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最终入海的河流,称为“渎”。

古代四渎:江、河、淮、济

按照古人的说法,中国古代有四渎。分别是:“江、河、淮、济”。

江,就是长江,为南渎;河,就是黄河,为西渎;淮,就是淮河,为东渎;济,就是济水,为北渎。

北渎济水,之所以有些奇怪,并不是因为,其它的三渎如今依然还在,它却已经消失;而是由于它,实际上并不是一条河流,应该是两条河流。

济水,在《尚书·夏书·禹贡》中的记载为: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翻译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

沇水继续下流,就为济水。在北边进入黄河,然后从黄河南边溢出变为荥泽。又从荥泽东边的陶邱以北,出荥泽,向东而至于菏泽。又从菏泽东北出去,与汶水相会。再由北向东,入于渤海。

对于这样的叙述,大家,晕不晕呢?

老曹,是有些晕了——,搞不懂啊。

所以,老曹就继续翻阅资料。

于是,看到《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595页,是这样介绍的:

“济水,古水名,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今黄河下游河道,即原来济水的河道。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阳、济宁,都从济水得名”。

这样介绍,简单倒是简单,却又挂一漏万。

济水是如何从黄河北边,跑到黄河南边的?它又是如何从几个古代大泽中,穿行而过的?

这些问题,这部《现代汉语词典》都直接无视,绕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提及。

综合如今网上的一些说法: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其源头之水,在黄河北部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就叫沇水。至河南省温县之西北部,始名济水。然后,这条济水又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在黄河之南的郑州荥阳市,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在流经新乡市原阳县时,这条河流第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县,与北方的济水会合,形成巨野泽,百折入海。”

人们评论:“济水三隐三现,神秘莫测”。

老曹也认为,这也确实是够“神秘莫测”的。

然而,济水在黄河以北,“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这样的说法尚且可信。

因为,毕竟黄河以北的地势较高,有存在地下暗河的条件。

但是,在黄河以南,《尚书·夏书·禹贡》中的记载为:“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翻译成现代语言,就应该是:“黄河在南边荥阳溢漫成泽,在陶邱以北的地方,又形成河流”,怎么可以理解成“穿越黄河,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又“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县,与北济会合”呢?

要知道,荥阳,在古代是“荥泽”。

作为一个沼泽与湖泊,它直接就可以孕育出河流。怎么可能还有河流,在它的下面“伏行”呢?

所以,济水,实际上应该是两条河流:一条在黄河之北,是注水入河的一条黄河支流;一条从黄河之南的湖泽发源,与黄河并行向北流入渤海;是由黄河溢漫出来的沼泽,孕育而成的一个支流。

其实,对于济水感到奇怪的,不但有现代人,也有古代人。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问他的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济水作为四渎之一,在古代宗教社会中的地位,非常地煊赫与尊崇。

今天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之源济渎泉水涌出的地面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

济渎庙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大。

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现今“四渎”之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

那么,对于李世民的提问,许敬宗是怎么回答的呢?

许敬宗回答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这也算是一个回答。

然而,这个回答能令人信服吗?

济水,真的是“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吗?

那么,古人是如何知道其“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的呢?

在黄河之北与黄河之东,相距遥远而与黄河并行的,明明就是两条八竿子打不着的河流啊。

古人为什么要以“潜流屡绝”的方式,将这两条相距遥远、八竿子打不着的河流,硬生生地拉扯到一起,而让它们变化成一条“三隐三现,神秘莫测”的河流呢?

这恐怕还得从这个“济水”的“济”字,来寻找线索。

为什么这条“三隐三现,神秘莫测”的河流,要取名为“济水”呢?

“济”,本义为动词,是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的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的意思。

这就是说,这条“三隐三现,神秘莫测”的河流,之所以要被取名为“济水”,就是因为,在这条河流上,发生过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的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的事件。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值得这条“三隐三现,神秘莫测”的河流,要以这个事件来命名呢?

它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三皇本纪》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在这个记载里,女娲氏就曾经“以济冀州”。

而对于女娲氏的这次“以济冀州”,《淮南子》的记载稍有不同。

《淮南子》记载: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在《淮南子》的记载中,女娲氏是“杀黑龙以济冀州”。

这就是说,女娲氏强渡激流前往河北的目的,就是要去河北“杀黑龙”。

而《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女娲氏所杀的“黑龙”,应该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叫做“黑龙”的部落。

那么,在共工氏“乃与祝融战”的情况下,女娲氏去河北“杀黑龙”,她是在帮谁呢?

共工氏部族,是中原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的图腾是龟,不是龙。

所以,女娲氏部族去河北“杀黑龙”,是在帮助河北的原住民共工氏部族,打击外来的入侵者伏羲氏部族。

而共工氏部族“乃与祝融战”的这个祝融氏,就是伏羲氏部族。一个部族两个称号而已。

那么,女娲氏部族,是从什么地方强渡激流进入河北,去帮助共工氏部族打击伏羲氏部族的呢?

女娲氏部族当时离河北最近的生活区域,应该是在今天潼关地区的黄河两岸。

所以,她们就是从河源市沇水河的下游河段,温县之西北部,强渡激流,进入河北的。

而他们当时强渡激流的那一段沇水,后来就因此而被改名为济水。

那么,为什么在山东那边,从南向北流入渤海的那一条河流,也被取名叫济水呢?

这就应该是共工氏部族,在女娲氏部族的帮助下,打败了河北的黑龙氏部落之后,就又迅速地强渡这条河流,进入山东,与山东地区的伏羲氏部族进行决战。

为什么共工氏部族会进入山东,与山东地区的伏羲氏部族进行决战呢?

因为,这时候的伏羲氏部族的主力,正在山东,与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作战。

共工氏部族,是乘着伏羲氏部族后方空虚,然后,洪水爆发,不利于伏羲氏部族主力的迅速回撤,所以才举行起义的。

而他们的起义,又得到了女娲氏部族的支持。

所以,他们就乘胜前进,渡河去帮助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与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队进行决战。

这样,将山东与河北分开的那一条河流,后来就也被称为“济水”。

由于相距遥远的两条河流,因为同一个历史事件,而被命名为同一个名称,所以,后来的人们,就干脆把它们当成是同一条河流。

这样,才有了“这条河流”的“三隐三现,神秘莫测”。

“济宁”,这个地名也很有意思。

“济”,是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的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的意思;

而“宁”,是“贮”的本字,本义是将玉贝等贵重珍宝,储藏在精致的宝匣抽屉里。

那么,“济宁”,就是众人强度激流之后,贵重珍宝就得到了很好保存的意思。

这不就是说,共工氏强渡激流之后,就是在这里帮助东夷氏部族打败了伏羲氏部族的主力,从而使东夷氏部族,捍卫了自己的领土,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吗?

1.《济水 回望中华(19)奇怪的古代四渎之一——济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济水 回望中华(19)奇怪的古代四渎之一——济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