小学老师
平时挺严厉的
平时跟家人说话全部是反问:
「不然呢?」
「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
「你心里没点儿数吗?」
「这么简单都不会,你还能干些什么?」
「都几点了还不快点?不知道会迟到吗?」
网友说
父母都是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
就因为这种说话方式
家里常年战火不断
爸爸不愿为妈妈的情绪买单
妈妈也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她则总是感受到生活无望
反问,为什么最能激怒人?
读书时我们学过,反问能加强语气
心理学家也验证过:
反问的话语里,有强烈的情绪
人们听到反问
第一时间感受到的
不是言语的含义
而是里面强烈的情绪
电视剧《小欢喜》里
英子逃学
妈妈宋倩不停地用反问责问她:
「我说他们两句怎么不行啊?」
「他们带你去逃课我还不能说他们了?」
「那个小梦阿姨怎么就那么好啊?」
「怎么就那么招你喜欢啊?」
「我逼你什么了?」
「你妈做什么都不对是吧?」
每句反问里
都裹挟着强烈的情绪
英子最开始是愧疚的,她说:
妈,我错了,我知道错了
可在宋倩连环炮似的反问下
英子受不了了
她以更强的情绪来对抗妈妈:
「你别逼我了成吗?
对,我就是喜欢小梦阿姨!
她就是比你好!」
有人曾做过统计,对话中
90% 聊不下去或冲突的情况
都是由反问引起的
爱说反话的人
潜意识里是希望通过激将法
让对方感受到愧疚
进而自我反思
停止当前的举动或变得更好
可反话一出口
对方只会感受到否定和贬损
长期说反话最伤关系
尤其是孩子
他们自我反思能力非常弱
说反话,不会让孩子自我反思
他们只会感受到父母难沟通
与父母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
有话不好好说,开口就反问
这种说话方式
夫妻之间也很常见
有网友说,他每次和妻子吵架
都不是因为具体事情
而是因为情绪
有次他下班回家
看到妻子在做饭
问了一句:饭还没好吗?
妻子却回:没看见我正在做吗?
满身疲惫的他
觉得兜头一盆冷水泼下来
不自觉回:做个饭还有理啊?
妻子立马跟上:
怎么?我全职也没少干活啊!
接着,就是一场唇枪舌战
吵完后每个人都不舒服
可回头看
却连吵架的原因都说不上来
家庭里,如果每个人
都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
就能避免斗嘴生气
假如这个网友回家
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今天好累好饿
亲爱的,饭好了吗?」
妻子可能也就不会带情绪反问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们这一天》
心理学家说
99%的生活烦恼
都是人们没有
有话直说引起的
如果你情绪不好
希望伴侣多关心你
直接告诉他:
我今天心情不好
想让你在家多陪陪我
而不要一边说
我没事
一边质问
你怎么天天不着家?
不光夫妻之间
亲子之间也一样
想要孩子做什么
希望孩子达到什么效果
一定要直截了当告诉他
想让孩子立刻去写作业
要说——
我希望你现在就去写作业
而不是说——
「玩了多长时间了?
该干什么了自己不知道吗?」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
要说——
时间可以了
否则眼睛会受伤害的
而不是说——
「一天就知道刷手机
不知道眼睛会瞎啊?」
与亲近的人
不要说气话,也不要说反话
家庭里好好说话
第一,不要随便发泄情绪
第二,要坦诚坦率
正面交流
既能顺畅地解决问题
又能让家人感受到
情感上的接纳和关爱
家人也会反过来回馈你
让你感受到爱的流动
亲情就像水缸里的水
需要不断蓄积
才能避免干涸
爱,不能抵柴米油盐
但好好说话
能抵岁月漫长
无论亲子、夫妻、还是家人间
去掉情绪,好好说话
能让我们更亲密
1.《为什么一张嘴决定夫妻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什么一张嘴决定夫妻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11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