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广东省博物馆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人质疑博物馆工作人员
“管得也太多了吧!”
质问:“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
跑怎么了跳怎么了?
碰恐龙又怎么了… ”
对此,@广东省博物馆 回应:
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
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提醒大家:
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
暑假到了,
博物馆成了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但是因为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
让博物馆“很受伤”!
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在评论中曝光,
每次进历博第一展厅,
好多人都是从“牵”蓝田人的手开始的…
几天前,武汉自然博物馆也在微博中曝光:
约400元一只的蝴蝶标本,
被小朋友们破坏掉玻璃展盒,
撕扯掉翅膀。
网友们也表示: 这份质疑毫无道理!
去博物馆需要什么礼仪?
1、展品可以拍照,但不能开闪光灯,更不能摸。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北京故宫鼓励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拍照,让观众尽量多地带走文物信息。
但他同时强调,在展厅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三脚架和自拍杆。
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因为会对文物有伤害。“如果用闪光灯,别人在观赏文物藏品的时候也可能受到干扰。”而不能使用三脚架,是因为“会占空间”;不允许用自拍杆,则是因为“怕伤到文物和其他观众”。
此外,如果游客任意抚摸博物馆中的展品,很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参观博物馆绝不能去摸展品。
2、不要在展厅里吃喝。
这一点在不少博物馆都有相关要求。例如国家博物馆就在文明参观须知中明确要求,展厅内请勿饮食;勿随意丢弃杂物,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同时,今天的一些博物馆中都设置了就餐区或餐饮区。游人可到指定区域饮食。
3、请小声交谈、勿追跑打闹
当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就常常会出现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情况。
首先,这样的行为有一定危险性。小孩子追逐打闹不仅可能损坏展品,孩子也有在展厅内磕碰的危险。 同时,这样的行为也会影响其他观展游人。
大声喧哗同样要避免。博物馆的不少展品都会有讲解,高声说话当然也会打扰其他人。
带孩子来参观的家长,不妨先和孩子定好“规矩”。
延伸阅读: 喧闹不止、追逐跑跳 博物馆里的熊孩子谁管?
2019年5月,各大博物馆里面人流如织,观众们热情高涨,“一大一小”或“两大一小”的组合绝对是其中的主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家长把博物馆当做第二课堂。可是,在博物馆里,却经常出现喧闹不止、追逐跑跳的“熊孩子”,不仅影响了博物馆的正常秩序,而且也令家长大为头疼。博物馆里的“熊孩子”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现象 乖女儿为什么 在展厅里大声叫喊
洪女士在女儿三岁多的时候,就经常带她去参观博物馆。对于三岁的孩子而言,那些展示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博物馆以及名人故居肯定看不大懂。于是,洪女士就从动物博物馆、古动物馆、自然博物馆入手,引导孩子了解动物、植物。女儿喜欢一部名叫《海底小纵队》的动画片,在里面看到过很多生物。当参观北京动物园时,孩子看到的动物,竟然能够与动画片里的动物对得上号,而且还能讲解一些动物的特点,比如章鱼会喷射墨汁、火烈鸟会跳舞、寄居蟹长大了要不停地“换房子”……看到孩子满眼放光地盯着动物看,洪女士觉得,真是不虚此行。
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了,洪女士扩大了博物馆的选择范围,先后去了国博、首博、万寿寺、大观园……这时候,她发现,孩子对这些博物馆根本提不起兴趣,根本无心听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只是拽着妈妈的胳膊,一个劲地往外走。与展厅里面的珍贵文物比,外面那些纪念品似乎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孩子甚至会烦躁不安地在安静的展厅里面大声叫喊:“我们快走吧,这有什么好看的啊?”周围安静观展的人们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弄得洪女士非常尴尬。
洪女士的烦恼很多家长都会有,自己的乖女儿怎么变成了“熊孩子”?然而,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工作人员高源看来,博物馆出现“熊孩子”的根源在于家长。
分析 家长买了门票 就要一次都看完
作为全国优秀科普教师、北京市十佳讲解员、中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源在儿童的博物馆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重点是培养一种习惯和传统。
可是,高源发现,很多家长却抱着这样一个想法——我既然花好几十元买了票,就要一次都看完,要不然对不起我花的这份钱。于是,就出现了家长比孩子还着急的情况。本来孩子对某个展品挺感兴趣,刚站下想好好看看,结果就被家长拉着走了,“快走快走,下面还有8个展厅咱们还没看呢。”最终变成家长拉着孩子走马观花,孩子一无所获。
“家长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博物馆不是让观众来一次就能把所有东西看完的,而是要多去几次,每次看不同的东西,而且要突出展览的主题和重点展品。比如今天我们就看恐龙,明天我们就看植物,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慢慢学习。”高源说,去参观博物馆,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讲解,没有讲解,参观体验会降低60%。博物馆一般都会提供各种方式的讲解,有工作人员免费提供的,有志愿者义务讲解的,有收费讲解的,有可以租借导览设备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以让孩子对展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对策 博物馆里“找三宝” 让孩子们进入角色
