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转载请注明来源】
霍金:我对分数高低没有概念,所有吹嘘自己智商的人都是失败者。
接上文《DNA之父,就真的可靠吗?未必!》。
上文说道,沃森其人虽然年少封神,但其成神之作,DNA双螺旋结构,版权存在争议问题。而其歧视性言论又不属于其专业领域。我们不应该因为其身份就相信他的所有言论。这一文,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智力智商与基因。
(*智力与智商的概念不同。)
03.智力(intelligence)&智商(IQ)。
首先,虽然说对于人类智力的科学研究可以一路追溯到上上世纪,但是科学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由于众说纷纭,学界甚至出了一本叫《智力理论》(Intelligence Theory)的书,从1970成书开始,每隔几年就要更新一下。
但通常而言,智力包括了以下几项能力:推理、理解、自我认知、学习能力、计划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以及情绪管理。(G-factor,S-factor这种进阶问题,这里暂且不展开。)
那么,问题来了,智力要怎么测试?
这里就有了智商(IQ)的概念。智商,就是一个用以推断人智力水平的标准化分数。在科学兴起之前,西方人的测试方法是...测量颅围。我国的方法,相对应的,大概是看头顶的漩?
不开玩笑,说回正经的。虽然达不成一个清晰有力的共识,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各自研究嘛。就像DNA那个螺旋结构一样,一开始大家都只知道是螺旋,至于怎么排列的众说纷纭,但是不妨碍各自研究嘛。
1898年,巴黎大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阿尔佛雷德·比奈基于西方早期的方法,认为智力和脑容量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但是,经过对不同学校儿童的头部测量数据,比奈放弃了这一项测量方法,并在1904年转向了心理学。
1908年,比奈建立起了一套测试系统,用于鉴别小朋友在校学习的效率差异,方便学校因材施教。另外,比奈强调智力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且易受环境影响。因此,智力并不是由基因单独决定的,是可改变的,并且只能在有相似成长背景的儿童身上测试。(Siegler, 1992).
(好看的比奈)
但是呢,当他的研究被引入美国时,事情就有点不对了。美国心理学家亨利·赫伯特·戈达德(Henry Herbert Goddard) 将测试表翻译成英文,并引进美国之后,这个测试表就被用于鉴别移民是否“弱智”。有趣的是,1913年,戈达德在纽约埃利斯岛建立的情报测试计划,该计划发现有83%的犹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意大利人和80%的俄罗斯人,智商都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结果令人讶异吗?其实并不啊,现在从北大随机抓个学生,然后扔一份日语的智商测试给他做,结果估摸着也没多大差别。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戈达德满清热情,雄心满满的开始了他的推广之路。一方面不允许本地智力低下者生育,一方面推动着驱逐“智力缺陷”者出境事宜。1928年,戈达德改变了他的想法,承认不是每一个心理年龄低于12岁的都是低能。
(一般的戈达德)
不过,为时已晚。1911年,在比奈测试刚被引进美国不久后,斯坦福大学教授路易斯·特曼(Lewis M.Terman)对比奈测试做了调整扩展,并命名为斯坦福-比奈测试。从此,这一套测试成了智商(IQ)测试的标准,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然而,比奈在建立测试时表示测试每次只能对一个儿童进行,并且必须由经过训练的人员主持。但为了大规模推广,特曼为测试提供了标准答案,任何人都可以主持测试、评定结果。很快,智商测试就成了一个产值数百万美元的行业,并在一二战时期达到顶峰。
哦对了,这里给大家看一道题,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下这份测试的靠谱程度。
4.b)我的邻居有些奇怪的访客。先是医生来到了他家,再是一个律师,最后是一个牧师。请问邻居家发生了什么?
