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婆媳之间的争斗是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人际关系的突出因素。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婆媳之间的争吵,找出了根源,并提出了解决婆媳之间纠纷的方法。
关键词:家庭;婚姻;婆媳之争;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一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
家庭的建立是以婚姻为前提的,而婚姻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我国的家庭模式经历了原始家庭私有制家庭和现代家庭的变迁。在原始家庭中,人们因本能需求而结合在一起,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婆媳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的确立,婆媳关系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婆媳矛盾是与家长制和夫权制相适应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封建制的产物。作为对媳妇行使家长权力的婆婆,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在私有制经济下,了女在经济上对
家庭的巨大依附性,使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乃至家庭地位低下。G‘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这一传统婚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家长制的威严。而身为媳妇,还要受婆婆的统治,处境之低劣是可想而知的了;稍不如公公婆婆或丈夫的意,就有被体弃的危险。《孔雀东南匕》里所反映的正是封建家庭中婆婆欺凌媳妇的悲惨情景。这种封建的家庭制度和伦理关系,是产生婆媳矛盾的直接根源。而目_传统的婆媳之争,往往是婆婆处于优势,对媳妇进行虐待欺压甚至打骂。
在传统家庭里,媳妇由于非父系家庭的血统而被当作“外来户”,她是以一个‘新参加者”的身份闯入父系家庭,有一个被认同、被接受的过程。担任对媳妇进行确认能否被视为“自己人”这一场考试的主考官,则是婆婆。即使婆婆对媳妇万般挑剔,媳妇还得对婆婆唯唯诺诺,白一依白顺。否则,确认身份考试不合格,媳妇就有被逐出家门的可能。因为婆婆对媳妇的这次考试相当严格,所以就有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因此,传统的婆媳之争往往以婆婆欺压媳妇为特征,媳妇是弱者,处于劣势。
二现代家庭的婆媳之争
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应该说新中国的成立,私有制的废除,公有制的确立,使婆媳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但是,我国转型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
因此,在婆媳之问仍存在一些不和谐,甚至矛盾。与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不同的是,在当前的婆媳关系中,媳妇常‘常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下面从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对现代的婆媳之争进行详细的分析。
现代的婆媳之争,是家庭内文化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代际问题引发的角色冲突。婆婆与媳妇是不同辈分的姻亲。时代的不同造就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一般而言,婆婆经历过艰苦生活,习惯于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较浓厚。她们往往感觉一生最不幸的是了女不孝,家庭不和。她们十分依赖和重视家庭。家庭对许多婆婆来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而目_是精神慰籍的主要源泉。作为年轻一代的媳妇,文化程度高于婆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穿戴时髦,吃的也较讲究,喜欢交际等。这些差异都是年龄造成的,有其历史的原因。生长在新中国的媳妇,一般都积极向上,进取心强,对新事物很敏感,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而婆婆那一代人,阅历丰富,比较成熟,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新事物不敏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一些独立、民主的思想观念渗入现代家庭,妇女要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婆婆与媳妇之问的差异就很可能升级为矛盾。
在现代社会,婆媳之争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媳妇欺凌、虐待婆婆。这在现代家庭的婆媳之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发生这一类矛盾的家庭,一般是女方的地位要比男方优越。在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工作单位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女方明显比男方强,即家庭内呈现“阴盛阳衰”景象。而这类家庭内的婆婆往往没有经济收入,依赖儿了的经济援助生活,目_文化水平很低或文言。第二类,婆婆欺压媳妇。这是古代封建家庭中最典型的婆婆与媳妇的矛盾。一般而言,媳妇的条件低于儿了或者不能被婆婆可,而儿了的孝顺观念非常强,是这类家庭的特征。来自农村的媳妇遭城里婆婆的排挤,来自少数民族的媳妇遭到汉族婆婆欺凌,来自落后地区的媳妇遭到发达地区的婆婆虐待,来自社会低层的媳妇遭到上层婆婆的歧视,都属于这一类。从以上两种情形看,联姻家庭问的差异太大不利于成员之问的相互调适;从文化层面上说,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对家庭内成员问调适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类,婆婆与
媳妇旗鼓相当。这类家庭的共性是:婆婆与媳妇的个
性都很鲜明,独立意识强,喜欢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三婆媳矛盾的影响因素
