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作为一门与逻辑学、统计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学科,“人 工 智 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 应当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于同样重视逻辑分析的分析哲学,而不是欧陆哲学。
但多少具有一点讽刺意味的是,使得“人工智能哲学”(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个学术分支得以在英语世界确立的两位重磅级思想家———德瑞 福 斯 ( Hubert Dreyfus) 与 郝 格 兰 ( John Haugeland) ———其实都主要是欧陆哲学背景的,尽管两者对于分析传统也并不陌生。
特别是德瑞福斯,他从海德格尔的角度重新梳理 AI 的研究路数,已在西方学界催生出了一个叫“海德格尔式的人工智能/认知科学”( Heideggerian AI /cognitive science) 的研究路向,并衍生出大量相关研究成果。①
这样的研究方式自然也促进了整个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互动,并使得“现象学的认知科学化”成为最近三十年来西方哲学界最让人激动的发展趋势之一。②
然而,相比海德格尔与其他现象学家而言,同样作为欧陆哲学大师的黑格尔却几乎受到了人工智能哲学家的集体忽视。譬如,在人工智能哲学方面的另一位领军人物玛格丽特·博登( Margaret Boden) 女士所撰写的厚达1631页的认知科学史巨著《作为机器的心灵》③的“人名索引”中,“黑格尔”的名字仅仅被提到 1 次———与之相比较,同样作为欧陆系哲学家的康德则被提到5次,海德格尔被提到3次,梅洛庞蒂被提到8次。
有人或许会说,黑格尔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他文风晦涩,难以被后世的 AI 研究者理解; 而他对于辩证逻辑的推崇,也使得崇尚“知性思维”的AI 专家们唯恐避之而不及。不过,若再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理由未必就非常站得住脚,因为就文风的晦涩度与就对于“知性思维”的批判力度而言,海德格尔哲学比黑格尔哲学其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对于自然科学的友好程度,其实比海德格尔还略胜一筹。④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讨论传统欧陆哲学与 AI 关系时排除黑格尔的做法,就显得多少有点怪异了。
而在笔者看来,黑格尔之所以被主流的 AI 哲学专家所忽略,仅仅是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实: 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同时了解黑格尔哲学与 AI 发展的文理复合型人才也是相对缺乏的。在这方面,海德格尔
之所以比黑格尔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垂青,也是基于如下这样一个同样非常偶然的事实: 德瑞福斯与郝格兰在转向 AI 哲学研究之前,就已经是海德格尔哲学研究方向上的优秀专家了。
换言之,倘若在另外一个可能世界中,德瑞福斯与郝格兰在转向 AI 哲学研究之前首先研究的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话,那么,也许目下笔者就需要为“为何海德格尔在 AI 哲学研究中受到歧视”这一“现状”而鸣不平了。
读者或许还要问: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海德格尔式的 AI”研究了,我们为何还需要一种“黑格尔式的AI 研究”来画蛇添足呢? 难道后一种研究进路能够提供前者所不能够提供的某种新视角吗?对于上述疑问的回答乃是肯定的。概而言之,黑格尔哲学与海氏( 即指海德格尔,下同) 哲学虽然在表述的晦涩性上彼此相近,却在哲学内核上有所分别。
大体而言,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基于概念表征之间关系的“概念型哲学”,而海氏哲学则是一种探讨概念关系之下的现象学根据的“前概念型哲学”。因此,海氏哲学更容易与认知科学中对于“具身性”( embodiment)问题的讨论发生亲缘关系,而黑格尔哲学则与传统认知科学或 AI 中的“符号主义纲领”具有更多的可类比性。
若从 AI 研究自身的学术分工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与“知识表征”、“日常推理”、“自然语言处理”等分支关系更为密切,而海氏哲学则与“计算机知觉”、“非确定环境下的推理”等话题更为相关( 尽管这些研究议题之间的分界线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清楚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知识表 征”、“日常推理”、“自然语言处理”等分支依然是 AI 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的话,那么,黑格尔哲学就具有某种海氏哲学所无法取代的价值。
黑格尔
读者或许还会问: 既然我们需要黑格尔哲学为目下的人工智能发展“把脉”,这就预设了当下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确是出现了某些需要从哲学角度加以把握的重大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请出黑
格尔哲学呢?这个问题就是“框架问题”。
① 相关作品有: H. Dreyfus,What Computers Still Can’T Do ( Cambridge,M A: T he M IT Press,1992) ; J. Haugeland ( 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Very Idea ( M ontgomery: Bradford Books,1985) ; J. Kiverstein and M . W heeler ( eds.) ,Heidegger and Cognitive Science ( London: Palgrave,M acmillan,2012) .
② 这方面的 代 表 作 品 有: F. Varela,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 Cambridge,M A: T he M IT Press,1992) ; E.T hompson,Mind in Life: Biology,Phenomenology,and the Sciences of Mind,( Cambridge,M A: Belknap Press,2010) ; J. Petitot,et al. ( eds.) ,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
③ S. Gallagher &D.Schmicking,eds. Handbook of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 Dordrecht: Springer,2010) .M . Boden,Minds as Machine: A Hist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
④譬如,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充分表明了他对于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情况的熟悉程度( 尽管这也是一部引发很多争议的作品) ,而海德格尔却缺乏一部与黑格尔《自然哲学》相对应的富有经验科学内容的作品。
1.《逻辑学黑格尔 黑格尔“逻辑学”对人工智能的启示(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逻辑学黑格尔 黑格尔“逻辑学”对人工智能的启示(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