家长如何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高源的建议是“三开、一关、要带上”——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大脑,关闭嘴巴,带上纸笔。观察“这是什么”;发现“这里有意思”;思考“为什么这样”;倾听“寻找答案”;最后是分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
观察,即“这是什么?”比如走进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展厅,看到一件展品时,可以先问孩子第一个问题“宝贝,你觉得这是什么呀?”然后是发现,“你觉得恐龙哪里最有意思啊?”接着就要引导孩子思考,“这个恐龙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啊?”接下来,该去寻找答案了,“倾听”讲解员的讲解,最后夸赞孩子几句“宝贝,你太棒了,能给妈妈讲一遍吗”,也就实现了最后的“分享”。
如果孩子对博物馆压根提不起任何兴趣,那可以用一个小花招来吸引孩子,这就是“找三宝”,就是找展厅里最有名的三件展品。这样孩子们就会立即有兴趣了,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到小学三年级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自然博物馆的古爬行动物展厅有三个镇馆之宝,第一个是井研马门溪龙,第二个是赫氏近鸟龙,第三个是恐龙足迹。带着找“三宝”的任务去看,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在引导孩子观察的时候,也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找不同。在自然博物馆,看到一个跟霸王龙很相似的化石,可以问孩子“它是霸王龙吗?”很多孩子都会回答是。这时候再告诉孩子——你仔细观察一下它有几个爪子?孩子一数,三个!可是,霸王龙是小短手,只有两个爪子。于是,孩子就会明白——哦,原来这并不是霸王龙。那它到底是谁呢?——它的名字叫作永川龙,是一种外形上跟霸王龙很相似的恐龙。
博物馆里面传递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家长们也经常被好奇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于是一些家长难免会很不耐烦,用“我不知道”“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啊”这样的话来搪塞孩子。高源说:“家长不知道答案也很正常,所以我们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也不要怕,也不要有意去逃避,不妨和蔼地对孩子说‘爸爸也不知道,但是爸爸愿意跟你一起寻找答案’……”
不建议婴幼儿参观博物馆
高源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家长们不是没有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意识,而是意识太强烈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所谓“至理名言”,将中国的家长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很多家长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急着带他们来博物馆接受启蒙教育,甚至不乏有抱在怀里,或者用小车推着来参观的小婴儿。
“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什么呢?什么都看不懂,他们来博物馆毫无收获。在博物馆工作,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用绳子拴着一群小朋友来参观博物馆,全程下来,只顾着维持秩序,张罗着让孩子们排好队,别走丢,一直在强调安全和秩序,根本无暇给孩子们好好讲讲展品,孩子们更是一脸迷茫,一无所获。”高源强调,普通的博物馆不是为儿童设立的,大部分展品儿童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不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幼儿可以去专门的儿童博物馆;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由家长带着去普通的博物馆参观;5岁以上可以由学校组织参观。
说到儿童博物馆,北京就有一家。这家公益性儿童探索馆坐落在中国儿童中心园内,主要面向0至7岁儿童开放,遵循动手做、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倡导亲子互动,提倡孩子们自由活动、自主参与、自我探索、动手动脑。与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儿童博物馆主要围绕“玩”的主题展开。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玩才是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可以发展孩子的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孩子同理行为,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家长们不用担心在博物馆里面“玩”,孩子会没有收获。
1.《马门溪龙儿童版 “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观众质疑博物馆管太多?网友怒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门溪龙儿童版 “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观众质疑博物馆管太多?网友怒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44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