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某某科学家发现惊天秘密,某某科学组织宣布什么是致癌的。这样的耸人听闻的新闻我们能随手看到非常多,这些信息真的吗?这些科学发现靠谱吗?是科学结论吗?本文转发了腾讯较真栏目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的“上百科学家发现手机辐射致癌”等论调与那些被阴谋论者口口相传的观点几乎不谋而合,让我们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点:
1 - 媒体报道的250名科学家联合签署请愿书,要求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发出警告,不要大量使用无线设备,因为那会增加致癌风险。经查证,该请愿书确实存在,其内容主要是呼吁重视非电离辐射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能代表学界共识。
2 - 宣称“手机致癌”的网红科学家,并没有医学和物理学教育背景,也未进行过任何的相关原创性研究,他的观点缺乏直接的循证医学依据。
3 - 手机所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亦称射频辐射)唯一公认的生物效应是产热,但是尚不足以产生可以测量到的体温升高。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手机等非电离辐射增加人类患癌的风险。所以,公众不必为此担忧或恐慌。
查证者:时惠平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放射科主任医师
近日,一篇名为《苹果的无线耳机AirPods危险吗?》的报道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公众也由此关心起“无线耳机致癌”的问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所谓的250位科学家请愿书确实存在,但只是呼吁国际社会对非电离辐射的影响加以重视和关注,不能代表当前的学界共识
这条消息来自澳大利亚每日邮件旗下的mailonline(邮件在线)网站,发布于2019年3月11日[1]。文章称,来自世界40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已联合签名,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发出请愿书,警告不要大量使用会发出无线辐射的手机、Wi-Fi、蓝牙等通讯设备,因为那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其中还特别列明了苹果公司的AirPods无线耳机。文章发表后被全球媒体大量转载,引发了高度关注。
虽然这条消息没有提供请愿书的详细内容,但笔者几经辗转还是查到了这份请愿书的原件。该文件于2015年5月11日首次发表在EMFscientist.org(电磁场科学家网站)上,并于2019年1月1日做了版本更新。请愿书在开头就写明了,这是发给联合国秘书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联合国环境工程执行行政主任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文件;呼吁重视非电离辐射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后边还附上了一系列签署科学家的名字、所属单位和国籍,总计有256名,其中含中国专家11名。当然,这份文件也特别注明了,该呼吁的签署人是以个人身份签署的,虽然提供了他们所在的专业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代表其所在单位或他们所属的专业组织的观点。[2]
笔者联系到了参与签名的一位中国科学家,他现在是国内某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当年签署文件时,他还是在读博士研究生。据他回忆,几年前的确有外国学者发这份文件给他,他以电邮的方式做了回复确认。至于文件的详细内容和目的,他说当时并没有仔细研究。据他推测,之所以受邀参与签署,很可能和他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过的、两篇有关非电离辐射的论文有关,这两篇论文一篇为文献荟萃分析[3],另一篇为动物实验研究[4],内容均未涉及手机使用与癌症风险的关系。他本人亦从未对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生的相关性做任何研究。
笔者对发表请愿书的网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查,发现该网站是由乔尔·莫斯克维茨(Joel Moskowitz)博士和其他5位学者共同发起的独立网站,该网站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传播非电离辐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所以,新闻中的请愿书的确存在,但它实际上只是一份网上的呼吁书,提请国际机构对非电离辐射的影响加以重视和关注,不能代表当前的学界共识。当然,相关的国际机构也没有做出任何正式回应。
二、宣扬“手机致癌”的网红科学家,并没有医学和物理学教育背景
澳媒原报道中唯一提到的专家就是建立上述网站并发起请愿的莫斯克维茨博士,而且这位博士不仅在国际媒体上留有姓名,在国内媒体中也曾多次出现。经查证,他供职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但没有医学和物理学教育背景,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的是社会心理学专业[3]。
据其领英主页,他在2019年3月13日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家庭和社区医学中心主任、首席调查员身份,发布了题为“电磁辐射安全”的信息,声称有240多名科学家发表了2000多篇相关论文,关注“手机、移动手机信号塔和无线安全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到自2009年以来,他自己一直在翻译和传播关于无线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他的电磁辐射安全网站(EMFscientist.org网站)已于2013年启动,在200多个国家的访客浏览量超过200万页[4]。
其实早在2015年4月21日,莫斯克维茨就已经发表过“手机致癌的危害性看起来越来越大,尤其在头颈部”的言论。他说,2011年以来的新研究已使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射频辐射(非电离电磁辐射的一种)可能致癌。[5]
三、手机的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只有产热效应,不会增加人类患癌风险
莫斯克维茨的话是否可信呢?有无科学依据呢?
笔者采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pubmed检索引擎,以Moskowitz JM为共同作者名字查询其发表的文献,结果共有32篇,但其中与手机或电磁辐射有关的文章却仅有2篇。其中一篇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对465篇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论为使用手机有可能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但仍需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提供更高水平的证据[6]。另一篇发表在《国际环境》上,结论是:大多数室外环境的主要的电磁辐射来源于移动电话基站,其次主要为无线电广播;手机的上行链路(信号从手机到基站的物理通道)的电磁辐射通常较小,而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从基站到手机的物理通道)的电磁辐射则会大一些;随着城市化程度的进展,电磁辐射会增强,而这种增强主要是基站的下行链路带来的;该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些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7]。在这两篇文章中,莫斯克维茨都不是第一作者。
从莫斯克维茨及其合作者发表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作为手机及非电离电磁辐射致癌的主要论断者,他本人并未进行过任何的相关原创性研究,亦未能提出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由此可见,他的观点有一定的个人臆想色彩,并无明确的科学依据。
至于那“200多名科学家和2000多篇论文”,笔者也采用PubMed搜索引擎,以“手机”和“癌症”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相关论文1416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有关手机与患癌风险有无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在此介绍两个比较新的研究,2019年1月发表在《流行病学年鉴》的“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风险”得出的结论是,“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没有明确相关性,建议进行长期和更频繁手机使用与甲状腺微小癌风险增高的相关性研究[8];2019年1月11日发表在《公共卫生年度评论》上的荟萃分析“脑和涎腺肿瘤与手机使用”得出的结论是,手机使用并没有增加大脑和涎腺肿瘤的风险[9]。
笔者进一步查阅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关于手机与癌症风险的网页,其内容中明确指出:手机所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亦称射频辐射)唯一公认的生物效应是产热;手机或相关设备发出的射频确实可以使邻近或接触该设备的身体部分变热,但是尚不足以产生可以测量到的体温升高;射频辐射没有对于人体明确的其他效应。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手机等非电离辐射增加人类患癌的风险[10]。
所以,媒体上所谓的“手机、耳机等无线设备辐射有致癌风险”,是没有任何明确循证医学证明和科学依据的,公众不必为此担忧或恐慌。
原文:https://new.qq.com/omn/20190325/20190325A043BS.html
1.《手机辐射致癌 上百名科学家证实手机等辐射致癌?真不靠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机辐射致癌 上百名科学家证实手机等辐射致癌?真不靠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