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989年8月9日,为了配合对《河殇》的批判,《北京晚报》开辟了“河殇百谬”专栏,连续刊登一系列揭露《河殇》文史及观点谬误的短评。1990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将这些短评汇集成书,名为《〈河殇〉百谬》,收文104篇。
另外,杭州大学出版社的《重评〈河殇〉》、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河殇〉批判》也有与《〈河殇〉百谬》类似的短评文字。
借此机会,特将其收集整理,让如今的年轻人和后人们也好好见识一下《河殇》的真面目。
由于篇幅巨大,故按照《河殇》六集的形式,将批判文分成六部分发出。
大部分短评,出自《〈河殇〉百谬》一书。
标有“《河殇》解说词评注”的短评,均来自《重评〈河殇〉》一书。
有若干篇短评,是节选自《〈河殇〉批判》中的文章。
此时,不由得想到一件趣事。《河殇》撰稿人之一谢××在回答一些人对《河殇》的批评时,曾著文说:“以众多的知识错误为前提,其结论当是无从牢靠的。”可据不完全统计,《河殇》的知识错误,至少有100余处。按照这个推断,《河殇》的结论吗,自然是……
第一集:寻梦(25处错误,1则附录)
(一)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儿?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只竿儿?………………
事情不仅仅表现在江河漂流(指1987年黄河漂流)上。
你看在这些体育竞技场上,中国人是多么狂热呵。
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儿都跳、都哭。
如果输了呢?大伙儿就骂、就砸、就闹事。
一个在心理上再也输不起的民族。
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已经是五联冠了。压在她们肩上的是民族和历史的沉重责任。
假如下一次她们输了呢?
《河殇》解说词评注
《河殇》一亮相,就抛出一个个的“几十几”和一个个的“?”,令人迷惘。黄河漂流,女排比赛,又是“狂热”,又是“闹事”,仍是令人迷惘。一个民族,连自己如何存在也没有个数,赢也赢不起,输也输不起,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什么前途!
人所共知,江河漂流,体育竞技,其成功或失败,往往包含多种因素。胜利了,人们激动,以至狂欢;失利了,人们恼火,甚至愤怒。这不奇怪。它是人们情绪的正常流露,首先是爱国热情的自然抒发。我们不应该横加嘲讽,当然也不赞成冲动过度和持有民族偏见。且看世界上别的民族,包括欧美、日本,又哭又笑、捶胸顿足、扔瓶敲罐、砸破彩电之类,不也是常见的吗?《河殇》把“一个在心理上再也输不起的民族”的大帽子扣在中华民族头上,是何用意呢?
(二)
在这些现象背后隐藏著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在痛苦。它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文明衰落了!
《河殇》解说词评注
中国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成就,首先表明了中国文明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所以,它不但从以前的反复考验中走出过去,而且还将在今天的不断创新中奔向未来。如果片面地、绝对地夸大中国文明中存在着的与现代化不适应、不合拍的那些落后面或消极面,就认为中国文明已经“衰落”而予以全盘否定,则是一种“大一统”传统思想模式下的极端逆反心理,而且是一种在西方思潮冲击下丧失自信的民族虚无主义观点。所谓民族心灵的痛苦,乃是我们认识到落后,以及走向现代化所面对的困难与抉择,而不是什么“文明衰落了”!
(三)
今天,我们回想起这个陈天华,仿佛可以推测他那深刻的绝望,也许正是对文明衰落的一声微弱的叹息……
陈天华缘何蹈海
巩华
1905年12月,一个中国热血青年——陈天华在日本蹈海自杀,目的本在于激励同志。可是电视片《河殇》作者不知有何根据,把他的死因归结为“对文明衰落”的绝望?
陈天华的蹈海,并非冲动,亦非绝望,而是有准备、有目的的。他自认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作为”。早就想“遇有可死之机会而死之”。他反对空谈爱国,而把死视为爱国救国的一种行为方式。当时,日本政府借口一部分留学生行为不端,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中国学生视此为侵犯主权,愤而集体罢课。日本报刊或嘲或讥,“诋为放纵卑劣”,故陈天华极为气愤。一方面,他为部分同胞不争气而痛心,另一方面,他又为这场斗争能否坚持下去而担心。因此,他呼吁留日同学“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这就是陈天华蹈海的原因,有其《绝命书》为证。
陈天华对自己的民族丧失信心了吗?否。他在《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一文中,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的信心。他说:“吾民族有四千余年之历史,有各民族不及之特质”;早在“西人未脱于獉狉之时,吾族之文明实达于极点”,虽然后来落后于欧美,但只要醒悟,“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孰能制之!”从这些话中,能找到一丝悲观与一毫绝望吗?
附: 陈天华 《绝命书》(节选)
呜呼我同胞!其亦知今日之中国乎?今日之中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无在而不是悲观,未见有乐观者存。其有一线之希望者,则在于近来留学者日多,风气渐开也。使由是而日进不已,人皆以爱国为念,刻苦学习,以救祖国,由十年二十年之后,未始不可转危为安。
乃进观吾同学者,有为之士固多,有可疵可指之处亦不少。以东瀛为终南捷径,其目的在于求利禄,而不在于居责任。其尤不肖者,则学问未事,私德先坏。其被举于彼国报章者,不可缕数。近该国文部省有“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之颁,其剥我自由,侵我主权,固不待言。鄙人闻之,恐事体愈致重大,颇不赞成。
然既已如此矣,则宜全体一致,始终贯彻,万不可互相参差,贻日人以口实。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此诚出于鄙人预想之外,且掠且惧。惊者何?惊吾人果有此团体也。帷者何?惧不能持久也。然而日本各报纸,则诋为乌合之众,或嘲或讽,不可言喻。如《朝日新闻》等,则直诋为“放纵卑劣”,其轻我不遗余地矣。夫使此四字加诸我而未当也,斯亦不足与之计较。若或有万一之似焉,则真不可磨之玷也。
近来每遇一问题发生,则群起哗之曰:“此中国存亡问题也。”顾问题有何存亡之分?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生而皆放纵卑劣,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劣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则毋忘鄙人今日所言。但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而更有意外之举动。须知鄙人原重自修,不重尤人。鄙人死后,取缔规则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惟须亟讲善后之策,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则鄙人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诸君更勿为鄙人惜也。鄙人志行薄弱,不能大有所作为。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夫空谈救国,人多厌闻,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几!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之有效乎!
