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传唱了五六百年的民谣曾响遍大江南北,这是一首凤阳花鼓词,其歌词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堂堂开国皇帝,被家乡人视为“罪人”,朱元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歌词中我们了解到,凤阳因为有了“朱皇帝”,才变成“十年九荒”的悲惨景象。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自古以来开国皇帝都对自己的家乡十分重视,也往往会给予乡亲们很大的实惠,如刘邦就将老家沛县终生免除赋税,何以朱元璋会留下骂名呢?事实上,并不像歌词中所唱的那样,朱元璋和十年九荒是毫无关系的。

凤阳原称为钟离、濠州,洪武六年改名为凤阳府,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凤阳地处江淮之间,北靠淮河,西北为大泽所隔。在农业社会,就这样的地形而言,凤阳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好地方”。横贯境内的淮河自古就是一条害河,从三国时期起,就经常发生水灾,给两岸几十万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纷纷逃离此地避难江南。

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外,凤阳还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皖东因为处于前江后淮的军事要势,在战乱年代,往往成为两不管的缓冲地带,形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局面。所以,无论是从从自然条件来讲,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凤阳本身就有“十年九荒”的现象。

朱元璋建国后,竭尽全力将这块本不富庶的家乡故土改头换面,为了振兴家乡的社会经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在凤阳建新都。洪武二年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定临濠为中都,城址建在凤阳,虽然后来罢建中都,但经过多年的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已初具规模。可以想象,这些豪华、宏伟的建筑,给凤阳增添了光彩和壮丽。

其次是移民屯田。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重要的是发展社会生产。朱元璋大规模移民到凤阳,以充实人力。从吴元年到洪武九年,从全国各地移民到凤阳有六七次之多,移民人数达二十万之众。除了移民垦殖,驻守凤阳的军士也参与屯种。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屯田,必然对凤阳的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朱元璋你对凤阳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中,免除了凤阳二十一年的税粮。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恢复了凤阳百姓世世代代不再负担徭赋的政策,这是朱元璋对家乡人民的特殊照顾。

可是,后来一首凤阳花鼓词让朱元璋背上了“恶名”。当然,这首歌词在朱元璋时期是没有的,而是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记载,凤阳的老幼男妇成行逐队,唱着这首凤阳歌词,沿村乞讨。

很明显,凤阳“十年九荒”的局面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当时,黄河夺淮的局面日趋严重,凤阳经常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明后期百姓的负担日益加重,因此也就形成了“十年九荒”的局面,毫无疑问,这与已经死去多年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关系。

这首凤阳歌词被作为一首讨饭的手段传唱南北,等于把朱元璋的“罪名”传遍了全国。可是我们要知道,最初唱这些凤阳歌乞食的就是当初被朱元璋迁徙到凤阳的江浙移民。明朝中后期,这些江浙移民生活贫困,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家乡。在回乡的途中,他们就在凤阳歌的歌中填上了咒骂朱元璋的内容,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也难怪,这些移民当年在浙江家乡时多为当地的富户,离开原来的土地,也就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这对他们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本来朱元璋迁徙他们就带有一定的惩罚性和报复性。因此,这些移民唱歌咒骂朱元璋也就可以理解了。

1.《凤阳百姓网 朱元璋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为何凤阳百姓却要编民谣骂他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凤阳百姓网 朱元璋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为何凤阳百姓却要编民谣骂他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