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诗(433)
又呈吴郎.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由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感言:《又呈吴郎》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有一条最基本的不可动摇的法则,就是只有八句。因此,这首诗也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是,在这五十六个字里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杜甫写这首诗有这样一个背景:公元七六七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襄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面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经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个吴姓亲戚居住,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多公里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插上了篱笆,禁止打枣。寡妇以为杜甫是草堂的主人,便找到杜甫向他诉苦,杜甫就写了这首诗劝说吴郎,让吴郎体恤寡妇的难处,同情她无儿无女的处境,“不为穷困宁由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穷的万般无奈,他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呢?为了消除她的恐惧和惭愧感,我们应当和颜悦色,态度亲善一些,让他安心扑枣。诗中流露对百姓的体恤关心,真正验证了那时流传的谚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为了这个贫弱的寡妇,委婉、直白的劝说方式全都用上了。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两句是全诗的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这里,由近及远,造成寡妇贫困,以至整个社会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因为自安史动乱以来,持续十多年的战乱。由点到面,由寡妇的贫困到整个社会。举目所及,萧条冷落,以致让诗人泪流满面。
这首诗鲜明的人民性,更深刻的体现了杜甫忧国哀民的现实主义思想。诗歌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点醒对方,感化对方。现身说法,直击心灵。艺术特色上,整首诗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其实,吴郎是晚辈,但杜甫在题目中用了“呈”这样一个有分量的词,在整首诗中,尽量采用委婉谦和的语气,这些部分,都透射着诗圣人性的光辉!最后我们再重复一遍那句谚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1.《又呈吴郎 一日一诗又呈吴郎.唐杜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又呈吴郎 一日一诗又呈吴郎.唐杜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5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