至于待至事无可为,始从容就死,其于鄙人诚得矣,其于事何补耶?今朝鲜非无死者,而朝鲜终亡。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曷若于今日死之,使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徐以养成实力,丕兴国家,则中国或可以不亡。此鄙人今日之希望也。然而必如鄙人之无才无学无气者而后可,使稍胜于鄙人者,则万不可学鄙人也。与鄙人相亲厚之友朋,勿以鄙人之故而悲痛失其故常,亦勿为舆论所动而易其素志。鄙人以救国为前提,苟可以达吉普车之目的者,其行事不必鄙人合也。
(按:观陈天华之言行,虽有对“部分同胞不争气而痛心”,但更多是希望国人“卧薪尝胆”,“徐以养成实力,丕兴国家”,何来“绝望”之说?这样的生搬硬套,身为主编、“史学家”的金观涛居然看不出来,亦或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有意“放行”这种错误,这种行为,实在是侮辱了“史学家”的名号!!)
《河殇》解说词评注
为了证明“文明衰落了”,《河殇》拉来一个陈天华蹈海做依据。陈天华自杀的原因果然如此吗?
1905年,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中国留学生群起抗议,但在行动方式上意见不一。陈天华出于激愤,抱着牺牲自己以振奋人民的信念,毅然蹈海。此事只要看看他留下的《绝命辞》就可明白。他的自杀,对国内外的革命群众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可见,当时的许多人是理解他的。而《河殇》把“深刻的绝望”、“微弱的叹息”强加给陈天华,倒是不可理解的了。
自杀,一般地说是不可取的,但也要作具体分析。有的革命者自杀,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向反动势力斗争、抗议、决裂的一种方式。陈天华就是这样。否则,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等等,岂不是也要被说成是什么“绝望”、“叹息”吗?
(四)
在当今的世界上,面对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都面临着现实与传统的严重危机。传统越古老,危机越沉重;危机越沉重,寻根越热烈。
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黄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电视片《河殇》中是这样讲的:“在当今的世界上,面对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都面临着现实与传统的严重危机。传统越古老,危机越沉重。”这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我们认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应批判地加以继承,弃其糟粕,扬其精华。
古老的黄土地是我们民族血肉之躯的根;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谁能够否认《离骚》、《史记》等古代著作锤炼过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曾经丰富过中国文化人的思想和对宇宙生命的认识;谁能够说令举国热血沸腾的《黄河大合唱》不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自强不息精神的承继和发扬。每当国难当头,数不清的志土仁人便投笔从戎,慨然捐躯,谁能够说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强健的男子汉的心灵。
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它至今仍哺育着我们,使我们产生新的文明,因而,毁弃它是不可取的。当然,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糟粕,应该加以批判,可绝不是传统的东西一无是处。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今日中国千千万万的文化人,这不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吗?
《河殇》解说词评注
把现实和传统截然对立起来,又在传统、危机和寻根之间建立一种必然的连锁反应和可怕的正比关系,——这是什么逻辑?
传统是一种长期积累、世代相传的社会因素,精华与糟粕并存。无古不成今,人们不可能脱离传统,但可以研究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使之为今所用,促进开拓创新。诸如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等等传统美德,非但不是导致危机的根源,反而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可见,只要树立正确对待传统的科学态度,正确追寻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源流,去芜存精,推陈出新,那就不仅不会加重某些传统不能适应现实要求的危机,而且可以成为走出危机的一种推动力。
如果把眼睛盯在传统的糟粕上,断言传统必然导致危机,寻根必然强化传统,那是片面的。《河殇》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引出惊世骇俗的高论,实在有悖事理。
(五)
大概每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常识:中华民族是黄河孕育的。………………
黄水、黄土、黄种人,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
《河殇》解说词评注
“中华民族是黄河孕育的”这句话,其实是背离历史事实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内涵的概念,是由遍布神州大地的5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集体。其中人数最多的汉族,并不仅指黄河流域的汉人。它也是一个融合体,包含了先秦的“华”、“夷”,包含了秦汉以后的“胡”、“汉”,还包含了明清迄今的许多民族成分。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在黄河流域之外,至少长江流域的古文化也同样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至于把“黄水、黄土、黄种人”等属于不同范畴的词语拉在一起,与其说是“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不如说是缺乏常识的荒唐拼凑。《河殇》有意不提“黄海”,大概是因为这里带个“海”字,不合作者口味吧。
(六)
这条黄河偏偏又孕育了一个黄肤色的民族,这个民族恰恰又把他们最早的祖先叫做黄帝,而在今天的地球上,每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黄帝的子孙。
炎帝叫屈
黄愿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中,人们通常把炎帝和黄帝看作我们共同的祖先。因此,才有了“炎黄子孙”的说法。
而电视片《河殇》的解说词却是这样写的:“这条黄河偏偏又孕育出一个黄肤色民族,这个民族恰恰又把他们最早的祖先叫做黄帝,而在今天的地球上,每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黄帝的子孙。”不难看出,作者这样做是为了突出黄河、黄肤色、黄帝,是为了强调“黄”字,是为了后边的挖苦“黄”以宣扬“蓝色”。他这样做,忘记了中华民族乃是由历史上多民族融合而成,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这一基本概念。强调一点,不顾其余,这种文风是极不严肃的。
(七)
可是,人们是否想过,华夏民族为什么会崇拜这么一个形象凶暴的怪物呢?……
龙是自然界的横暴者,皇帝是人世间的横暴者。皇帝要把自己打扮成一种不是人的东西。…………
黄河无疑是世界上最暴戾最任性的一条大河。
《河殇》解说词评注
《河殇》为中华民族寻根,从黄河寻到龙——“一个形象凶暴的怪物”,“那种不是人的东西”!
