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力就是生产力!”

如果母系时代也喜欢贴标语,这句话也许随处可见。

丰腴广阔的土地上人烟稀少,只有人口数量大幅提高,才能有效应对大自然及其他族群带来的危险。于是,先民们在掌握了钻木取火技术,取暖、驱兽、烤鱼烤肉都有了依恃后,各族群之间展开了一轮生育竞争。

育龄女性多寡是人口产能的关键,保护女孩、尊崇妇女成为共识。

从燧人到伏羲到神农,传说中的三皇时期正是中国远古社会快速发展的母系时代。在这个时代,祖先们学会了烧制陶器、纺线织布、冶炼金属,发明了渔网、弓箭、耒耜,农业、渔业、蓄养业都发展了起来,人口滋盛,一片繁荣。

奇怪的是,好端端的母系社会,在神农氏晚期特别是五帝时代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翻了,中国社会从此进入父系时代。

究竟是什么力量摧毁了母系社会?

依劳动论观点,由于男性在农耕等生产活动中是主要劳力,所以地位上升,于是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

此为谬论!

采集、渔猎、蓄养、游牧、农耕等户外作业男性一直是主力,母系社会就如此,不是到父系时代才有的。

另一种观点说是生产力发展了,领导们占有了更多的财富,氏族公社出现了贫富分化,而领导们又要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就有了父系社会。

似是而非!

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享财富,东西都放在那儿呢,没吃完大家可以放假休息,吃完再干,你是领导也不能据为己有。再说了,女儿也是亲生的,领导发财了也不必变母系继承为父系继承。

母系社会之消失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神农时代种植业和蓄养业得到较大发展,人们生活来源相对稳定。随着技术进步,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各族群争猎场、渔场、牧场、采集地......社会矛盾逐渐增多,族群之间争斗连连。

母系氏族之间冲突时大家发现外氏族过来的男人靠不住:他们心不齐,力量不好整合。保护氏族最可依靠的是亲兄弟、亲儿子,呆在外族的都要找回来应对危局。“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血族都在身边,有底气,敢硬拼!冲突已成常态的情形之下,大家认为不如氏族中的血亲男人别出去招亲了,大家团结在一块,拧成一股绳,不要分散,这样力量就更大。

力量大了不仅可以保护本部,还能干翻、掠夺别的氏族。别的氏族也不傻,赶紧召回本族男人。这时大家喜欢生儿子了,儿子能打仗!以前女孩多增加人口快,现在儿子多可以保护族群安全,如不能保护自己,财富再多也是别人的。

这个时候人们已大致能够接受把女儿嫁出去了。因为此时民众基本定居,不像游猎、采集时代老是搬家,女儿要是嫁出去不开心,找妈妈都不知道去哪找。此时人口也不像以前那么稀少,女儿可以不必嫁到很远的地方。虽然女孩会恐嫁哭嫁,但通过姐妹同嫁一人及“回门”等方式可以减少忧虑感,实在不愿意外嫁的有时也会默认“抢亲”。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看经济、人口发展如何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仅有此视角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要弄清解构母系社会的最强大力量,还需要更宏观的视角。

如果说钻木取火照亮了人类文明,那么劈开父系之路的则是青铜。母系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已经发明和使用。人们把大地上的树木上半部分砍断,剩下两股短树丫,就意味着这片土地有主了,别人不能再染指。神州大地兴起了一场巨大的“圈地运动”!

一些强大的族群打仗、圈地上了瘾,因为此时各氏族都有了存粮和家畜,一旦把对方打败,就可以掠其财富、人口并抢占自然资源!不像早期游猎时代,打赢了也捞不到多少好处,得不偿失。

面对侵略,弱小氏族激烈反抗。以前游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正也没啥家当。现在农耕蓄养,财富已被土地锁定,打不过就会失去一切。

纷争不断的社会需要一个最高仲裁机构,这样弱族可以减少冲突带来的损失,否则只能在血亲复仇的泥潭里永无宁日。

此时,扮演最高仲裁角色的是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代表天下生民告天焚荒的最强大氏族。炎帝是最高领袖,仲裁者。

然而,《史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黄帝是有熊氏少典之子,“少典”是官名,跟周朝的“少正”差不多。“少”是比中央次一级的意思,“典”是典范。“少典”是个正民官,为地方诸侯之长,负责一方秩序维护及教化。当时还没有后来那样成熟的官制,国家也没有常备军,地方秩序维护主要依赖神农系联盟中的当地望族。

有熊氏黄帝就是这样一个神农氏领导下的地方诸侯长。

黄帝不负众望,在中央衰落的情况下,不光管好了自己一方,连炎帝势力范围内的社会秩序也给维护了,当然,也顺带把一直属于炎帝的“保护费”收割了。那时还没有税收体制,有以“朝贡”形式呈现的“保护费”,此为国税雏形。

只收地税的黄帝竟收起了国税!

炎帝怒了,对转投黄帝的氏族进行军事报复,但是黄帝打败了炎帝,最高权力从此易手。

此时,东方九黎部落领袖蚩尤特别生猛,不听招呼。这个部落擅长冶金、农作,还能煮盐,有钱且强势,凭借很自信的军事实力持续扩张,与炎黄部落发生了严重冲突。

黄帝那里告急不断。

没办法,一直贵为领袖的部落联盟不能任由夷酋霸道,黄帝于是派人跟蚩尤约架。不听话就干一仗,这样才能知道谁是老大!

干就干,谁怕谁?蚩尤应约。

在涿鹿之野,黄帝打败并擒杀了蚩尤。后来,黄帝又驱逐了北方的荤粥,“凡五十二战而天下服”。

黄帝之后的几任大帝都在打仗。颛顼战共工,帝喾击犬戎,尧制服南蛮,舜赶走四凶,大禹更是“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部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才是解构母系社会的最大推手!因为紧跟着部族战争的是潮水般的“建侯”运动。

五帝时代战争频仍,天下男人最大的梦想是追随帝王,建功立业,裂土封侯。怎么建功立业?就是大家纠集起来,打败地方氏族部落之后,帝王论功行赏,把俘虏和土地赏赐一部分给自己,封土为侯,世袭罔替。

每当一个部落被打败,就意味着有人被俘虏,然后就可能有人要被封侯。那时没有郡县制,管理地方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建侯”——把圈定的土地和俘获、归拢的人口交给信得过的人,实现对地方的治理。

“侯”的权力很大且均为父系,因要镇服一地,必须以父系血缘聚集家族男性。通常所说的“黎民百姓”中每一姓都是一个王侯,大多来自炎黄贵胄及“功臣”,而“黎民”则来自倒霉的被征服部落,以九黎为代表。

华夏族在兴起过程中消灭了很多淳朴的氏族。他们本来过着和平自然的生活,突然就被“犁庭扫穴”,失去了人身自由。所谓“大禹治水”,更多的不是治水,而是治人。那个时候落后部落还没有水井,逐水而居。大禹带兵沿水路把他们逐个征服并令其“依法纳税”,收获了暴利。

暴利使得大禹的儿子启凭借中央财政就可以养兵镇服四方,维护税源,不必再仰赖诸多盟部提供军事帮助。因此,他能够果断结束禅让制,不再与其他贵族轮流执政,分享权力。

大禹之能主导中国进入家天下时代,跟征服与贡赋密切相关,而确保社会及税源稳定的“建侯”运动即为父系化运动,此为摧毁乡村社会母系结构的最强大力量。当然,中国社会并非一下子全部从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而是从上层到下层,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逐步推进,持续了很长时间。

1.《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成因揭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成因揭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