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讯 提到鹿港,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罗大佑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鹿港小镇》。
“一府二鹿三艋岬”的谚语,道出了鹿港在开发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扼全台经济、文化、军事命脉的清代台湾第二大城。尽管因港口淤积、交通要道改变,繁荣盛景一去不返,却也成为台湾古迹保留得最完整的城镇之一。镇区红砖红瓦的闽式建筑、香烟缭绕的各式宫庙,不折不扣地传递着原乡情怀,“繁华犹似小”的美名,由此而来。
老街深处,可见泉郊会馆旧址
漫步老街
三步一宫,五步一庙
从台中搭乘高铁,仅约1小时的车程,就到彰化鹿港了。虽然已不见当年港口的繁华景象,但漫步于鹿港,三步一宫,五步一庙,随处可见式建筑。
“这是台湾宫庙最多的乡镇了”,鹿港文史研究学者谢君蓝向海都记者介绍,小城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人口不过8万,可却拥有60多座宫、殿、庙,所供神灵从玄天大帝、关公、城隍庙到送子观音,应有尽有,几乎全都从大陆分灵。谢君蓝说,据记载,最高峰时,鹿港全镇有200多座寺庙,而庙宇所供奉的神明,至少都有100多年历史,多数是先民清朝时从大陆迎奉来的。
鹿港九成以上的先民是从泉州过来的。谢君蓝祖籍就是石狮蚶江,退休前是一名警察,因对文史有兴趣,成了鹿港文教基金会的一名研究员。
寺庙中,信徒最多的当属妈祖,香火最旺的也是天后宫。天后宫建于清康熙年间,奉祀由湄洲天后宫恭请而来的妈祖。台湾各地从鹿港天后宫分香出去的庙宇多达600多座,终年有络绎不绝的香客回来进香。
有意思的是,谢君蓝说,鹿港庙宇的坐向,必定朝向当年的河口位置,好像在述说着缅怀古人艰辛开垦台湾的历史。
走在鹿港老街上,随处可见闽南红砖建筑
鹿港八郊 见证当年贸易繁华
走在鹿港中山路上,清代各商号的遗址仍保存完好。丁家古厝是晋江陈埭的“协源号”旧址,泉郊会馆的旧址也藏身其中。
“郊和郊行,是闽台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是指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类似台湾现在的同业公会,而泉郊会馆是专门从事与泉州贸易的郊行。”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王康寿介绍,鹿港鼎盛时期共有泉郊、厦郊、南郊、油郊、公式郊等八大商业组织,称“鹿港八郊”。其中,泉郊最多,成员有200余家,而且最大的郊商正是来自石狮永宁林振嵩的“日茂行”。
“日茂行”古厝位于泉州街深处,商行前所铺的石条全部来自泉州。走近可听到,清脆敲打声此起彼伏。原来是古厝最近正在遵循古法修复,刻刀、凿子敲打木头的声音不时响起,正厅门楣处的匾额上,“鳌波东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林振嵩十三世孙林景堂解释道,“石狮永宁镇古称鳌城,是说林家的祖先是从泉州来的,所以叫‘鳌波东注’。”
王康寿说,在台湾开发史上,郊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维系着闽台间的经贸往来,促进了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鹿港多个寺庙的建设,都少不了郊行的身影。后来,鹿港因河道淤积而没落,郊行也纷纷凋零。
所幸,如今泉郊和公式郊依旧存在,泉郊现专职于公益慈善事业,而公式郊仍保持着原本的商号业务形态,主要从事日用杂货的批发、零售。
鹿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王康寿为保护鹿港文化忙碌
两岸对渡 不止是一个人的心声
走出日茂行,漫步在埔头、瑶林等古街,两边的旧式店铺述说着昔日的繁华。这些古街名,取自晋石一带的村名。
古街老巷中,不时可见各种堂号匾额,彰显着居民祖上迁徙来台的中土渊源。在鹿港老街的手工艺店里,师傅们仍坚持保留古法制木器、竹器、木雕的工艺。
上世纪80年代,有感于鹿港浓厚的祖地文化,鹿港文教基金会正式成立,成为鹿港文化保护的民间力量。这些年,鹿港文教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鹿港特有的闽台文化传承。出生书香世家的王康寿,祖籍同安,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如今,鹿港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是在他的牵头下汇编和整理。
这几年来,王康寿还整理出了鹿港的普度地图,广发给各家各户,希望民俗典故不要失传。他们还绘制了鹿港的古迹旅游地图,发给每一位观光客,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鹿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参与,鹿港文教基金会每年还与各地大学生合作,组织大学生们来采风、实地调查、出版刊物,记录年轻人眼中的鹿港。
而近年来,鹿港与石狮蚶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早在2009年,鹿港就与石狮市博物馆等机构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举办闽台关系族谱联展、蚶江鹿港对渡谱牒文献展等。从2010年开始,每年鹿港参访团都会到蚶江参加“闽台对渡文化节”,石狮也组织人员到鹿港参加庆端午活动,两地交流频繁。
说起两岸对渡史,王康寿认为,两岸对渡,不仅促进两岸经济繁荣,还传播中华文化,形成多元性“对渡文化”。鹿港将“泉州文化”移嫁来台,造就了开发过程中的“鹿港文化期”。而他也期待着,未来这种新形式的“对渡”能够更频繁。
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心声。中山路上百年老店“郑兴珍饼铺”,创始人从泉州来到鹿港卖糕饼。“鹿港和蚶江虽然没有了海上贸易,可是旅游又在两岸间架起了另一座‘桥梁’,这不也是一种‘对渡’吗?”第三代传人郑人寿笑着说道。
海都驻台记者 陈丽娟 连线台北
□走读台湾 老鹿港的“黄金岁月”
1784年,鹿港与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鹿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60多年间,被称为老鹿港的“黄金岁月”。
对渡航线开通后,海峡两岸航行时间仅需一昼夜,泉州等附近各县的对台贸易,都经蚶江出入。满载大米、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布匹的货船,也从蚶江启航,一昼夜直达鹿港。鹿港成为台湾帆樯云集的港口和米谷土产的集散地,鹿港八郊营运范围北至上海,南至南洋,赢得了“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其后,浊水溪泛滥,鹿港因港口淤塞等缘由逐渐衰微。
目前,鹿港则以古迹观光和宗教观光出名,每年的观光客约有七八百万人次。
1.《恍惚间 两岸记忆:漫步鹿港 恍惚间在泉州的某个巷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恍惚间 两岸记忆:漫步鹿港 恍惚间在泉州的某个巷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3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