龙,作为一种变了形的上古先民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留,确实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龙的原形是蛇,蛇与水有关。不过,先民的蛇龙崇拜,只是古代众多的图腾崇拜之一。后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龙的崇拜被不断神圣化,龙的形象也随之被美化。
关于龙的观念及其崇拜,学术界意见纷纭。龙代表尊贵,所以帝王们要把自己与龙联系起来。龙代表吉祥,所以不分朝野普遍流行“龙凤呈祥”的说法。《河殇》则别出心裁地把龙和黄河捏在一起,用了“凶暴”、“横暴”、“暴戾”之类字眼,来形容龙和黄河都是那么彻头彻尾的坏,于是,中华民族被堵死在爱与恨、敬畏与戏弄之间,注定了找不到出路的命运。
(八)
龙的崇拜,之所以会起源于黄河流域,正是这个大河流域民族对它的生命之河的敬畏。
龙崇拜的民族心态是什么
王大有
《河殇》说:“龙的崇拜,之所以会起源于黄河流域,正是这个大河流域民族对它的生命之河的敬畏。”这是谬论。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六千年前的蚌壳摆塑龙,明明是一只古鼍龙,证明龙原本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生物。唯其是真实生物,所以才有历史上驯养龙的世家豢龙氏、扰龙氏、驭龙氏、畜龙氏,自颛顼唐尧而下代不失职。黄河文明陨落论者根本不懂这些,却说龙是据“彩虹”、“闪电”想象出的凶暴怪物,实际是自己编一个梦,再把它扣在大河民族头上。
龙的受宠,不是因其“暴戾”,而是由于人们认为它与云雨雷电水有一种奇特的契合。震、辰为蛰伏将苏的龙。龙与时令节气相偕,故《易》言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时乘六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黄河流域是龙的繁衍之地,也是龙民族生息之地。龙在上古中国农业经济中有天然物候表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创造农业文明组团领袖的特殊地位,使他们具有龙的品格,伏羲、神农、轩辕、少昊、颛顼、尧、禹等皆如是。龙与龙族团的一体化,推动黄河流域上古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既是黄河的惠施,又是我们祖先与天地人三界奋斗的结果。质言之,龙崇拜,是大河民族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的象征,是对养育它的黄河文明——龙文化的礼赞,是民族魂。
(九)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中有某种宽容恶势力的成份;…………
中国文化对恶势力宽容吗?
商正
《河殇》在第一集“寻梦”中说,“在中国文化中有某种宽容恶势力的成份”。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诬蔑与亵渎。
一般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明范畴中的现象,都可称之为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学艺术则更典型地反映着文化的本质。“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兵经·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有善必有恶,这正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但是,客观上存在“恶”,与人们主观上对“恶”宽容,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河殇》的作者在这里却有意地混淆了。再者,善恶并存的现象,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是个普遍现象,绝非是仅存在“中国文化中”,《河殇》突出地点出中国,意在否定整个民族的文化,为“殇”制造根据。
在中国文化中,历来对恶势力是毫不留情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一部《红楼梦》,悲金悼玉,闻名中外,描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家庭,从“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演变成“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各种人物,千姿百态;放债收租,吃喝玩乐;一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那一个个吃人害人之辈,哪个能在曹雪芹犀利的笔下逃过?何曾有过宽容?《红楼梦》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思想力量,无情鞭挞了“恶势力”。
有关包公的故事与戏曲,流传在民间和舞台上,“秦香莲”,“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其实,大多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久传不衰,久演不厌呢?就是因为这其中寄托着老百姓“除恶”的心态与愿望。“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使“恶势力”闻风丧胆。当然,现实中未必如此。但在文化中,绝不宽容。
(十)
也有人说,中国民族性格中,有圆滑世故、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致命弱点;…………
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了多少次伴随着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是,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尽管外来冲击不再伴随着大炮和铁蹄,我们古老的文明却再也抵挡不住了。
是谁“逆来顺受”
商正
“在中国民族性格中,有逆来顺受的致命弱点。”《河殇》在“寻梦”中如是说。难道事实果真如此吗?
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和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我们民族涌现了许多优秀代表——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起义领袖……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他们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品德。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逆来”,是否“顺受”过?对于这些信口雌黄的不肖子孙,我们的祖先若泉下有知会毫不留情地痛斥:这是对中华民族的污辱!是对中国历史的污辱!
