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藏地读行
安史之乱后河西、安西成了弃子,唐朝对坚守两地的将士,既无心也无力。
这情况也不能都怪皇帝昏庸,谁不想日日凯旋、高歌猛进?
肃代德顺宪五位皇帝,属于投胎没算准时辰,背了祖先留下的锅。
安史之乱、仆固怀恩之乱、泾师之变、奉天之难、二帝四王之乱,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背锅侠的日子不好过。
肃宗去过灵州(灵武)、代宗逃过陕州(三门峡)、德宗差点挂在奉天(乾县)、顺宗被逼禅让(永贞内禅),皇帝换成这步田地,你说西域?西域是什么东东?!
西域是什么不重要,关中是老家,这谁都清楚!
守陇山的朔方军顶不住,弄不好大家都得泛舟海上,提前给赵构打个样。
一、朔方唐军的防守反击
朔方军是唐朝最有战斗力的边军,王孝杰、张仁愿、唐休璟、郭元振、王晙、薛讷、王忠嗣、哥舒翰、安思顺、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崔宁、杜希全、浑瑊、杨朝晟、李文悦,这些镇将的名字,几乎能串起整部唐朝军史。
所以,朔方军是一支充满了荣誉感的部队,忠心耿耿、自视甚高。
仆固怀恩叛乱后(时任朔方节度),郭子仪笃定朔方军必不背唐,便是基于其强烈的荣誉感。
就这支敢打敢拼的王牌,在陇山抵御吐蕃时,依旧数次被打穿了防线,可见形势的岌岌可危。
很多人并不清楚,唐朝最危险的时候,并非安史叛军克潼关,而是仆固怀恩的变起肘腋。入关中的安史叛军已是强弩之末,仆固怀恩联合的回纥、吐蕃,可是如狼似虎的生力军。
要不是郭子仪凭崇高的个人威望,镇朔方、联回纥、击吐蕃、收长安,李家皇帝真是药丸。
这才是汾阳王“手提两京还天子”的功绩所在,要单论平定安史,李光弼、仆固怀恩未必稍逊一筹。
随后,郭子仪重领朔方军构建了,以泾州(泾川)、陇州(陇县)、邠州(彬县)为支撑点的陇山防线。
另外,孤悬于黄河东岸的重镇灵州(灵武)是朔方军的大本营,“北控河套,南制庆凉,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
吐蕃曾于大历三至八年(678年~773年),连续六次围攻,但始终未能得手。
如鲠在喉的灵州和陇山形成的犄角,让蕃军屡屡有后顾之忧,为打断唐军的防御链条,灵州与关中联络线上的节点——盐州(陕西定边县)成了反复争夺的焦点。
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盐州城陷,蕃军北上,夏州(靖边县)、银州(米脂县)、麟州(神木)、宥(鄂托克前旗)等州,相继陷落。
贞元九年(793年),唐军逐走吐蕃,复筑盐州城。
贞元十七年(801年)九月,盐州陷落,再次被吐蕃焚毁。
元和十四年(819年)八月,吐蕃兴兵15万,围攻盐州27天。
唐军在沙陀人配合下痛击吐蕃,“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
此战,也是唐蕃150余年战场恩怨的终章。
关中西部的陇山,南接秦岭北至宁夏,长240公里,宽40公里。史书上经常提到的“陇右”、“陇西”指的便是陇山以西之地。
陇山北部位于宁夏境内的一段,现称为“六盘山”,南部一般称“关山”,但在古籍中均以“陇山”统称。
作为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陇山险路盘桓为关中天然屏障,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
古代穿越陇山及北部辐射区的通道,一般来说有三条:
由西京(凤翔)至陇州(陇县),折向西南经秦州(天水)至渭州(陇西)。
或从陇州直接西行,经仪州(华亭)至原州(固原)。
再由奉天(乾县),经邠州(彬县)、庆州(庆阳)、环州(环县),至重镇灵州(灵武)。
后两条通路间还有两条联络线,由原州经弹筝峡(三关口)、平凉、彰信堡(潘原故城)、泾川(泾州)、彬县(邠州),至乾县(奉天)。
或由仪州至泾州,再至乾县。
安史之乱后短短三十余年里,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豪取兰、廓(化隆)、河(临夏)、鄯(乐都)、洮(临潭)、岷(岷县)、叠(迭部县)、宕(宕昌县)、秦(天水)、原(固原)、成(成县)、渭(陇西)等州,将刀锋直接顶在陇山一线。
