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记》最初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因两儿不孝,二媳不贤,遭百般虐待,被推上墙头,引出一段人间悲喜剧。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1930年11月~1998年,山东省菏泽市金堤镇刘城村人)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78年,山东梆子剧团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墙头记》,创下了连续45天不换剧目的记录。 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摄成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可能受电影的影响,这出戏许多剧种(如秦腔、评剧、吕剧、豫剧、曲剧等)都有移植。俺的美篇配乐因为找不到山东梆子唱段,使用了吕剧《墙头记》中张木匠的唱段《老来难》。 山东梆子,顾名思义,是山东省的地方剧种,属于梆子腔的一种。山东梆子地方风味非常浓郁,唱腔高亢激越,流畅朴实,花腔漂亮,还带着点儿侉(方言,语音不正,特指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味儿,特别有意思! 《墙头记》是山东梆子唯一一个拍摄成电影的剧目,料想以后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 《墙头记》叙述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媳不孝,老来难。演员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两对不孝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乖从商,二乖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力贪财。老父亲被推上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 张新让(1943年8月28日~2010年1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北城办事处双井街人。共产党员,国家二级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菏泽市枣梆剧团团长。电影《墙头记》里,他扮演大乖! 《墙头记》是出轻喜剧,在欢快的气氛中,也凝结着张木匠一辈子的苦辣酸甜,同时也鞭挞着不孝儿女的扭曲心灵。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意义!

1.《山东梆子墙头记 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墙头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山东梆子墙头记 山东梆子戏曲艺术片《墙头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9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