作为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人,其性格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一些人“逆来顺受”,不等于这个民族的性格“逆来顺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逆来顺受”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为了反抗残暴的统治和抵抗异族的入侵,每一个民族都曾在历史的进程中,付出过血与火的代价。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前赴后继,面对着三座大山的“逆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仅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为战胜大炮和铁蹄的“逆来”,付出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英勇不屈,百折不挠,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要说“逆来顺受”,倒是有那么些人,他们盼望着侵略者打着“蔚蓝色文明”的旗号,再次给中华民族制造“逆来”。他们自己,不仅准备着老老实实地“顺受”;而且,为了将来“受”得更“顺”些,现在就破口大骂生他养他的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以便受到外国主子的赏识,在“三百年殖民地”的痴梦中,做个甘心效命的奴才!
逻辑混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商正
《河殇》在第一集《寻梦》中说,“中国民族性格中有逆来顺受的致命弱点。”既然“弱点”已到了“致命”的程度,看来真需要严肃地对待了。然而,细一分析,人们却发现,这里除了恶毒攻击与危言耸听外,其论点是自打嘴巴,不攻自破。
在“寻梦”中,作者大发感慨:“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了多少次伴随着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河殇》一方面诬“中国民族性格中有逆来顺受的致命弱点”,一方面又赞赏“黄河文明受到了多少次伴随着征服的外来冲击”而“始终没有陨落”,若按“逆来顺受”的逻辑推理,那么,面对着多少次大炮和铁蹄的“逆来”,黄河文明也早就该“多少次”地陨落了。既然“始终没有陨落”,不恰恰证明黄河文明对“逆来”从未有过“顺受”吗?人们不禁要问,这“逆来顺受”之说从何谈起?《河殇》在这里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
其实,前面不过是打个哑谜,真正的意图却是“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尽管外来冲击不再伴随着大炮和铁蹄,我们古老的文明却再也抵挡不住了。”《河殇》在此痛声疾呼,黄河文明千百年来尽管受到“多少次外来冲击”,但都“没有陨落”,唯独到了“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黄河的古老文明”才“陨落”了。而造成“陨落”的原因,则归之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图穷匕见,《河殇》的锋芒所向,这里不指自明了。《河殇》的第一集开宗明义,名之“寻梦”,正是要“寻”这拯救“陨落”之“梦”,也就是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之“梦”。
(十一)
于是,中国人也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要把龙王老子供奉得使它无可挑剔,把它捧上权力的峰巅;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在丰收锣鼓敲响的时候,着实地戏弄这老东西一番,出出一年磕头烧香、诚惶诚恐的恶气(舞龙的场面)。这真是一种绝妙的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在敬畏和戏弄之间,人们获得了微妙的心理平衡。
《河殇》解说词评注
舞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据《春秋繁露》载,早在汉代就已有此种活动。人们历来是把龙当作吉祥物的化身,舞龙足以加强喜庆节日的欢乐气氛。另外,也有为祈雨而舞龙的风俗。《河殇》说舞龙是人们为了“戏弄这老东西”,发泄“恶气”,以谋求“微妙的心理平衡”,这纯属武断,实际上作者并不清楚舞龙的意义。
(十二)
正像修筑金字塔使埃及人创立了国家一样,同黄河的搏斗,也使中国凝聚起来。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
这二者岂能相提并论
逸超
《河殇》解说词讲:“正像修筑金字塔使埃及人创立了国家一样,同黄河的搏斗,也使中国凝聚起来。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我们姑且不谈《河殇》对国家是怎样产生的错误解释,单从大禹治水和埃及修建金字塔来说,这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大禹治水,根据古史传说,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当时,洪水滔滔,毁人家园。“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天下》)“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越绝书》),期间“禹八军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终于率领人民战胜洪水。后人赞曰:“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辉》)
埃及修建金字塔,发生在埃及进入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以后。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法老,强迫数以万计的奴隶在烈日和皮鞭下为他修建坟墓。据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洛斯记载:埃及两位法老胡夫和哈佛拉“虽然修建金字塔作为他们的坟墓,但他们谁也没有埋在里面,由于人民修建金字塔时受尽千辛万苦,由于这些国王做了许多残忍凶暴的事,人们满怀怒火起来反抗,公开撕碎他们的尸体,狠狠地把它们抛出坟墓之外”。
大禹治水,造福人民,泽被千秋;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为谋私利,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两者性质截然不同。《河殇》的作者将这两者相提并论,岂不是给大禹脸上抹黑吗?!
埃及人是怎样建立国家的
逸超
电视系列片《河殇》解说词中说:“修建金字塔使埃及人创立了国家。”这真是奇谈怪论。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产生所作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创立自然也不例外。
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代末到四千年代初,尼罗河流域已经出现铜器,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人们用原始的锄和镰刀从事艰苦的劳动,修建了简陋的灌溉工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社会上发生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开始了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已经分化出来的村社上层人物——长老、奴隶主贵族,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奴隶和普通村社农民的剥削,逐渐建立起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王、官吏、祭司、军队等,对奴隶和村社农民实行专政。最初,在埃及形成四十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公元前四千年代中叶,这些小国逐渐统一为两个较大的国家,即以希拉奥坡里为中心的上埃及和以布陀为中心的下埃及。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上埃及战败下埃及,统一了整个埃及。
《河殇》的作者在埃及国家是怎样创立的问题上,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古王国时代的帝王陵墓,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压榨奴隶的见证。帝王之所以能够残酷地驱使大批奴隶为自己修建壮丽的陵墓,正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家机器。所谓“修建金字塔使埃及人创立了国家”,不恰恰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吗?!