题目截自特曼自己写的《斯坦福-比曼测试简明指南》(Condensed Guide for the Standord Revision of the Binet-Simon Intelligence Tests)。
答案是:死亡。医生做抢救和死亡鉴定,律师来写遗嘱,牧师来接受死前的忏悔。除此之外的答案,在特曼看来都是错的。
至于什么创造力,发散性,这份测试表并不算管这些。话说回来,如果以此列推,中国的高考也可以作为智商测试表使用。换汤不换药,其实类似的测试还有很多,什么伍德考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等等。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做做看。分数不高的话,可以多换几份测验做。实在不行,买两本门萨练习题刷一刷,分数很快就能上去了。
04.基因
上面那一大部分说了,智力(Intelligence)这货虽然定义不明,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及科学家们依旧尝试着用一套看似很科学,实则不那么科学的标准为其赋分,并尝试着分出三六九等。当然啦,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天选之子,所以这测试方法和评分方法都是可以协商的。
时势造英雄,当年智商测试出现时,恰好美国移民潮和纳粹德国兴起。大家都需要一个看起来没毛病的理由来做一些很有毛病的事,比如驱逐特定移民,比如种族清洗,再比如限定生育权。智商测试很完美的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而随着这自上而下的大面积应用,虽然智力没有被定义,但是智商和基因直接的关系,就此普及开来。
然而,有一说一。虽然我们反对纳粹德国这样的作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智商(IQ)确实与遗传有关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2017年,并没有可复制的关联结果出现。2017年,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研究找了28万个研究对象,确定了2万633个基因位置,而根据这些基因位置推导出来的遗传指数,则统计为“智商”。而17年这个最新的、最大规模的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基因能解释4%的智力差异(Savage JE, et al. 2017. GWAS)。
下面这张图,分别记录了GWAS的几次实验,3个IQ对应的是三次样本规模不同的基因研究结果,而EA代表的是受教育年限。下图横坐标乃是样本的大小,纵坐标是方差解释百分比(% of variance explained)。整张图对应的是,忽略基因位置数量,在每次样本规模不同,基因位置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基因对智商和受教育年限的影响。(Plomin and von Stumm, 2018. Nat Rev Genet.)
哦对,这里给科普中国做个解释。在那篇文章里,他说智力遗传度高达20%-50%。然而,我仔细看了一下原文,原话说的是50%的20%,而且还是加上了基因对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得出的。
Recen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hav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inherited genome sequence differences that account for 20% of the 50% heri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基因对智商是有影响这件事是确定了的。但不确定的是,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否是决定性的、引导性的?然而,话说回来,科学家们变着法的测试基因,调整排列和算法,基因和智商的关联度确实可以越来越大。
但是,只要一日解释不了弗林效应,基因决定论就一日无法成为主流,被学界广泛接受。
1983年,詹姆斯·弗林提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所有发达国家年轻的IQ指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且数字不小。以美国为例子,1932年到1978年,平均IQ指数高了14点。然而,人类的基因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重大”变化,如果基因对智商有决定性作用的话,如何解释段时间内的智商上升。
第一篇文章里,有人问我为啥扒沃森黑历史?答案很简单,我只是想简单证明一下,沃森这个人其实并不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德高望重,也没有那么严谨。所以,不应该因为他是所谓“DNA之父”就相信他。
而这第二部分,我想从智商智力和遗传的问题上,科学又主观地讲一下IQ测试的不靠谱性,以及基因决定论的脆弱性。
最后,借用某网友说的话来做这第二部分的小结:
当一个“陈述”没有得到科学证据支持时,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要么选择不置可否的态度,也即,我不知道种族智商差异是否源自遗传;要么选择暂时接受目前的主流共识,也即种族智商差异主要源自后天因素。而不是顽固地持有缺乏证据支持的偏见,还沾沾自喜地把偏见当成是一种拿得出手的观点,甚至把偏见当成真理,进而理直气壮地去歧视其他族群。
1.《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黑人智商低?吹嘘智商的都是失败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黑人智商低?吹嘘智商的都是失败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