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神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及棂星及,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三洞,为陵区正门。大红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东西两侧连接着龙山和虎山上红色陵墙。现角门陵墙均已坍塌,山上陵墙仅剩残基。 大红门后即神路。神路南起石牌坊,北至十三陵主祖陵长陵,全长7公里。原为长陵而筑,后建其他陵寝支神路与主神路相连。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入门一里有碑亭,重檐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余,龙头龟趺,题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仁宗皇帝御制文也。亭外四隅有石柱四,俱刻交龙环之,其东有行宫,今亡。”进入大宫门,即一座红墙黄瓦碑亭,为“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亭。 碑亭四隅各竖一座汉白玉华表。” 顾炎武是由北往南展谒的,故次序与老萧相反。 右坐姿狮子。雄狮威武,百兽之王。古代帝王陵寝作为神路上的神兽,用以震慑百邪,昭示皇权。 左坐姿狮子。 右立姿狮子。 左立姿狮子。 左坐姿獬豸 (xiè zhì) (又称獬廌、解豸),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额上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据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就用角触倒,然后吃掉。为勇猛、公正的象征。 右坐姿獬豸。 右立姿獬豸。 左立姿獬豸。 左卧姿骆驼。骆驼能负重远行。为忠实、善良、坚忍的象征。 右卧姿骆驼。 左立姿骆驼。 右立姿骆驼。 老萧与骆驼合影。 右跪姿大象。大象为忠实、驯良、太平的象征。 老萧坐于大象腿上。 左立姿大象。 右立姿大象。 左坐姿麟麟。麟麟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为中国传统说中的瑞兽、仁兽,权高贵、祥瑞的象征。古人认为麒麟出现,乃祥瑞之兆。 右坐姿麟麟。 左立姿麟麟。 右立姿麟麟。 左卧姿马。骏马忠诚、温顺且善于奔跑。 右卧姿马。 左立姿马。 右立姿马。 正面顶盔贯甲的金瓜武士。风霜雨雪中,矗立了近六百年。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金瓜武士多指古代皇帝金殿上的仪仗兵兼侍卫,因手持武器长杆头部为金瓜状,从四品。庭前金瓜武士须身高七尺以上,顶盔着靴后高八尺,盔顶略低于金瓜锤尾。金瓜锤长一丈,重六十斤。须身高力大之人才可胜任。另有传说金瓜锤长一丈二。 将军所持之“瓜”是瓜形铜锤,因锤头形似甜瓜状而得名,瓜实际就是持锤,锤古称“椎”。 右侧顶盔贯甲持瓜将军,忠勇的化身。 左侧顶盔贯甲持瓜将军。 相对顶盔贯甲持瓜将军。 相对顶盔贯甲持瓜将军。 正面顶盔贯甲拱手将军。 正面顶盔贯甲拱手将军。 侧面顶盔贯甲拱手将军。 老萧与拱手武将合影。 右侧朝衣冠执笏文臣,温良、谦卑、恭顺。 左侧朝衣冠执笏文臣。 右侧朝衣冠执笏勋臣,睿智、平和、恭顺。 左侧朝衣冠执笏勋臣。 相向朝衣冠执笏勋臣。 西侧朝衣冠执笏勋臣。 东侧朝衣冠执笏勋臣。 石像生之后即棂星门(因为是帝后专用之门,故又称“龙凤门”)。棂星门三门六柱,均为石制。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三门额坊正中都有石雕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谒陵时歇息之处。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 “又前可二里为棂星门,门三道,俗名龙凤门。” 左棂星侧门。棂星门为中国古建筑一种样式。古代汉族认为“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之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棂星门北一里半为山坡,坡西少南有旧行宫,今存土垣一周。” 右棂星门侧门。后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比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袁枚《随园随笔》:“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 神路还有南五空桥、七空桥和北五空桥。此为《明十三陵分布图》。此图与实际情形相距很大,只是示意图。 这是十三陵神道平面图,可做游览神路石像生辩识参考。

1.《棂 明十三陵神路: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棂星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棂 明十三陵神路: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棂星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3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