在现代社会,婆媳之争依然存在。究竞是于1‘么因素促成其持久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1文化因素。婆婆与媳妇是不同时代的两辈人,各自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容易产生代沟,社会学家称之为代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婆媳之争是由于期望差别利益对立以及没有按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婆婆所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而媳妇更多的是受现代文化的熏陶。婆婆那一辈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集体成就;她们要求媳妇是贤妻良母的形象,要协助丈夫;对了女的要求是服从家长、尊敬老人。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儒家的礼教为中心,“仁义礼智,孝梯忠信”是
其道德条目。在婆婆受到的传统教育里,充满了这些伦理思想。然而,媳妇是现代社会的一员,面对的是新思想新观念,尤其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她们要求独立,给予了女更多的自由,强调个人成就。经济的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正日益渗入家庭。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日趋淡化。现代的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差异和冲突,形成家庭内人际关系互动的显著特征。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调适,冲突就很可能升级,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婆婆与媳妇的价值观念不同,不可能要求对方按自己所期望的规范行事;长期相处而没有很好地调适,容易产生矛盾。这要求双方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多多沟通。这样才能消除存在于双方问的误解、隔阂,有利于家庭的安定团结和睦共处。
2心理因素。婆婆与媳妇的关系是特殊的亲属关系,是姻亲关系。这种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姻亲关系,决定婆媳之问的亲近程度比配偶和血缘关系逊色。在这一关系下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差距直接影响婆媳之问的亲近。由于非血缘关系,婆婆不能以对待自己女儿的心态去对待媳妇,媳妇不能用对待自己母亲的心态去对待婆婆,互相不信任,彼此怀疑,这样就容易产生矛盾,往往一些日常琐事就能引发‘战争”。
现代家庭是以爱情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男女双方是因为爱才走到一起。对现代人而言,没有爱情的婚姻家庭是不可思议的。在充满爱情的婚姻家庭里,媳妇的感情全部倾注在儿了身上,儿了成了媳妇的情感港湾。同样,由于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互动,儿了对媳妇的情感做出反应,将自己的情感也倾注在媳妇身上。如此一来,婆婆与媳妇的关系从某种
程度上说是+,隋敌”。婆婆作为丈夫的母亲,伴随着丈夫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母亲将儿了视为自己希望的实现者和情感的寄托对象;儿了就是母亲的精神支柱。然而,媳妇这位“新参与者”的到来,打破了母亲与儿了原有的关系,迫使婆婆改变其自己来适应新的家庭人际关系。媳妇的加入,儿了的精神世界不再以母亲为中心,而是以媳妇为中心;儿了的感情天平也往媳妇身上倾斜,不再是依赖母亲安慰的小男孩。媳妇取代婆婆原来在儿了心中的中心地位,去满足儿了的情感需求。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随着新角色的闯入而发生变化。婆婆与媳妇的关系,需要一段时问的心理调适。
3、社会历史因素。婆媳之争,历史悠久;婆媳关系,自古难处。长期沉积下来的观念让人们思想上习惯于婆媳难处这一难题,从而很少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家庭里的问题,无须做大文章,根本不予以重视,因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够,理论上的有效措施也不多。再加上各种不平等的因素导致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差异,至今
仍是影响婆媳关系的主要因素。此外,我们不能排除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四解决婆媳之争的有效方法
1、婆媳之问相互调适。尽管婆媳之问存在诸多
家庭模式,除非是经济条件所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心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模式的潮流。这种潮流对解决婆媳矛盾有很大的帮助。
3、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婆婆与媳妇的关系,因婚姻的发生而产生,因婚姻的终止而消失。作为婆媳这一姻亲关系的媒介,儿了/丈夫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双重身份,协调好自己母亲与妻了之问的关系。儿了/丈夫的这种双重角色,使他既能成为婆媳和睦的使者,又能成为婆媳矛盾的“加油站”。每当家庭内出现“婆媳之争”时,儿了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息事宁人,决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能依感情偏向而做出“径渭分明”的判决。当儿了偏向母亲时,媳妇感觉到丈夫在“背叛”自己,找不到精神家园;当儿了偏向媳妇时,母亲(即婆婆)就可能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想法。当好儿了,当好丈夫,也是一门艺术,这在处理婆媳关系中起很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问环节。
此外,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是减少婆媳之问产生矛盾神突的有效方法。
1.《儒家怎么看待婆媳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儒家怎么看待婆媳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13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