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楠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科学为人类带来光明」,这句话已经不再是一个比喻了。
5月20日,Nature发布了一项香港科技大学和UC伯克利的联合研究成果:采用仿生半球形视网膜结构的电子仿生眼EC-EYE。
EC-EYE的外观和内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样具有透镜、离子液、感光阵列、导线等关键结构。
关键创新:人工半球形视网膜
人类的球形视网膜结构自然地减少了穿过晶状体的光的散射,从而使焦距更加清晰。
这种结构还可以直接补偿来自于弯曲焦平面的像差,降低光学系统的复杂性。这是相机的平面成像结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模仿人类的眼睛对人工视觉系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类人机器人来说,其视觉系统除了具有优越的设备特性外,还应该与人的外观相似,以实现人机友好互动。
目前商业化的电荷耦合器件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主要采用主流的平面微细加工工艺,成品只能是平面结构。
而EC-EYE的关键创新在于采用了高密度的纳米感光材料阵列。
这种纳米感光材料使用甲脒碘化铅杂化的钙钛矿制成。
钙钛矿材料最引人注目的特性其神奇的光电性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很高的消光系数、长载流子寿命,比较高而且均衡的载流子迁移率、低缺陷浓度、浅缺陷能级、高荧光量子产率、低激子束缚能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各种光电器件。
EC-EYE人工视网膜的纳米感光点密度为 4.6 × 108 cm-2,远高于人类视网膜感光密度,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图像分辨率。
EC-EYE的仿生视网膜光敏感度范围为每平方厘米0.3微瓦-50毫瓦。最低的光强度下,每个纳米传感器可以检测到86个光子,与人类的视网膜相当。且对可见光谱内所有频率的光都敏感。
接受光刺激后的短短19.2毫秒内作出响应,然后在23.9毫秒内恢复到未激活状态,这比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 40-150毫秒的响应和恢复时间短得得多。
成像装置
液态金属线通过电路板连接到由计算机控制的100×1复用器。
下图显示了被成像的字符’A’及其在平面上的投影。
因为每个独立的像素与相邻的像素分界更明显。
此外装置还包括一个小的电化学图像传感器与磁微针接触,与其他光学部件一起组装成一个微型摄像机。磁微针对准技术也很好地适用于整个半球形表面。
目前这种纳米感光阵列只有10×10个像素点,像素点之间存在200微米间隙,这意味着,这种传感器的光检测区域只有 2mm。
目前这种液态金属信号传导线的直径约为 700 微米,因此只能实现每 3-4 个传感器连接一根液态金属导线。
而理想状态下液态金属导线的直径应该与纳米线的直径相当,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传感器连接一根导线,达到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由于电化学设备的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所以这种人工视网膜的寿命还需要更多的测试。
不过即使有一些不完美,但无可否认这是仿生眼研发的重大进步。
Nature指出,仿生眼不是模仿照相机,而是模仿人类复杂的眼球结构和人机交互。这项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使人们相信,未来 10 年能亲眼见到仿生眼在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
— 完 —
1.《人眼 Nature:首个完全复现人眼的仿生眼问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视网膜,感光性能超过人眼460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眼 Nature:首个完全复现人眼的仿生眼问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视网膜,感光性能超过人眼460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