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了生产和应用大国,由此引发的“中国休克”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教科书培养了几代中国化学家。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奠基人徐光贤。95岁的徐28日因病离开了他永远关心的祖国和稀土事业。“中国稀土之父”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渴望报效国家的半岁儿子。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1920年11月,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但由于军人的困扰和家庭的衰败,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6岁时,徐光贤为了尽快工作养家,考上了杭州高等工业职业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徐光贤终于通过了上海交大的考试,上海交大当时学费和奖学金都是最便宜的。徐光宪曾经回忆过抗战时期的大学生活——因为原来的校舍被日本人占领,交大在法租界极光大学上课,学生都是走读生。“虽然条件差,但是接受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一年后,徐光贤借钱去华盛顿大学自费读研究生。后来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并获得助教奖学金。仅仅两年零八个月,他就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徐光贤本可以选择留下来当讲师。当时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与同样在美国读博的妻子高商量,决定放弃赴美任教的机会和妻子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
1951年4月15日,徐光贤夫妇克服重重障碍,登上返航的邮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去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开始了艰辛但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
"我喜欢一辈子从事稀土行业."
2009年1月9日,89岁的徐光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当时,这位在科研前沿度过大半生的稀土行业领袖感慨地说:“稀土与我和我的祖国息息相关。”“我喜欢从事稀土一辈子...这是一种荣幸。”
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徐光宪始终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由于国家的需要,他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轰动世界的事业巅峰,与“稀土产业”息息相关。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工业维生素”,被各国列为重要战略元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国,但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出口稀土精矿、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赚取少量利润。
为了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局面,1972年,徐光宪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40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不畏挫折,最终建立了普适的“梯级萃取理论”,指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创新,将我国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资源国”到稀土“生产国”的飞跃。
“级联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部分稀土分离厂减产或停产,从而改变了世界稀土产业和市场结构。这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震惊”。因此,徐光贤获得了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化学化工行业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
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徐光贤认为,最重要的是勤奋,还要注意创新。“我们有做科学研究的信念...不与外国人合作,我们必须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向徐老师学习是我一生的幸福”
银发,金丝眼镜,微瘦的脸,和蔼可亲,回答问题...今天,学生们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老徐的每一点。“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是他们对老师的评价。
徐光先在盐源任教几十年,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硕士生和一大批稀土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还建立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教材。
徐光贤“最开心”的是自己的“得意学生”:李乐民院士、黄春辉院士、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他们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Seo曾经说过。
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许广贤经常把课堂延伸到办公室和家里,有时甚至讨论到深夜。甚至在他快九十岁的时候,他还坚持每篇文章都要打字。
黄春辉记得,甚至在他老的时候,老徐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他有时做实验很晚。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后,来到实验室。他说话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他忘了戴假牙。”
严纯华是中国第一位研究稀土分离的博士。在徐光贤的指导下,他发展了稀土的“梯级萃取理论”。“向徐先生学习是我一生的幸福。不管他是学者还是男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
徐光宪淡泊名利,扶弱济贫,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曾向工会捐赠《材料结构》一书稿费5000余元,补贴困难教职工;非典休学期间,83岁的他两次致信北大,鼓励学生加强自学,不要浪费时间;2005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夏光奖学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名学习努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和奖励...
因病住院后,徐光贤只能用纸笔与人交流。学生们经常去看望他。“他看我们多呆了一会儿,就一直让我们赶紧回去,怕我们的工作因为他耽误了。”严纯华说。
现在,一代大师已经去世了。盐源寂静,天空充满阳光。徐先生生前的教诲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年轻人要有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未来需要年轻人来承担。”
1.《徐光宪 院士学生忆恩师:师从徐光宪是一生的幸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徐光宪 院士学生忆恩师:师从徐光宪是一生的幸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1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