《河殇》解说词评注
史实证明:约在公元前35世纪,埃及开始陆续出现许多奴隶制城邦,都是小国寡民之属。约在公元前31世纪,埃及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王国。此后,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从公元前27世纪起,在尼罗河边出现了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内,它们是历代国王(法老)的陵墓。所以,埃及是在创立国家之后,而且是在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国王才有可能驱使众多的被压迫者去修造金字塔的。
(十三)
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
中国文明始于何时?
夏乾青
在《河殇》第一集“寻梦”中说:“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见解之谬。
我国文明史早在大禹以前的社会既已开始。
在代表母系氏族时代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和华县泉护村等遗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这就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并且是第一个种粟的国家,文字符号的出现也于此时。这些难道不都是在大禹以前的文明史吗?在父系氏族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辟了草木丛生的沼泽地带,使之成为水田,普遍种植水稻了,这难道不算是我们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吗?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了。那就是——陶器。在母系氏族时代,陶器的制作已有了相当的艺术成就,例如,在器盖上塑就彩色头像或鸟、蜥蜴等等。这难道是在大禹时期出现的吗?到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我们的文明史就更有发展:玉质兵器的制作,指南车的发明,都是世界人民所公认的。凡此,都足证,中国的古代文明,实是大禹以前既已闪烁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如果说中国文明史是从大禹开始的,那么大禹以前的文明又将置于何地呢?
(十四)
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烈,这是西方史学界的一个著名观点。
《河殇》解说词评注
“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烈。”这个观点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但并不忠实于原意。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文明起源受“挑战和应战”法则支配;文明起源是由两个条件的一种特定结合造成的,一是这个社会里要有富于创造能力的少数人,二是环境既不太有利也不太不利。适当的环境向社会挑战,社会通过少数创造性人物进行成功的应战而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社会不断前进。《河殇》断章取义,不符汤因比的本意。如果按《河殇》的上述观点,就会得出“地球北极应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类的荒诞结论了。
应当指出,汤因比的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却不是科学的解释。
(十五)
今天如果有人告诉你,东方社会那悠久的专制主义实际上同水有关系,可能你会觉得奇怪。其实,这种看法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东方的自然气候状况,使大规模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为农业的首要条件,在那时的生产水平下,这必须由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政权来组织成千上万人去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可惜,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让后人一直争论不休。
何谓“亚细亚的太阳”
商正
《河殇》说:“今天如果有人告诉你,东方社会那悠久的专制主义实际上同水有关系,可能你会觉得奇怪。其实,这种看法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并说,“这就是著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而哀叹,“亚细亚的太阳殒落了”。
马克思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新译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后来,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部分中,马克思对这种“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曾作过较多的论述,指出,在大多数的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由公社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那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总合统一体则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或唯一所有者。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高居于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即总合统一体)掌管水利灌溉及其他公共事业。
但是,马克思提出的“同水有关系”的,只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而《河殇》由“同水有关系”而推断出的“东方社会那悠久的专制主义”则是以偏概全的。因为“东方社会那悠久的专制主义”,不仅包括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也囊括了其后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河殇》实际上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后的生产方式等同起来,抹杀了它们的差别,这是违反马克思原意的。
再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外学术界众说不一,从未有过一个统一的说法。《河殇》哀叹“亚细亚的太阳陨落”,那么,这个“太阳”指的是什么?是一种生产方式,还是指某种政治状态?《河殇》在此并未说清,只是含糊笼统地让其代表东方古老文明,这种牵强附会地做学问之法,未免有鱼目混珠招摇撞骗之嫌。
《河殇》中的“亚细亚太阳”,根本就升不起来,陨落又从何谈起?
《河殇》解说词评注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理解,的确尚无定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手稿中指出,在这种形态里,公社集体占有土地,分给其成员耕种;专制君主作为最高的或唯一的土地所有者高居在所有公社之上,以贡赋的形式获取剩余产品,并主管灌溉、交通等公共事务;在各个公社范围内,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手工业和农业结合为一,因而亚细亚形态必然保持得最牢固也最长久。可见,这种形态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河殇》抓住人工灌溉和中央专制一点,说“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真可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大概自己也觉得牵强吧,于是补上一句“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既为自己打个掩护,又暗示要比马、恩更高明。
(十六)
实际上,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大运河和长城,还是南美洲丛林中的玛雅人金字塔,这些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浩大工程,不都显现着非常相似的“亚细亚式”的历史阴影吗?不都是古代大帝国的遗物吗?
《河殇》解说词评注
玛雅人分布于今中美洲的墨西哥东南、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不在“南美洲丛林中”。(下文提到玛雅文化时,称“中美洲”)
所谓“玛雅人金字塔”,其整体形状像金字塔,实际上是金字塔式的台庙,与埃及的金字塔是两码事。
玛雅文明约从公元前25世纪开始形成。约在公元前4世纪建立早期奴隶制小国,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但始终只是许多独立的奴隶制城邦,没有建成过统一的国家,所以不能说成是“古代大帝国”。
(按:以下是一封1988年的读者来信。
把这个抛出来,主要说明:要是人人都像这位同学那样,有更深厚的历史知识的话,《河殇》也不至于影响会这么大。我相信,当时这位同学看完全部六集片子之后,一定会指出至少十几处历史错误,而去信要求更正的。可惜,此时的作者们利令智昏,是不会对这一逆耳忠言感兴趣的。要不然,为什么他们出修订版本时,仍然还有一些明显的史实错误留在片子上呢?)
