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公里下坡路段的终点,G75兰海高速兰临段在这里和国道G212、兰州市内道路交汇。

死亡阴影掠过的兰州南收费站上多了许多稽查人员。风雪中,他们裹紧了大衣,手拿荧光指挥棒,密切注视着过往车辆。

兰州人王平记得,过去几年,“着了魔”的货车从长坡冲入市区至少有三次:一次撞了他家,一次撞上了他旁边停车场的大门,还有一次直接冲到了对面的上行车道。

“有时候司机即使看到了,也不敢上避险车道。一是怕车道质量不过关,二是半挂式货车在车道上因为受力问题,可能导致车毁人亡。”多名受访司机有着相似的担忧。

出车祸了。一次,两次,三次……大的,小的……

兰州人王平在城南开了十几年小超市,说起交通事故,他的记忆有些混乱。

超市位于一个路况复杂的三岔路口,连接起G75兰海高速兰临段终点、国道G212和兰州市内道路。兰临高速那一端,正是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路段”的新七道梁长下坡。

过去几年,失控货车从长坡冲入市区的次数,王平能明确说清的有三次:一次撞了他家,一次撞上了旁边停车场大门,还有一次直接冲到了对面的上行车道。2012年那次,王平店铺的卷闸门被货车狠狠撕烂,玻璃碎了一地。

2018年11月3日,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再次降临,共造成15人死亡,45人受伤,33辆机动车受损。

11月16日,甘肃省通报的事故调查结果显示:货车司机李丰在长下坡路段频繁使用制动,致使制动效能减弱。而车主明知制动器有问题而未检修,进一步减弱了制动效能,最终车辆失控,在兰州南收费站附近与多辆汽车相撞。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这起事故并不纯粹因为偶然或疏忽。

据《甘肃日报》2012年的报道,2004年开通以来,17公里下坡路段共发生各类车辆交通事故220起,造成42人死亡,55人受伤。每一次事故都伴随着反思和整改,相关部门也为此作出种种整改方案,包括增设避险车道、增加收费站通行车道等,却始终未能有效降低长坡的风险。

截至2017年末,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3.65万公里,但在一段17.8公里的下坡路段上,却迟迟找不到破解“死亡魔咒”的方案。

甘肃最危险的路

过去20年里,每年有超过300天时间,临夏人丁发光是在狭小的大货车驾驶室里度过。

2004年,全长93公里的兰临高速通车,成了丁发光最常跑的路线。这是G75兰海高速公路在甘肃境内重要的部分,也是兰州的南出口。沿着这条双向四车道,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的百货、钢材可以更快到达兰州,更把周边临夏、白银、临洮等地的人气汇聚至此。

丁发光每天运一次货,总会路过王平的小超市,偶尔停下了添点补给。高速意味着快捷,丁发光每趟能节省一个多小时。

路带来了便利,却也危机四伏。丁发光唯一不满的,就是隔三差五的事故。

公开报道记载最早的事故发生在2005年6月,一辆载满货物的货车在持续下坡中刹车突然失灵,紧急中驶入路旁的避险车道。不料,货车非但没有停下反而翻了个大跟头,险些坠入山沟,3名司乘人员身受重伤惊险生还。

这成了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开端。“没有人知道下一起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肯定不是最后一起。”丁发光说。

事故太多了,附近居民甚至开始用风水解释这一现象,以至于认为公路出口的那块“中国百合之都”牌匾是为了压住这个路口的“诅咒”。

据前述《甘肃日报》2012年的报道,220起交通事故中,失控车辆冲入兰州市区引发事故18起,造成31人死亡,36人受伤。

这一数据已经六年没有更新,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甘肃省交警总队、兰州市交警支队,他们均以正在调查为由,拒绝提供更新的数据。

这段17.8公里的下坡路有多险?据管辖该路段的韩家河交警大队提供的数据显示,它的海拔高度落差为550米,平均每公里落差约为33米。形象地说,司机每行驶一公里,相当于从11楼下到1楼。若以此计算,这一路段的平均坡度达到了3%。按照2018年启用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高速公路平均坡度达到3%的,连续坡长最大不超过14.8公里。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十几年前修的路,建好的路基本也不可能回炉重造,”在某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工作的丁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这也说明隐患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上,新七道梁下坡路多年来都是公安部和甘肃省重点治理的危险路段。2014年,它成为甘肃交警部门公布的20处危险路段之一,并位列第一。

“新手”司机

对于“11·3”事故,活跃在这条路上的司机很快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出事的师傅估计是第一次跑。

公安部门初查结果印证了司机们的判断:辽宁籍驾驶人李某自称第一次在该路段行驶,不了解路况。南方周末记者根据14年来事故的公开报道统计发现,尽管事故各有直接原因,但几乎所有肇事司机都有一个共同点:非甘肃籍,首次行驶G75。

在本地货车司机李义平看来,17公里长坡就是“坡太长了,又没有大急弯”,“第一次跑的司机看上去没觉得什么,容易麻痹大意,就放开了跑。当发现刹车失灵,就会慌不择路”。

