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读社 新传研读社

写在前面

本期推送为你准备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者Hannah Ditchfield的最新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中,Ditchfield扩展了戈夫曼对于前台和后台的区分,认为社交媒体的可编辑性和异步性,让用户得以建立一种独特的排练舞台。在排练舞台中,用户可以编辑、打磨自己发送的信息,甚至在有必要时推倒重来。这种排练对于“面子”的保护和“身份”的建构至关重要。它体现了社交媒体中人机互动的复杂性和高质量,不过,也很可能同时鼓励一种“扁平化”的自我。

在本期推送中,我们为你摘译了这篇研究论文的核心逻辑与观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心社交媒体的普及,会导致社交互动质量的衰败。我们的在线互动变得更短、更量化,例如,我们会通过点赞来代替交往。不过,这种担心也许并没有什么道理,因为社交媒体用户在发送信息时,所耗费的时间也许并不能从发送的文字中体现。绝大多数研究都只关注他们发了什么,却极少关注他们在发送消息之前,究竟做了哪些删改、斟酌——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发送的信息是"合适的"、"道德的"。符合戈夫曼所说的“社会互动秩序”。本研究希望采纳的,正是这样一种“发贴前”视角。

这种“发布前”视角的出现,无疑仰仗社交媒体“可编辑性”和“异步性”:在与目标受众共享信息之前,用户可以编辑、修改甚至重新启动自己的发言。由于消息的发送与接收之间存在时间延迟。社交媒体也“允许用户精心制作发送的信息,以达到预期效果”,让用户有机会“保持自我的呈现一致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生产自我形象的能力”。

01. 排练舞台中的面子工作




我的研究将这一准备空间称为“排练舞台”。这一论点扩展了欧文·戈夫曼的观点。他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区分。在戈夫曼的眼中,前台是“主要表演发生的地方”,在后台,人们则可以“放下在前台表演的角色、与其他团队成员串通,或在私密的地方放松”。不过,这两种舞台都不能准确描述脸书用户发送信息之前的编辑工作。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种“舞台表演”,而是一种起草、准备表演的舞台。

戈夫曼将这种练习活动称为“技术重做”。在社交媒体中,这种“技术重做”则可被视为一种排练。在排练过程中,用户发送的每一个单词都被拼贴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排演,这或多或少能帮助信息发送者“充分预期将在接下来的舞台中应该做什么”。因此,我们认为,Facebook平台的基础结构让一种新的“排练舞台”成为可能。

在自我呈现中,戈夫曼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面子”或“面子工作”。面子被定义为“一个人有效为自己争取的积极的社会价值”,或“用被认可的社会属性描绘的自我形象”。在社交媒体的背景下,有关“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如何在Facebook上“做”友谊,以及人们如何维持礼貌规范。然而,西方对“面子”的解释往往更多地考虑他们所说的“自我面子”,却较少关注“他人面孔”。

戈夫曼强调说,保护自己面子的防御性取向,和保护他人面子的保护性取向一样重要。因此,本研究扩展了现有的关于社交媒体中面子工作的研究,不仅评估了涉及面子管理的准备工作,还同时关注了防御和保护两种取向。

02. 机遇录屏软件的会话分析




那么,如何才能获知用户在发帖前的编辑工作呢?我们邀请研究参与者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录屏记录,并让这个软件在后台运行,以便记录参与者互动的任何内容。这种方法允许研究“超越屏幕”的限制,并考察在关系建构中发生的身份工作。

在样本方面,本研究招募了四名参与者,共收集了六个半小时的数据。这必然是一个小样本,不过,我的分析重点是用户的交互行为,而不是用户本身。这篇文章并不提供一个关于Facebook用户如何进行发帖前编辑的普遍结论。相反,我提供了对网络生活中一个从未探索过的“舞台”的经验性洞察。




在分析的方法上,我借鉴了会话分析。在最基本的层面上,CA是对互动对话的研究,是“对日常自然产生的各种对话的系统分析”。尽管CA传统上用于理解线下交互,如今则在数字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多。CA的目的不是"找出人们说某些话时的真正意思",也不是"发现话语背后的现实"。它的出发点是"现实永远不能脱离话语而达成,因此,是话语本身成为了现实"。CA是一种关注如何管理和完成交流行为的方法,对人们在谈话中"做"的事情感兴趣。因此,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参与者如何在Facebook的舞台排练中完成某些自我展示。

03.排练舞台意味着什么?




在网络身份建构的过程中,预先编辑和互预演扮演着关键作用,不过,之前的学者们却普遍低估了其重要性。通过会话分析,我们发现,“排练舞台“不仅让社交媒体用户以更有利的方式编辑自我展示,而且还被用来保护别人的脸面和身份。通过强调广泛存在的“发帖前”的编辑工作,本研究为我们理解Facebook中发生的大量互动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我揭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编辑过程,其中,用户可能要花几分钟时间进行多次编辑、删除甚至重写。这种复杂、辛苦的准备工作并没有被之前的研究捕捉到。

在Facebook中,用户可以通过编辑和制作他们的互动行为,拥有了精心建构自我的能力。这也为我们理解用户自我呈现中的“完善”提出了重要启发。说到“完善”,我指的并不是用户对正在编辑的帖子的看法,而是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的性质——例如社交媒体用户对帖子的打磨和编辑。通过发布前的这些劳动,在线互动的质量就不会受到威胁,或者说,不会像以前论点所说的那样,互动质量遭受削减。事实上,如果说线上互动与线下有什么不同的话,也许线上互动会进行更多的“完善”,甚至比线下更“完善”。




当然,我确实认为,在自我呈现中以如此的方式完善自我,本身也是一种互动的衰落,因为线下面对面交流和身份认同的不一致性和杂乱性,都在线上建构自我和保护他人的过程中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交流质量衰退的担心,应该更多聚焦互联网中的“扁平化”自我,而不是聚焦于“人们会越来越少的交流”。

当然,排练舞台并不是社交媒体平台所独有的。在线上和线下的异步传播语境中,传播者都可能使用排练策略。从这个角度,本研究所揭示的行为与最传统的沟通形式产生了共鸣。因此,社交媒体中的排练和准备工作,同样可以在书面交流中实现。这也强调了,我们的线上互动实践与线下互动实践是彼此交织、相连的。




参考文献:Ditchfield, H. . Behind the screen of Facebook: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rehearsal stage of online interaction. New Media & Society, 22.

1.《字斟句酌 你会在发朋友圈时字斟句酌吗?这是社交媒体中的“排练舞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字斟句酌 你会在发朋友圈时字斟句酌吗?这是社交媒体中的“排练舞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0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