中央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
我是自贡×中高一的学生。我特别爱看最近播出的《河殇》,不过我觉得在第一集《寻梦》中,有一个地方提法欠妥。就是这一句:“不管是中国的长城、大运河,还是埃及的金字塔,南美丛林中玛雅人的金字塔”。我们的历史书在讲到上述史实时说,古代美洲的阿斯特克人建造了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的金字塔。至于地点,是在特斯科科湖的特诺奇蒂特兰(即现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市中心广场。玛雅人卓越的艺术古迹是博兰帕克神庙,不是金字塔。虽然玛雅人和阿斯特克人都属于印第安人。但也不能混为一谈对不对?
祝拍出更多更好的电视系列片!
致
敬礼!
观众 吴×
1988年6月12日
(十七)
亚细亚,是一句古闪米特语,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地球北温带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从冰山雪峰中淌出来的几条大河,分别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几个文明。无论是黄河,尼罗河,还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这几条著名的东方江河,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亚细亚是创始的地方。
亚细亚一词之由来
慢慢亮
《河殇》说:“亚细亚,是一句古闪米特语,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地球北温带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从冰山雪峰中淌出来的几条大河,分别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几个文明。无论是黄河,尼罗河,还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这几条著名的东方江河,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亚细亚是创始的地方。”这些涉及地理之谈,在短短的一百多字当中,不准确或失误的地方竟有好几处。
1. 依其所言,似乎“亚细亚”一词真的纯粹是一句古闪米特语。实际上,严格来讲,关于“亚细亚”一词,只能说是来源于古闪米特语。因为古闪米特语(其中的亚述语)称“太阳升起”用的本是“亚苏(asa)”一词,而“亚细亚(Asia)”一词,是以后欧洲人在借用“亚苏”一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的。
2. 依其所言,似乎黄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这五条河都发源于所谓的“接壤处”而源头相距都较近。实际上除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的源头相距较近外,其他情况下这五条河源头每每相距都较远。
3. 依其所言,似乎上述五条河都发源于北温带。实际上这五条河当中有四条河是发源于北温带,而位于非洲的尼罗河则发源于热带,而且其白尼罗河支源已接近赤道。
4. 依其所言,既然“亚细亚是创始的地方”,则与世界最古老文明有关系的尼罗河,似乎是在亚洲。实际上尼罗河是在非洲。
《河殇》解说词评注
尼罗河在非洲,不在亚洲;上源卡格腊河,出自南纬2°终年多雨的群山间,也不是“从冰山雪峰中淌出来的”。
人类文明的摇篮,并不都在“这几条著名的东方江河”之滨。人所共知的就还有地中海的爱琴文明,南美洲的安第斯文明,等等。
(十八)
在后来的数千年里,它(指埃及)那被征服的厄运直到近代才结束。
《河殇》解说词评注
古希腊历史学家曼涅托,把从美尼斯开始到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的埃及历史,分为30个(或31个)王朝。其中的第27王朝(公元前525—405年)和第31王朝(公元前341—332年)为波斯人所建。接着便是亚历山大占领埃及。
《河殇》说“在后来的数千年里,它那被征服的厄运直到近代才结束”,这不符合史实。公元870—960年,埃及处于半独立状态。此后的法蒂米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马末娄克王朝,都是独立的。1517年,土耳其统治了埃及。1798年,拿破仑入侵。后来,埃及又有一段半独立的时期。1882年英国统治埃及,至1922年宣布承认埃及独立。可见,从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到英国承认埃及独立的两千多年间,埃及并非一直处于被征服的地位。
(十九)
在更靠东方也更加肥沃富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一种与西方完全隔绝的古老文明,在亚历山大远征来到之前,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有人曾经说过,写印度的历史,一直写到距今四百年前可以不提到一个海字。然而,当欧洲的海盗出现在印度洋的时候,这个文明就在劫难逃了。
《河殇》解说词评注
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之古老,举世公认。即以著名的哈拉帕文化(约公元前23—18世纪)而言,下距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公元前327年)也至少千余年了。《河殇》说“延续了几十年”,简直是笑话!
《河殇》引证说:“写印度的历史,一直写到距今400年前(按:指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不提到一个海字。”这也是笑话!事实是: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印度就与两河流域经海上进行贸易活动。在公元前6—4世纪的列国时代,印度的海外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至公元前4—2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从官员设置中可以看到,印度人不仅航海通商,而且有了海军。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些,印度和南阿拉伯之间已有直接的海上贸易,并会利用季候风。公元前1世纪后,印度同罗马帝国通过阿拉伯海、红海往来,作“大洋上的冒险航行”。公元10世纪后南印度的朱拉帝国,还曾频繁地进行海外殖民和商业活动。《河殇》为了突出西欧殖民者,对以上史实居然视而不见,一笔抹杀了。
评《河殇》对史实的歪曲(节选)
章林文
《河殇》第一集“寻梦”中写道:“有人曾经说过,写印度的历史,一直写到距今四百年前可以不提到一个海字。”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前,印度就与两河流域经海上进行贸易活动。公元前四世纪建立的强大的孔雀王朝,就设有主管海军的军事长官。公元一世纪后,印度通过阿拉伯海、红海同罗马就有贸易往来。公元十世纪后,南印度的朱拉帝国十分强大,海外殖民、经商等活动都是很频繁的。这怎么会得出“当欧洲的海盗出现在印度洋的时候,这个文明就在劫难逃了”的结论呢?
