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时的衣带诏事件牵连很广,当时一众大臣暗中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密谋暗杀曹操,但是因为事情败露,所以当时事件的主谋董承惨死在了曹操的剑下。衣带诏事件为何会败露?当时除了董承还有谁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其实除了董承之外,刘备当时也在其中,只不过后来被徐庶救走了,没有被曹操抓住。

  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称受献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种辑、王子服、吴硕、吴子兰等图谋干掉曹操。夏,刘备与朱灵截击袁术于徐州,备趁机诛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反叛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谋泄,曹操诛杀董承、种辑、王子服、吴硕、吴子兰,夷三族。这便是所谓的衣带诏事件。

  一直以来这一事件,被所谓拥汉派当做曹操欺压幼主,残害忠良的罪证。而董承等人则被视为汉室的忠贞之臣。

  《后汉书·董卓传》“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偪,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资治通鉴》六十三卷“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后汉纪·孝献皇帝纪》“五年春正月壬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谋杀曹操,发觉,伏诛。初,承与刘备同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汜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吾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尤是也!服惶恐不敢当,然兵又少。承曰:兴事讫,得曹公成兵,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者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吾腹心办事者。”

  以上便是各类史书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记载,各种记载都非常简单,且相互之间略有出入。我们从中无法得知“衣带诏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只能依靠现有史料的只言片语,加以合理推论,看看能否使该事件得以还原。

  首先,董承是否真的持有汉献帝密诏就很值得怀疑,也就是说汉献帝是不是下过这样的诏书?我们从以上史料中无法得出直接答案。《后汉书》说献帝密诏董承诛除曹操,对此持肯定看法。而《三国志》、《资治通鉴》一说 “董承辞受密诏”;一说“董承称受密诏”。辞受、称受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董承自称有汉献帝密诏“诛除曹操”,至于真正有没有——不知道!《后汉纪》则根本就没有提到所谓的诏书,直接说“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谋杀曹操”,显然是认为董承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衣带诏”,诛杀曹操也是董承自己的行为而已。《三国志》、《后汉纪》均要早于《后汉书》,单从成书时间上来讲前两者可信度要高于《后汉书》。但《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晋承魏祚,从法统上讲,陈寿似乎需要为曹操说好话。这样讲来《三国志》中未明确承认有密诏存在似乎有替曹操掩饰之嫌。但是应该注意到《后汉纪》是袁宏私家所著,成书后也没有献于官方,所以也不必为任何人掩饰。其书直称董承谋杀曹操,应该是符合史实的。

  另外我们从汉献帝本人来讲,这个可怜的傀儡皇帝,登基时还是个年仅九岁的孩子。之后的六七年中经历了哥哥被杀、迁都长安、长安陷落、王允之死、被劫入贼营、仓皇东归等等等等。这期间小皇帝被董卓、李傕、郭汜这帮西凉军阀如同玩具一般,用的时候便拉过来,不用之时便随手丢弃。东归之路更是艰难险阻,朝不保夕,眼看着身边的大臣、宫女一批批被屠杀、劫掠,小皇帝所能做的可能只有哭鼻子而已!直到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入许都以后才算是安定下来,结束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在许都的四五年时间虽不能说逞心如意,但是与之前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再者此时的献帝估计早已经将察言观色、忍气吞声练至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吧!他也绝不会天真的以为曹操会将手中掌握的一切拱手交还于自己!他与曹操二人彼此心照不宣,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互不侵犯对方的底线,两者便可相安无事!而从史料上看自都许以来五年之间,曹操并没有对献帝做过特别过分的事情,也就是说曹操没有侵犯献帝的底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献帝完全没有必要主动招惹曹操,将自己推在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再说,经历如此丰富的献帝怎么会想不到:董承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用董承对付曹操根本就是自取其辱;即便董承侥幸诛杀曹操,顺利掌握曹操的权力,大权在握的董承难道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吗?所以从献帝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完全没有理由,也得不到任何利益。

  既然所谓的“衣带诏”根本不存在,那么董承为何要谋杀曹操?

  董承,现有史料,一说他与董卓同族;一说他是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我认为这两条都靠不住。可以肯定的是他曾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后来他的女儿入宫为献帝贵人。董卓迫帝迁都长安后,董承随牛辅屯驻安邑一带。董卓被诛,牛辅被杀之后,董承随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这期间西凉军干的那些坏事想来他也是有份的)。之后李傕、郭汜因争权而互相攻击,张济前来调解。献帝提出东归,李傕勉强答应,此时董承受封为安集将军,随车驾东归。猜想他的女儿被封为贵人应该是在此之前不久,此后的董承的确是为保护献帝东归立下大功。东归途中李傕、郭汜反悔,想将献帝劫持回去,董承、杨奉等先后与他们大战数次,虽说败多胜少,死伤惨重,但好歹是将献帝送回了河东地界。此时在献帝周边护驾的军队非常复杂,有杨奉、张杨、董承、韩暹等。

