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772,阅读时间:约7分钟

历史提问

太平军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答: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战争里,1853年5月8日由太平军悍将林凤祥、李开芳统帅,动员精兵两万人的“太平军北伐战争”,堪称一桩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震撼大事:两个月零二十三天的血战里,两万太平军战士横挑十一万“八旗精锐”,前后转战北方六省,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一度迫近天津外围,吓得咸丰皇帝差点拔腿跑去热河。堪称巅峰时期的太平军,给大清朝心窝子的重重一击。

但是,就是这场大战十一年后,已是曾国藩阶下囚的原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回忆起当年太平军北伐的烈烈风姿时,却是悲从心头起,挥笔在其《自述》里写下一行怒斥:“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太平天国的败亡,首先就是“北伐”惹的祸。

而且单看这《自述》,李秀成“恨”北伐,显然是恨到了骨头里,其归纳的太平天国“十误”里,与“北伐”有关的就占了三条。如此满满的“恨意”,也影响了很多后来人。比如学者罗尔纲也叹息“北伐等都是大错大误”。那么太平天国失败这口“大锅”,“北伐”真能扛的了?



其实,如果细看一下1853年时,太平天国的战略态势,就知这场悲壮的“北伐”,是一场必须打的恶战:太平天国虽然建都南京,但占领南京仅十几天后,清王朝就迅速在孝陵卫与雷塘集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部署了数十万重兵围困天京,如果不能主动出击,打破清军的战略包围,初入南京的太平天国,必然会被活活困死——北伐,正是这样一招妙笔。

也正因1853年5月8日起,北伐军的一系列胜利,使得清王朝的战略被活活打乱。原本负责围困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只能不停抽调兵力堵截北伐军,到了北伐战场犬牙交错的1854年1月,南京城眼皮底下的江南大营,兵力竟锐减到五六千人。太平天国也得以从容出击,除了取得西征胜利,成功扩大版图外,更在1856年4月到6月间,两次击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的极盛时期,就是两万北伐军将士的牺牲换来。

那既然意义如此重大,李秀成为何会“事后诸葛”般的痛骂北伐呢?首先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北伐军全军覆没的惨重损失。



从1853年5月13日,两万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江后在浦口登陆起,到1855年5月31日,最后一支坚守冯官屯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覆灭时,这支两年里威震北方的虎师,覆灭时仅剩了88人。而以学者蔡云辉的估算,太平天国初入南京时,号称百万大军,真正的可战之兵也不过十万人,损失可谓惨痛。

更惨痛的是,这两万“北伐军”可不是一般的兵,都是优中选优的太平天国“老兵”,晚清的各类史料里,不止一次提到他们强悍的战斗力。面对围追堵截的十多万“清军八旗精锐”,人数严重劣势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一次次打出硬核的表现。比如以“精于骑射”著称的僧格林沁嫡系部队,在独流木城大战里,就被“北伐军”打的“轰然溃散”,有些“清军勇士”打完后立刻化妆成乞丐逃命。以擅长白刃战著称,曾在乾隆年间痛打廓尔喀精锐的黑龙江马队,也常见被揍得“望风溃散”,甚至“有下马跪受贼刃者”。

可以说,在与“北伐军”的交锋里,集结十几万精锐的清军,每一仗的交换比都十分难看。单是从高唐到阜城这一路,清军就有八千多人被北伐军击毙。哪怕最后一支北伐军被围困在冯官屯,近乎弹尽粮绝的绝路下。1855年1月,忍饥挨饿的北伐军老兵们,还偷挖地道突围,差点炸了清军僧格林沁大营。一位被俘的北伐军老兵,还抢了清军骑兵的战马夺路狂逃,虽然最终力竭被杀,但死于他刀下的清兵,也有十几人之多。

这样一支战斗力悍勇的部队,全是“命最金贵”的老兵,却在两年的北伐战争里孤军奋战,几乎全部覆没。损失之沉痛,远不是数字可以概括。这么多战力以一当十的好兵,倘若能经过几年耐心发展扩充,必然能“孵化”出更多悍勇的精锐。

