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元旦。
一名中国医学科学家,命令助手将沙眼「病原体」滴入自己的眼睛。
他在其后的 40 天内,冒着失明的风险坚持不做治疗,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证明了沙眼是由这种病原体导致的。解决了关于沙眼病原长达七十余年的争论。
这一发现让他也登上学术声望的高峰。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他的名字,叫汤飞凡。
惟楚有才,出于湘雅
近代中国是湖南人的舞台,而汤飞凡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明星。
1897 年 7 月 23 日,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乡绅家庭。从小目睹家乡父老贫病交迫,汤飞凡一直有志悬壶济世。
汤飞凡 12 岁入长沙城南小学堂,三年后毕业考入甲种工业学校。两年后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成立,一心学医的汤飞凡从甲种工业学校退学,成为湘雅医学院的首届学生。
「北协和、南湘雅」是医学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中反应的,体现的正是湘雅对于医学教学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
七年寒窗,湘雅医学院第一届招收的 30 名学生,1921 年毕业时只剩下 10 人。这十人中出现了两名中国医学届的泰斗,除了汤飞凡外,另一位是毕业时名列第一、与汤飞凡同岁的内科名宿张孝骞。
1921 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汤飞凡博士
七年的医学训练,不仅磨炼了汤飞凡坚韧刻苦的精神,也使他对济世有了新的认识。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正是微生物学的黄金时代,以巴斯德和寇霍 为代表的一代细菌学和传染病学天骄,陆续发现了大部分重要传染病的致病菌。
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汤飞凡立志研究细菌学和传染病,申请到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三年中全面掌握了细菌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经系里和学校推荐,汤飞凡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奖学金赴美深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病毒学的拓荒时代,汤飞凡所进修的哈佛医学院细菌系的研究重点此时正转向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拓荒者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新的方法。
作为投身病毒学研究的第一个中国人,在哈佛的三年里,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病毒学实验方法。他与同事们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重要的贡献包括用物理方法证明了病毒是可过滤、能离心沉淀、能自我复制、有生命的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他们还研制成第一代微孔滤膜,用于测定出各种病毒的大小。
三年的时很快过去了,导师强烈要求汤飞凡留在哈佛。优厚的生活条件,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以及病毒学研究刚刚掀开的无比宽阔的视野,都吸住了汤飞凡的心。
这时,他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写信人是他的老师颜福庆。
颜福庆的这封信,使科学界少了一位巴斯德,中国多了一位无双国士。
赤子中华心
毕业于耶鲁医学院的颜福庆,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和领袖。
汤飞凡就读湘雅医学院时,颜福庆任院长。离开湘雅后,颜福庆就任协和医学院副院长。鉴于当时国内几所较好的医学院都是外国人创办的,颜福庆矢志创建中国自己的医学教育体系。
乘国民政府成立第四中山大学的机会,颜福庆倡议设立医学院。南京政府批准此议,医学院与 1927 年 9 月于上海开学。次年颜福庆辞去协和职务,专任此时已经改名为中央大学医学院的院长。
医学院虽然设立,可是经费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会资助,十分困难,师资尤为缺乏,开学时只有教师 8 人。百废待兴的颜福庆想起了人在美国的汤飞凡。
颜福庆在信中没有天花乱坠的许诺,只是如实地列出办中国人自己的医学院的困难和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正是因为这种开诚布公,打动了汤飞凡的赤子之心,当即决定归国。1929 年春,汤飞凡携夫人归上海,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系副教授。
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汤飞凡流离辗转,从上海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他的工作,也从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变成了中国疫苗学的奠基人。
他主持建立的中央防疫处,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不仅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
解放后,防疫处改名为中央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任所长。1951 年兼任新成立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
建国伊始,卫生部门最紧迫的任务是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疫苗供应。汤飞凡集中精力组织大规模生产和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在全所努力下 1951 年产量比 1949 年增加 7 倍,1952 年又比上年增加 13 倍。
建国后,根据汤飞凡等专家的建议,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痘,生物制品检定所承担了牛痘苗的生产任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于 1961 年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消灭天花早 16 年。
