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病床旁的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仪器的声音交织,各种颜色的参数共同呈现着生命的状态,医护人员忙碌有序的工作,这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外科重症监护室里的日常。在魏嵘主任的带领下,通过SICU医护团队精心照料,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从鬼门关拉回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上海市儿童医院SICU自2019年9月成立一年以来,共收治530余名外科重症患儿,这些患儿得到了更专业的治疗护理和更贴心的人文关怀,为处于病痛中的家庭送去了一丝温暖。




从“气若游丝”到“元气满满”

收入SICU的都是病情复杂、变化急剧的患儿,甚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11个月的文文今年6月被确诊“神经母细胞瘤”,不幸的是,化疗非但没有使肿瘤体积缩小,反而飞速生长。体重仅8kg的文文,腹腔肿瘤却有70mm×72mm×90mm,肿瘤的压迫使呼吸都变得异常困难。更要命的是,神经母细胞瘤分泌的大量“血管活性肠肽”导致了严重的腹泻,每天水样便达1500ml,随之而来的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动脉血PH值最低7.15,并伴有严重肺部感染,孩子的情况急转直下,生命垂危。紧急转入SICU后,SICU联合普外科,针对文文的状况制定了动态的治疗方案,根据患儿每天的情况个体化地进行纠酸、补充电解质、补液等一系列治疗。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6天的治疗,文文的各项指标终于趋于稳定,为孩子赢得了手术机会。手术历时7小时,手术麻醉十分顺利,术后文文各项生命体征非常平稳,腹泻停止了,呼吸不费力了,血气正常了,很快撤机拔管。术后第5天,当文文转出SICU时,家人已在门外早早等待,看到孩子已经“元气满满”的样子,家长十分激动,连连向SICU的医护人员道谢。而病房的其他家长再次见到文文时,也纷纷表示看到原本“气若游丝”的孩子恢复如此迅速,要给儿童医院的医护一个大大的赞。

文文的故事是SICU日常工作的缩影,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为儿童的健康忙碌并快乐着,患儿能“元气满满”的转出SICU,回到家人的身边,便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褒奖。




从“无哭声手术室”到“无哭声ICU”

曾经的手术室大门是冰冷的铁门,门里是孩子的哭声,门外是家长的哭声。2015年,魏嵘主任向医院提出儿童同样需要舒适化医疗和创建“无哭声手术室”的想法,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麻醉并不是简单的“打一针、睡一觉”,同样,麻醉科的业务范围也逐步从单纯手术麻醉延伸到了整个围术期的管理。麻醉医生的看家本领:疼痛管理,在SICU有了用武之地,患儿术后也能享受到麻醉医生更加连续、有效、个体化的围术期疼痛治疗。




2岁的妮妮出生时便患有“小头畸形”,她的手术需要开颅将颅骨重建,手术创伤巨大,术后几天头面部会严重肿胀,甚至连眼睛都无法睁开,这样的疼痛和不适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对小宝宝而言术后的疼痛往往会导致他们哭闹不止,不仅影响康复效果,对家长来说更是宛如切肤之痛,因此做好疼痛管理是术后的关键一步。麻醉医生会在他们术后离开手术室前使用长效局麻药进行头皮神经阻滞镇痛,相较于传统静脉镇痛药物,头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更少,与SICU的治疗和护理一起更好地帮助患儿度过术后短期内的剧烈疼痛时期。对于部分患儿,医生还会给予“动画片 每天两次”的特殊治疗。由此,“无哭声”服务理念也从手术室延伸到了SICU,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和心理治疗使孩子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

除了救治疾病,人文关怀也是SICU的重要工作内容。SICU率先开展远程视频探视,打破了传统探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便身处异地,也可以和孩子实时视频互动,避免家长来回奔波。爷爷、奶奶等其他家长也可同时视频探视,缓解其思念情绪。特别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远程视频探视既减少了接触,又拉近了家长与患儿间的距离,成为增进医患沟通的重要方式。




未来SICU将进一步扩容,除了场地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加,镇静、镇痛中心也在科室的规划之中,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希望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撰文 | 刘炫言

审阅 | 徐 运

1.《sicu 医院新闻| 上海市儿童医院SICU成立一年救治530余位患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icu 医院新闻| 上海市儿童医院SICU成立一年救治530余位患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5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