但悲惨的事实是,随着这些“老兵”被迅速消耗殆尽,几年后的太平天国,兵越来越多,战斗力却退化严重。诸如“安庆之战”“天京之战”等战役,太平军的战斗力与战斗意志,比起早年“创业”时,几乎都差了一大截子。亲历这些战事的李秀成,想必也感同身受。



而对于太平天国的兴衰来说,“北伐”的真正“大误”,却是在战事进行期间,一系列昏聩的操作。如果我们抛开近代史上的“恩怨”,把这场悲壮的北伐,类比为“团队创业”,也就不难看出其“大误”之处:虽然北伐在战略层面是必要的,但面对战略执行过程里,一系列的契机与考验,太平天国“高层团队”的反应与执行力,却是迟钝到令人发指。

首先是战略目标的制定,两万精锐部队“撒”出去,到底是为了牵制敌人,还是为了攻城略地?这事儿,别说“北伐”开始时的两位主帅林凤祥李开芳,就是主持军政的“东王”杨秀清,竟也是一团浆糊。1853年5月28日,也就是北伐军刚刚出征时,杨秀清给北伐军下的命令,也不过是“师行间道,疾趋燕京……不必悬望”。也就是不要多停留,不要留恋地盘,就是朝着北京狂奔。

这命令,细想就不靠谱:北伐军再能打,也不过两万多人,在北方又没有根基,后勤补给统统无从谈起,全靠边打边补充。就这么没头苍蝇的乱打,还不被人包饺子?所以接下来北伐军节节胜利后陷入重围,然后在重围中苦苦坚持到覆没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更悲催的是,从北伐军节节胜利开始,远在南京的太平天国高层,后续的增援就几乎是零。北伐军先期打下的疆土,也就成了包围北伐军的口袋。



直到1854年2月,北伐军已经陷入重围后,太平天国才陆续派出了援军。曾立昌率领的援军,一路从7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也一度距离北伐军被包围的阜城只有两三天路程。却关键时刻做出战略误判,放弃快速进军,逮着沿途的临清城一顿猛攻,攻下才发现这是个弹尽粮绝的空城。这支师老兵疲的援军随后击败了胜保清军,却再次做出误判,放弃前进转而撤退,结果正落入清军包围圈里,落得全军覆没……

而另一支由秦日纲率领的援军,1854年5月没出安徽就“不愿北行”,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就成了北伐军绝望的坚守苦战。

这一系列的折腾,虽说中间充满着偶然与失误,但根子上,还是太平天国高层脆弱的战略决心:所谓救援,既没有统一规划,更没有战略步骤,就是把一支支孤军继续往口袋里扔。最后的秦日纲耍了任性,说不救就不救了。干看,几乎成了太平天国高层的“共识”。



尤其让人痛惜的是,这场“没头苍蝇”般的北伐,原本应是太平天国最好的“推翻清朝”的机会:在北伐节节胜利时,何止咸丰皇帝想往热河跑?北京官民有三万多户逃跑,单北城就跑了一万多户。清军无论在与“北伐军”还是“援军”的作战里,更把自己“战斗力低下”“腐败”等毛病暴露无遗。倘若当时的“太平天国高层团队”,胆识再大一点,战略再坚决一些,中国近代史恐怕真是另一种写法。

可以说,也恰是在清王朝濒临断气的时候,冲劲满满的太平天国,自己松了这个劲。十一年后亲眼见证太平天国覆灭的李秀成,心情也可以想。“恨”北伐?不奇怪。

那真要怪北伐?不如问,太平天国为什么会“松”这个劲?就是在北伐军浴血鏖战时,“太平天国高层”们,却一个个在南京城大兴土木,各个忙着享受。南京城里王府一座座建,“男着龙袍女插花”,雄心壮志全埋入了温柔乡,北伐?谁还想?

一个既无坚定战略决心,又无清醒战略执行力,更在眼前利益面前失去拓展精神的团队。哪怕“能打”如太平天国北伐军,终究,也是守不住江山啊!

1.《林凤祥 太平军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凤祥 太平军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9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