1954 年,汤飞凡的心中有一股再也按捺不住的冲动,他要做一件中断了将近二十年的事情,他的毕生之役。
20 世纪 50 年代,汤飞凡摄于北京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
衣原体之父
沙眼。
这是他在哈佛留学时就进行的课题,确认沙眼这种疾病的真正病原体。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知道何为沙眼了,可是在 1954 年,沙眼流行极广。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当时全球六分之一的人患沙眼,高发区因此失明的占人口总数 1%,视力严重受损的占 10%。
在当时中国沙眼发病率 55%,致盲率 5%,边远农村患病率达 80~90%,所谓「十眼九沙」。研究沙眼病原体,从而找到预防治疗的方法,在当时的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他找到同仁医院的眼科主任张晓楼进行合作,汤飞凡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每周带助手在同仁医院沙眼门诊工作半天,采集了 200 例典型病例样品,对沙眼病程和包涵体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同时,汤飞凡用恒河猴作沙眼的动物模型,在世界上头一次成功地在动物身上发现包涵体。
此时,病毒分离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经过一年的分离,采用当时各种病毒分离技术,结果无一成功。失败的情绪在研究所内蔓延,毕竟过去的七十多年,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无数次研究,无一成功。
汤飞凡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经过一年的探索,他认识到,不能再重复别人的病毒分离方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根据他对沙眼病毒的了解,决定采用鸡卵黄囊分离病毒,并意识到分离病毒的关键是如何抑制病人样品中的细菌,在没有可靠数据的情况下,他决定同时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新的分离方法建立后,开始分离试验。
1955 年 8 月 10 日取来的标本是新方法的第八次分离试验,传了三代后成功地分离出病毒,20 多年的心愿终於实现。这株病毒就是著名的 TE8。
汤飞凡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中国人。
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原体,1958 年元旦,汤飞凡命助手私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造成了沙眼。在其后的 40 天内坚持不做治疗,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的解决了七十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
汤飞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沙眼的传播特性,寻找到了治疗的药物。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迄今世界上许多地区沙眼已经基本绝迹。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1958 年也是汤飞凡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无双国士不可辱
1958 年 9 月 30 日晨,汤飞凡先生于北京离世,年仅 61 岁。
1970 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被称为「衣原体之父」。
1979 年,因为医学界抗议的呼声太大,卫生部于 6 月为汤飞凡进行了平反,并且在 21 年后为汤飞凡先生重新举行了追悼会。
1981 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沙眼症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汤飞凡的金质沙眼奖章
每个少年都有过盖世无双的梦,都有过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
当岁月在眉间心头留下痕迹以后,所有的梦和豪言壮语便成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记忆。
但是有一个 100 多年前出生于湖南的矮小少年,牢牢记住少年时的梦和豪言壮语,用一生追逐这个梦想,并且于花甲之年实现了这一诺言。
当一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
如果发明一种预防方法,就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后记:
第一次听说汤飞凡是在车上,一位很敬重的老师突然大发感慨:如果汤飞凡不死,肯定能获诺贝尔奖。中国居然有这般人物?从此这个名字长留心中。
汤飞凡的弟子告诉我,老师把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眼睛里,冒着失明的危险证明了病毒的致病性,成为卫生系统为科学献身的典范。
汤飞凡的下属告诉我,汤老每天戴着白手套在实验室里到处摸。当时大家就是用鸡毛掸子打扫,怎么能过得了关?就在汤飞凡一次又一次的严厉训斥下,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水平提高了。
听过汤飞凡课的前辈回忆,当时什么都不懂,竟然向汤老问那种肤浅的问题。汤先生居然认认真真的回答,使他对科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见过汤飞凡的老职工讲,由于夫人比自己高出一个头,汤所长与夫人出行时一定先行两步,高高地挺起胸脯,给人一种威严。
卫生界的朋友议论,汤飞凡的最大功绩在于建设了中国的防疫队伍。这只队伍不仅仅经历了抗战,而且在十年动乱中也经受了考验。而中国防疫系统近年来的衰落,或许也因为这批汤家军日益凋零,因为汤飞凡的过早辞世。
谨以此文,纪念汤飞凡先生诞辰 107 周年。
京虎子
2004 年 7 月 23 日
1.《疫苗学 他是中国疫苗学奠基人,却在 60 年前自杀离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疫苗学 他是中国疫苗学奠基人,却在 60 年前自杀离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