按照兰州南收费站内部人士的说法,当日李某出隧道口后只用8分钟跑完了10公里路程,“显然超速驾驶了”。

和外地司机不一样,丁发光和李义平第一次上G75前就已听说过它的危险,心里有所准备。

李义平回忆起2005年第一次跑这条路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出了隧道口,下坡路段似乎更陡了,一路行驶看不到尽头。他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检查了下刹车,放慢了速度,并把挡位减到了三挡。随着一路下行,货车的速度会有两至三次加快,他间接性地踩刹车,把速度控制在50公里左右。直到过了收费站,坡度开始变得平缓,他才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了一句:终于平安着陆了。

而丁发光路过此地时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他会在心里默念:一定要检查刹车、一定要减挡。“这是老司机的经验,外地司机除了看警示牌,很可能就不知道。”

在此前多起事故的官方通报里,均出现“司机第一次跑该路段”“制动失效”“频繁采取制动”等字眼。但仅仅用“司机操作不当”,显然难以概括和解释这么多个生命的消逝。

不敢上的避险车道

“肇事司机知道刹车失灵后,看到避险车道但没有冲上去”是另一流传的说法,在甘肃省交警总队,南方周末记者也听到了类似谈论。

在诸多研究解决山区高速公路下坡路段交通安全问题的论文中,“避险车道”屡被提及。所谓避险车道,一般是指设置在下坡路段车道外侧的专用通道,它主要有上坡道型、平坡道型、下坡道型和沙堆型四种。兰临高速采用的是最常见的上坡道型,并在坡道上铺设沙砾石。

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后,受上坡时的重力及避险车道上沙砾的滚动阻力共同作用,车速能在短距离内减速、停止。

事实上,兰临高速通车之日起就已设置有避险车道。随着事故的增加,又陆续铺设了新的避险车道,到2010年,新七道梁下坡路已有4处避险车道,但均位于坡路中段以上。

2010年12月22日凌晨,该路段发生失控货车撞毁收费亭的事故后,铺设第5条避险车道也被提上议程。

然而,在车辆失控的情况下赶上避险车道的司机却寥寥。

如今开车走在这段下坡路上,每隔2-3公里,“自救车道”的黄色提示牌就会从眼前滑过。在看到“距收费站还有1公里”的提示牌之前,一个司机会先后路过5个避险车道。每个自救车道前方1000米、500米、200米和50米处,分别有一块提示牌。

晚上经过路灯照射,提示牌非常清楚。南方周末记者在兰州采访时,无论是乘坐出租车、客车还是货车,都可以明显注意到提示牌。

但奇怪的是,“真正到了避险车道时,由于灯光较暗,我反而不容易注意到。”一名出租车司机说。

“有时即使看到了,也不敢上去。一是怕车道质量不过关,二是半挂式货车在车道上因为受力问题,可能导致车毁人亡,”多名受访司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自己的担忧,“冲到下面的收费站反而可能保住性命。”

司机们的担忧不无原因。

在前述2005年6月的事故中,冲上避险车道的货车就险些坠入山沟。事后调查,最早的避险车道刚建成时,上面的沙石层厚度仅为20厘米,远低于至少80厘米的标准。

据《兰州晨报》报道整理,2006年6月,兰临高速上又一辆货车冲出避险车道,造成4死12伤。

“类似事故一旦多了,司机就会对避险车道产生怀疑,”丁发光说,“像我驾驶的这款货车冲入避险车道,由于路面材料可能分布得不合理,车道前部阻力过大,集装箱由于惯性向前推移、挤压或剪切驾驶室,可能导致驾驶员死亡。”

兰州南收费站废存

“11·3”事故发生后,承受更大骂名的是兰州南收费站。

在过去14年关于这段公路的各项治理措施中,兰州南收费站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但据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某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向上级部门提交的整改方案中,并未出现过“取消收费站”的提议。

死亡阴影掠过的兰州南收费站,工作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和事故发生前相比,收费站广场上多了许多稽查人员。风雪中,他们裹紧了大衣,手拿荧光指挥棒,密切注视着过往车辆。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兰州南收费站呈半喇叭状,向右扩展,进口4个,出口6个,形成了收费广场。现今这个布局也是历次事故后调整的结果。

在收费站废存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干脆取消,广场就不会再拥堵;有人认为还不如留着那个收费站,防止失控货车直接冲向市区。“这里是兰海高速的终点,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设置收费站了。”前述收费站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历史上,兰州南收费站也真起到过阻挡货车的作用。

2010年,一辆装了20吨萝卜的东风天龙货车下坡时失控,一头扎进了兰州南收费站。据兰州媒体报道,货车把三号收费岗亭夷为平地,二号收费岗亭严重变形,造成两名收费员一死一重伤。

收费站恢复运营后,增设了紧急通道、加固了收费亭。遗憾的是,在11月3日那天,依然没有起到作用。

“改善硬件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当地媒体人马鹏认为,“既然收了费用,就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其中,呼声最大的是保证所有高速路出口都开着,在车流大的情况下,应先放车通行。关于出口平常的开放情况,前述收费站人士说:“大部分时间6条出口通道都开着,ETC通道更是一直开着。”但南方周末记者从司机处得到的说法却与之相反。“走ETC通道的车还是少,实际可通行的出口不多,一般就两个。事故发生后,出租车公司开始给我们申请ETC速通卡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说。