(二十)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由于自身具有重视经济、贸易和技术等等因素,后来同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结合,产生了突破性的新文明因素,最后走向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
《河殇》解说词评注
约在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一支非闪族的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进入农业定居生活,后来建立起两河流域最早的一些城市国家。在这过程中,有不同的闪族人渗入苏美尔地区。公元前24世纪,北边的闪族阿卡德王国征服了苏美尔。此后,苏美尔人作为独立的种族不存在了,苏美尔文明也逐渐消亡了。苏美尔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但存在的时间不很长。它是一种农业文明,在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世界有许多贡献。
说苏美尔文明由于自身具有重视经济、贸易等因素,后来和别的文明结合而产生了突破性新因素等等,固然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而提出,但是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
(二十一)
这件事,使人可以联想起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焚烧鸦片的浓烟,也可以联想起三十年代抵制日货的风潮。
《河殇》解说词评注
林则徐禁烟时,收缴的鸦片不是在1840年放火烧毁的。《夷艘入寇记》载,1839年6月,林则徐督率官兵,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浸化鸦片),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
(二十二)
我们的千年帝国之梦,早在康熙大帝那会儿就做完了。
谁说强盛康熙止
徐明 周安娜
《河殇》第一集《寻梦》解说词中说:“我们的千年帝国之梦,早在康熙大帝那会儿就做完了。”此句无论怎样解释,都与事实不符。
如果其中“千年帝国之梦”的含意是泛指中国的强盛或此意愿,则全句的整个表达显然是错误的,而且使用词语不当。因为现在的中国就正在走上强盛之路,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只不过不是帝国,而是人民共和国。
如果说其中“千年帝国之梦”的含意是仅指中国封建王朝或此意愿,则全句的整个表达仍然是错误的。因为康熙以后还有过更为强盛的乾隆。
关于这后一点,我们最好还是听听著名的清史专家戴逸先生是怎么说的吧!他说:“(乾隆)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经济、文化发展鼎盛。他以强大的武力和比较正确的政策,平顶西北,保护西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华的版图。他完成‘十全武功’,编纂《四库全书》,六次巡幸江浙,五次普免钱粮,文治武功,臻于极盛。”(摘引至《乾隆初政和“宽严相济”的统治方针》一文)
最后,还想谈点儿的是,清朝自康熙以后,除了乾隆以外,雍正也很强盛,只不过没有乾隆那么典型而已。
《河殇》作者要做什么梦
郝教珍
《河殇》的作者在行文之中发出了种种的哀鸣,除了所谓“儒家文化衰落了”、“内陆文明”“崩溃了”之外,还有什么“我们的千年帝国之梦,早在康熙大帝那会儿就做完了”。
如果说他们的所谓“帝国之梦”是指强盛的国力的话,那么,强盛的国力在康熙时期并未结束。康熙之后,还有雍正、乾隆两朝。在乾隆初、中期,无论就国土之辽阔、生产的发展、国库存银数量之增多,仍有过于康熙一朝。
如果说他们的所谓“帝国之梦”是指统治全世界的话,那么,不但“十全老人”乾隆无此奢望,而且“康熙大帝”也没有任何妄想。康熙活动的主流不过是反抗外来侵略、巩固国家的统一,其思想的主流更明显地流露出理学的“安静”。
如果《河殇》作者说:那“千年帝国之梦”是指有识之士的图强之志,那么,这种图强之志更不终止于康熙时期了。清朝后期魏源、龚自珍的主张变革,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维新,谭嗣同的呼唤“大同”,孙中山的倡导“革命”以及近、现代无数斗士的力主、力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无数革命家的改天换地的斗争,都无不说明中国人并未消沉。而事实上,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的中国,早已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如此看来,《河殇》作者的所谓“千年帝国之梦”,到底是什么梦,实令人费解之至了。倘若他们要做称霸世界、四处侵略的梦,则不仅世界人民不答应,而且首先是中国人民根本不会答应的!
(二十三)
世界上曾经有过的大河流域文明,无一例外都衰落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计算过,人类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四个已经绝迹,六个正在衰朽,只有古希腊文明转化成了工业文明,浪潮席卷全世界。
只有古希腊文明一枝独放吗?
郭学棣
《河殇》第一集就危言耸听地说:“世界上曾经有过的大河流域文明,无一例外都衰落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计算过,人类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四个已经绝迹,六个正在衰朽,只有古希腊文明转化成了工业文明,浪潮席卷全世界。”果真如此吗?
不错,阿诺德·汤因比曾提到过二十一种文明,它们是:西方文明,正统拜占庭文明,正统俄罗斯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叙利亚文明,印第安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朝鲜文明,克里特文明,苏末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尤卡坦文明,玛雅文明。应该指出的是,这二十一种文明并不是汤因比一次“计算”出来的。而是在他的《历史研究》这部著作的前十卷中分别谈到的,并在不同场合,用了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有的按地区划分,如远东文明;有的按宗教划分,如伊斯兰文明;有的按国家划分,如俄罗斯、中国、日本文明。很显然,这二十一种文明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的则是包含关系。这种明显的逻辑错误是《河殇》的作者们强加给英国这位著名的历史、社会学家的。
如果真像《河殇》所言,除古希腊文明外,其他二十种文明,均以绝迹或衰朽,那么,为《河殇》极力推崇的“西方文明”又安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苏联、日本的现实存在,又作如何解释?苏联、日本的文明,是否都是由古希腊文明转化成的工业文明“席卷”的结果呢?
