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闫珍珍
点评嘉宾:人民日报评论员石羚、经济日报评论员陆敬平、证券时报评论员卞广春、北京商报评论员韩哲、网友@南风客
■委托人:张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近日,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声明称,多个电商打“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而除了临猗苹果外,记者发现还有多个商家以“苹果滞销”“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为由头售卖商品,采用的都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
满脸皱纹、一副愁容的老农照片,大批水果蔬菜将烂在地里的描述,“求求支持,帮帮我们”的宣传语……很能唤起大家的恻隐之心,于是纷纷解囊以解燃眉之急。但细心网友发现,从橙子、柠檬,到辣椒、茶叶,甚至是镇尺、灯具,很多“滞销产品”的宣传页面,竟然用了同一个大爷的照片。有人戏称:产品全滞销,大爷不够用。
肥了电商害了果农——
农业供给侧改革下不合格品“另辟蹊径”
主打悲情牌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方式,广东徐闻的菠萝、安徽一带的蜜橘等农产品也都曾被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营销,目的是为了吸引众人眼球,博取消费者同情,短期、局部方便了果农售果,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损害的是整体品牌形象和全体果农的整体利益。对于这些虚假营销信息,临猗苹果主产地的政府部门首先坐不住了。
坐不住的原因是什么?临猗县政府发表的声明里称,大多平台蓄意夸大果品滞销严重程度,造成了苹果价格的不合理波动。但深层原因却是,该县苹果销量一直很好,电商收购的这些都是不符合售卖标准的果子,长此以往对于该县苹果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新常态下供给侧发力,是强农兴农的主攻方向,拿“临猗苹果”来说,主要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供更多质量优、市场好、价格高的果子,显然,高价位运行且十分抢手的“临猗苹果”,才能称得上有效供给,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那些卖不出价、鲜有人买、不得不赔本处理的苹果,大多是低效供给或无效供给,而恰恰这些却被电商“悲情营销”了。
◉陆敬平
“悲情营销”泛滥,是在消费公益,揩爱心善意的油,甚至沦为个别人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虚假的“悲情营销”带来的伤害远远不止消费欺骗,更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社会对公益的信任,扰乱电商市场公平的竞争秩序,损害特定产地的形象和市场秩序,必须对其严厉打击。
◉卞广春
卖东西就好好卖东西,明明是一些挑剩下的、不符合售卖标准的疤痕果和冻坏的果,却说是因为滞销卖不出去。消费者的利益自然受损,因为献了一次“爱心”不会再有第二次;但苹果品牌更受影响,外界会以为临猗苹果就是这样的烂果子,而且因为滞销价格应该会很低。可真正的临猗苹果既没滞销也价格稳定,最终导致好果卖不出去,可能会真的滞销。
粮农、果农因为农产品滞销,进行实事求是的陈述,以求得网民的同情,达到促销保利的目的,在丰产、减产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减少收入,并无不可。但虚假的悲情营销,不仅有损平台信誉,更有损公众利益,是以营销的方式耍流氓。
“狼来了”的背后——
真正的滞销不再有人相信
散户通过网店、网帖宣传滞销产品,本是情急之下的补救之策;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的滞销产品,以善心扶危济困,一举两得。但如果故意营造弱势的假象,把卖惨当作幌子,以“贫困乡村”“爱心义卖”“为民代销”“转发就是义举”等字样绑架爱心,那就逾越了经营的道德底线。
有观点认为,此类现象屡屡出现,更会透支人们的同情心,“悲情营销”的边际效应也将逐渐递减。消费者一旦见怪不怪,或者看穿骗局,买卖之间的信任将岌岌可危,而那些真正寻求帮助的声音或将无人理睬。
◉石羚
滞销现象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确实存在。除了气候、交通等原因,还与市场调节的滞后也不无关系,看见价格高、销量好的产品就蜂拥而至,罔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卖不动”甚至“卖不出”也属难免。但破除滞销的难题,爱心并非“灵丹妙药”,仅仅是治标不治本。说到底,政府应合理引导生产品类及规模,莫让“千树万树,俱是梨花”;要做好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便发生滞销,服务不能滞后,莫让生产者“喊破嗓子无人听”。同时,电商平台也应通过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方式加强排查,让虚假营销无处藏身,把平台提供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韩哲
在屡见不鲜的悲情营销里,滞销的往往是蔬菜水果,原因往往是风雪霜冻,农民往往是心急如焚,再配上一张被反复消费的老人苦情照片,妥妥地收割人们的爱心、钱包和智商税。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此类营销商品,价不低、质不高,但想着自己做了善事,帮助别人,并没有太多计较。然而恰恰是这种善良,不仅被悲情营销所利用,也被浑水摸鱼的商家所欺骗。
任何营销,只要是造假,就是最差的营销,没有之一。在真相面前,善心很快就会“崩塌”。人们在恍然大悟之后,难免不将善意一笔勾销,将眼睛闭上,让心肠冷却,变得麻木和挑剔。这又将是个“狼来了”的故事,到时候真正需要帮助的果农菜农,反而要为悲情营销的“遗毒”买单。
讲故事不是编故事——
公众的同情心不会无限透支
其实不仅是卖水果,借助“互联网+”,商贸的渠道更加宽广,人们表达善意的途径也更为通畅。无论是团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还是用“轻松筹”“水滴筹”募集善款,涓涓暖流很快就能汇成爱心的江海。但“悲情营销”“骗捐诈捐”等现象,则提醒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必须高度警惕。
就像这次被用来宣传各种“悲情营销”的滞销大爷,其实本人跟滞销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摄影师柳先生7年前途经一处村庄附近拍到的,之后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但在电商平台,大爷被编上故事、打上滞销的标签,既通过了网络平台的审核,也没有人发出质疑,引人深思。
◉南风客
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排查和把关,避免虚假信息遮蔽消费者的双眼。对电商平台而言,还应善用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铲除“悲情营销”的生存土壤。
消费者不是傻瓜,上了一次“悲情”的当,对“耍滑头”的电商自然有一百个不满意。搞“悲情营销”的人,看准人们的软肋,在策略上不可谓不高明,但他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讲好故事,顾客自然会记住你的创意;传播故事,更多人会青睐你的产品;但编造故事,上当的人绝不会信你“第二次”。
◉韩哲
公众的同情心不可能无限透支,它是一种稀缺资源,浪费和挥霍都将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趋高。区别于此前的熟人社会,现代国家是陌生人社会,维系人们之间行为准则的不再是血缘和宗族,而是契约和信用。契约精神越高,信用程度越高,社会有效运行的成本就越低,经济就更有效率。反之,整个社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制度性成本高企,步步维艰。
所以说,悲情营销,如果因为裹着公益的糖衣就可以免责,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悲情营销的道德批判和监管处罚,必须“小题大做”。因为它在今天可能还只是制度生态的癣疥之疾,到了明天就会变成肘腋之患。制图/郑芳绘图/罗婷
1.《滞销商品 “滞销”产品太多,大爷不够用了 悲情营销边界到底在哪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滞销商品 “滞销”产品太多,大爷不够用了 悲情营销边界到底在哪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3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