马鹏回忆,有一次,他驾车接近兰州南收费站时,密密麻麻的车辆堵了一公里。“我当时打电话到高管局,在微博上@甘肃高速反映情况。”马鹏说,“后面的车辆收缩至收费站喇叭口尾部,以至于紧急通道起不到作用。”

从网上流出的视频来看,事故当天,收费广场上同样车辆拥堵,肇事货车才会连续撞击了二三十辆车。

“比兰临高速难跑的路我都跑过,”李义平说,“但每次快要到南收费站时,看到排着长队的大车小车,就老担心出事。”如今,跑了十几年货车的李义平干脆放弃了G75,转而运货到西安。

整改还是“懒政”?

像过往每次重大事故发生后一样,紧随而至的又是一次“史上最强”整改。

“11·3”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立马印发了一份《关于开展冬季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大战100天专项行动蹲点督导工作的通知》的内部文件。“我们取消了所有员工的休假,局领导奔赴甘肃各地蹲点严防死守。”甘肃省交警总队一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兰州市内各重要路段,近日每天都有交警通过查验行驶证、检查货物、拍照等方式,执行前述专项行动。

但在司机看来,这次整改措施和过往并无太大差异。“管控一阵子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丁发光说。

从2005年开始,针对该路段频繁发生的事故,韩家河大队成立了七道梁中队,搭建了一个简易板房作为检查站。按照要求,过路的货车、公路客运车都要到这里进行登记、检查。然而司机们反映,没出事时这里鲜有人在,桌上放着一个小本,司机自觉停车登记。

除了检查站,长坡上还有随着事故累加不断增加的各式警示牌、提示牌、避险车道、震荡减速线……

在丁聪看来,这条高速路受制于地形因素设计修建,官方能采取的措施都采取了。然而事故不断发生,梦魇挥之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在于整改措施是否执行到位,是否持续。

丁发光以自己常跑的青银高速薛公岭路段举例:“这条连续29公里的下坡路也曾是司机的阴影,如今很少有大型交通事故了,当地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路上的警示牌数量多,还有降温池帮助来往货车零部件降温。”

类似说法也出现在11月4日甘肃省召开的有关道路安全的紧急视频会议上。据与会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甘肃省副省长宋亮在会上发了火,痛斥相关部门“整改不到位就等于没整改”。

针对该路段的设计以及后续的修改方案,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联系设计方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该院党委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回复南方周末记者:“我们设计好后,把方案移交给施工方,后续的情况,我们不负责。”

在该院总工办办公室,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一份就兰临高速公路设计情况网友关注问题的答复,但工作人员以“这是给上级看的”为由,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进一步查询。

截至发稿时止,甘肃省减少该路段交通事故的最新措施是:自2018年11月8日零时起,G75兰海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长下坡路段禁止三轴以上货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通行。

这意味着,三轴以上货车重新回到了G212国道上。而据多名司机介绍,那里的老七道梁盘山路同样是长下坡,弯道又多,路口也很危险。

“前段时间,老七道梁才发生了事故。实际上,绕开了高速公路检查,走那条路的货车普遍超载,一旦发生大型事故,伤亡不会少。”兰临高速临洮出口旁诚信物流信息中心的苏姓老板娘透露。

在丁发光看来,让重型货车绕行国道是一种“懒政”,远非长远之计。“不过是把危险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他特意加强了语气。

丁发光无法理解的还有其他措施。他举例说,货车司机在高速路上跑车,疲倦在所难免。有时到了服务站想休息一下,但进出高速有时间限制,超时要多给过路费,除非能拿出在服务站休息的证明。

增加的不只是风险,还有物流运营成本。同样跑兰临货运的何姓老板,最近有些焦头烂额。由于只能跑G212国道,他的货车往返时间大幅增加。“这不逼着货车超载运营吗?”

在更大的视野还会发现,“死亡魔咒”并不只在新七道梁长下坡。兰州东、北高速公路出口附近也多发交通事故,在当地,兰州东出口也有一个对应的称呼叫“魔鬼路段”:长达7公里的下坡路段和连续弯道。

如今,兰州人在等的是兰州南绕城高速尽快通车,届时,车辆可以经绕城高速分流,不需再通过兰州市区。无论是官方、学者还是司机,都把它视作减少交通事故的“灵丹妙药”。

综合各方消息,离这条绕城高速2018年底通车仅剩一个多月。这个城市的许多市民却不信:“兰州修路效率低在全国出名。”

6年过去了,当初那间被撞裂的店铺去年已被拆迁,王平又把店搬到了不远处。11月3日这天,他听到收费站又出事了,突然意识到,很多事情并未走远。

1.《兰临高速 兰临高速17公里长坡事故再追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兰临高速 兰临高速17公里长坡事故再追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