  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车驾幸安邑。建安元年正月曹操遣将曹洪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董承、张杨欲以天子还雒阳,杨奉、李乐不欲,由是诸将更相疑贰。二月,韩暹攻董承,承奔野王。张杨使董承先缮修雒阳宫。五月,丙寅,帝遣使至杨奉、李乐、韩暹营,求送至雒阳,奉等从诏。庚子,杨奉、韩暹奉帝东还,张杨以粮迎道路。秋,七月,甲子,车驾至雒阳。张杨还野王,杨奉亦出屯梁。韩暹、董承并留宿卫,董承受封卫将军。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操乃将兵诣雒阳。

  可见董承是因为与献帝达成了某种协议,所以转变立场,弃暗投明,由西凉军一位小头目转而成为护驾功臣。他手里应该是有些兵力,但是不会太多。车驾至安邑,曹操派来的先遣部队被董承等人阻拦。可以想见董承、韩暹等人不愿再多来一股势力分享献帝这张王牌。而且他们都想将护驾还都的功劳据为己有。于是韩暹、董承交恶,董承处于劣势,所以潜召曹操入京。

  董承驱虎赶狼,却不曾想所有的成果瞬间被虎吞没。在曹操的主持下封董承等护驾有功之人为列侯,并迅速将献帝移驾许昌。一块硕大的蛋糕被曹操独吞,分到董承手中的最多是一个小小的棒棒糖!而且董承自己也身陷重重包围之中。他哪一点武装力量有没有带到许昌,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是带到许昌,曹操也会很快让其消失的无影无踪。

  之后韩暹、杨奉先后被曹操消灭。建安三年,使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三族。建安四年,曹操趁张杨内讧将其势力消灭。不知道董承看着他曾经的同袍、上司,一个一个消失的干干净净,心中是何感想。值得注意的是,建安四年四月,董承官拜车骑将军,开府!(《后汉纪》此事在三月)而刘备离开许都,出击袁术的时间应该是在四月或五月。也就是说“衣带诏”开始谋划的时间应该是在此之前,至晚也应该在这年的三四月间。那么曹操在此时给董承加官进爵就显得颇有深意!

  第一种可能:曹操已经觉察到董承的图谋。但是,因为此时袁绍已经准备南下,出于安定后方、团结抗敌的需求,曹操不愿意在这个关头大开杀戒(当然也有可能是想等董承的阴谋败露之后,再将其连根拔起。)。总之他没有在这个时候出手,而是以加官进爵来安抚董承。

  第二种可能:曹操没有发觉董承的图谋,那么这就说明自建安元年以来他与董承之间并不和谐,二人明里暗里一直在斗争。大敌当前的关口,曹操不想董承掣肘,以此来安抚董承。(也可以对外展示许都的 “精诚团结”)

  以我的猜测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那么他们为何斗争,又在争什么?我们看看《后汉纪》董承与王服的对话——董承想做吕不韦!他想要权力、军队、皇帝等,总之现在曹操掌握的一切他都想要!

  我们现在将前后串联起来:献帝东归,董承因为护驾有功接近了东汉皇帝这张王牌。于是野心膨胀决心学学吕不韦,干一票大买卖,买卖的对象便是献帝乃至东汉帝国!但是由于实力不济,在与韩暹等人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所以潜召实力派的曹操进京助拳,不曾想这买卖最终被曹操夺去。但是董承并没有死心,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在等待机会翻盘。建安四年袁绍准备南下攻击曹操,此时的许都人心惶惶、混乱不堪;此时的兖豫二州郡县皆叛,处处烽烟;此时的曹操穷于应付,焦头烂额。董承于是联系了为曹操所信任的王服,应该是终于汉室的种辑,以及刘备、吴硕、吴子兰等人,密谋趁机诛杀曹操,而后接管曹操现有的一切。而曹操也担心董承趁机作乱,于是便给董承升官,想以此来换得许都的暂时安定。但是董承并不接受这笔交易,所以曹操为解决后顾之忧,才在开战前夕将他们全部诛杀。

  还有一种可能,董承自入许以后便没有非分之想。但因为他是 “东归派”中最具实力的人物,曹操对他不放心。一面不断地给他加官进爵,一面暗地里消弱他的实力。董承眼看着曹操的事业越做越大,而自己的实力一天天削减,心中惶恐,想趁机凭死一搏!

  当然也有董承既是出于自卫,又想实现野心这种二者兼有的可能。

  不论哪一种可能“衣带诏事件”仅仅是董承与曹操的斗争,充其量是“东归派”与曹操之间的斗争。献帝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

1.《衣带诏 三国演义衣带诏是什么 受衣带诏的是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衣带诏 三国演义衣带诏是什么 受衣带诏的是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8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