《河殇》解说词评注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文明史分为21个“品种”(后又加上5个),每个文明都经历兴起、生长、衰落、解体和灭亡五个阶段。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受“挑战和应战”法则支配;文明的生长是由于富有创造性的少数人发挥了作用,多数人进行模仿;文明的衰落是由于少数人失去创造性而变成统治者,多数人起而反抗,其标志是“大一统国家的诞生”。他认为,埃及、巴比伦、苏美尔、希腊、玛雅、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绝大多数文明已经消亡,东正教、伊斯兰教、中国、印度等少数文明正在衰朽,只有西方文明还在发展并有可能不走必然灭亡的道路。这就是《河殇》所谓在21个文明中,14个绝迹、6个衰朽、1个兴盛之说的来源。不过,汤因比是把西方文明和希腊文明同时列入21个文明之中的,希腊文明已被打入绝迹的行列,西方文明也就不会是《河殇》所说的是由“古希腊文明转化”而来的了。
《河殇》动辄抬出汤因比,把他奉若神明。实际上,汤因比的理论,本身就是实用主义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文明提供灵丹妙药,以抗拒共产主义的冲击。所以,不但马克思主义者从未全盘接受,就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是多有批评的。
(二十四)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内部机制的退化。
苏××为何美化侵略者
丁世儒
苏××在《寻梦》一集中说,“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不在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内部机制的退化。”这观点是片面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不断遭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一次即赔款2100万两白银。列强的掠夺,使中国财力耗尽,经济更落后。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进犯北京,沿途抢掠烧杀,路过的几百个村镇,不论大小均遭侵扰,仅张家湾一带就有二千妇女被迫自尽。同年10月,英法侵略军又洗劫了圆明园,他们背着大口袋,抢夺珍宝,放火焚烧。帝国主义如此掠夺、摧毁中国人民的财富,使中国陷于穷困,这怎么能说文明的衰败,“不在外部力量的打击”呢?
我国近代史上被迫和帝国主义签订了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被搜刮的财富折合白银约1000亿两。苏××不但不觉得这是个民族的耻辱,还大言不惭地表白他“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露出他一副十足的奴才嘴脸。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血腥事件,难道这也是“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吗?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外来力量的打击,中国怎能走到贫困的边缘?恰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仅仅40年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这就说明,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对发展中国文明是至关重要的。
(二十五)
旧文明的沉渣已经像淤积在黄河河道里的泥沙一样,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场大洪峰的的冲刷。
黄河文明需要一次“冲刷”吗?
丁洁
《河殇》说:黄河文明已经衰老了,旧文明的沉渣已经像淤积在黄河河道里的泥沙一样,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次大洪峰的的冲刷。”这简直是荒谬绝伦。
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一个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在我看来,全部西方(以欧洲为重心的)文化是实验数据文化,以自然科学为中心,天人对立为基础,从个体事物中摸索“因果关系”,是渐悟文化。中国文化是实践感知的象、数、理一体化的文化,以人文科学为重心,天人合一为基础,从形而上览视形而下,在整体把握中认识天地人三界。所以早在古希腊文明之前,中国就造就了“天人协和”的辩证的太极双向逆反德道变易归一的理念的彻悟文化。世界文化从根本上讲只有物态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心态层以及意态超物质层文化。现今人们只以第一层次的物态的“三个浪潮差”套用一切层次的文化。因此,百年以来,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模式、理论框架从右的极左的两个方面套中华本位文化,套得上的就是“科学进步”的,套不上的就是“封建迷信落后”、“反科学”的。不问青红皂白地否定《易》学,否定生命信息符号学。他们说什么中华“大一统文化”是落后的根源、专制的基础,中国在一个时期里所以落后,是因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迭落深谷,而又自以为是,是文化教条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怪圈怪胎恶性循环的结果。“文革”从极左的立场否定民族文化,《河殇》从极右的立场否定民族文化。我们应当寻求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联结点,却不能盲目自我否定。
民族忧患意识必须建立在自知自爱自尊自奋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的民族必亡。我们要向一切比我们好的民族学习,却必须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上前进。
《河殇》解说词评注
《河殇》终于托出本集的主题: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不过是一场梦,而且是早已做完了的破梦。可是人们还在骗自己,怀恋着历史阴影,同人家赌气玩命。黄河已经衰老死亡,不能再流淌出崭新的文明。出路只有一条:依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这个“再也抵挡不住”的“大洪峰”,才能冲刷掉淤积着的泥沙!一句话:中华民族要换血,中国文明要全盘西化!
附录:
文明能取代吗?
郭学棣
《河殇》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文明现代论”。即要想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创造”出“崭新的文明”,必须用“蓝色文明”取代黄河文明,用“西方文明”取代“中国文明”。
文明真的能够取代吗?
我们知道,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一种标志。各种文明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尽管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对“文明”的概念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对“文明”的划分有多种多样的标准,但几乎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文明是“比一个民族广又没有全人类广”的相互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充实的关系。苏联的著名学者、作家爱伦堡以文化领域的丰富史料为依据,驳斥了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绝对对立的观点。他说:法国印象派作家从十八世纪的日本艺术家那里吸取了很多东西;法国百科全书派研究过古代中国的哲学;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语言学家从印度最古老的语法中发掘了很多内容;现代中国戏剧丰富了德国的导演们,等等。而屈原、李白的诗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促进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起了多么大的作用,更为世人所承认。
第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都是在其历史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文明具有明星的民族继承性。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困难的日子里,指出,对俄罗斯的传统的文化,“决不能把它从历史生活中一笔勾销”;毛泽东同志也多次谈到对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强调不能割断历史。而《河殇》的作者们竟要将华夏文明一笔勾销,是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反映。
剩下五集,参见:
《河殇》百谬(二)(上)、《河殇》百谬(二)(下)、
《河殇》百谬(三)(上)、《河殇》百谬(三)(下)、
《河殇》百谬(四)、《河殇》百谬(五)、《河殇》百谬(六)。
1.《拜占庭文明 《河殇》百谬(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拜占庭文明 《河殇》百谬(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