《旧唐书·吐蕃传》:“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陕西彬县)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尤其是秦(天水)、原(固原)两州的失陷,让吐蕃获得了入关中的跳板,数次突破陇山兵围凤翔(西京)。
风声鹤唳之下,才有白居易的深深叹息: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
大历元年(766年)后的唐军防线
郭子仪重建防御体系后,虽然吐蕃进攻的难度加大,但每年秋季必来寇关攻城。为阻滞蕃军攻势,困守城垣的唐军,被迫以焚烧庄稼、草场应对,称之为“秋防”。
所幸郭子仪之后,唐朝并不缺少将星。借助陇山地势,德宗时的李晟、浑瑊曾多次给了蕃军,结结实实的教训。
乃至,吐蕃大相尚结赞曾言:“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
在躺地上挨揍几十年后,唐朝的经济、人口优势终于显现,经过榷盐法、常平法、两税法等措施的挖矿、爆兵,唐军终于撑过黑暗期,渐渐有了反击之力。
贞元四年(788年)正月,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移镇良原(甘肃崇信县)时,唐军已有了探出触角的能力。
悍将李元谅不再满足于困守坚城,而是转入了积极防御,不断向外挤压。
贞元五年,他凭借锦屏山三面深沟,又有汭河为屏的特点,抢筑崇信城(崇信县)。
贞元五年(789年)唐军防线的延展
至此,以弹筝峡、彰信堡(潘原故城)和崇信城为支撑点的纵深防御完成,吐蕃进攻泾州(泾川县)侧翼的通路断绝。
随着唐军防御纵深的不断完备,吐蕃攻势愈发艰难,秋季被迫焚烧未收粮食的情况锐减,凋敝的边区农业得以恢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描述道:“昌(刘昌)、元谅,皆帅卒力田,数年,军食充羡,泾、陇稍安。”
崇信故城城垣
二、剑南唐军的前倨后恭
说完了朔方,再来看看另一个战略方向——川滇。
四川对唐朝有多重要,从老李家皇帝总往蜀地跑,就能知道了。
更不消说,这颗“帝国续命丹”还是国家的财政奶牛之一。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
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也。”
但长久以来,对唐蕃国战的审视,视线都被河陇吸引,西南方向长期被忽视。
其实,河陇与川滇是吐蕃的左右勾拳,任何一拳打穿防线,都能要了唐朝的命。
长了个鞋拔子脸的剑南道,南北长东西窄,西侧防线长达800多公里。最北端的扶州(九寨沟县)东接陇南(武州),往下依次是松州(松潘)、茂州(茂县)、维州(理县东北)、雅州(雅安)、黎州(汉源)、嶲州(西昌)、昆明(盐源县)、姚州(姚安县)、防线最窄处只有50多公里,严重缺乏纵深。
为对抗吐蕃强劲的东扩势头,增加剑南防线的回旋余地,唐朝甚至打破了对川西诸羌分而治之的战略,转而扶持南诏作二号头目,以事先左右合击。
可惜南诏崛起后,唐朝又与其爆发天宝之战,不但20万唐军埋骨云南,南诏也弃唐投蕃,成了吐蕃的“兄弟之国”。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蕃诏诸羌形成合力,掀起了一波进攻狂潮。
天宝十五年(756年),取松州、维州、云山城、安戎城(理县西)、嶲州、会同(会理县)、台登(泸沽湖镇)、昆明(盐源县)、清溪关(大渡河南),剑南防线被压缩到极致。
要知道,只要突破了川西山地,四川盆地将无险可守,成都陷落只是早晚的事。
当时避居锦官城的杜甫杜老爷子都看出危险了,他在信中写道:“吐蕃今下松维等州,成都已不安矣”。
剑南唐军防御支撑点
时任剑南节度使高适属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货色,对吐蕃的进攻束手无策。
所幸,继任者严武是个狠人,他与崔宁(崔旰)带兵反击,于广德二年(764年)九月爆锤了蕃军,夺当狗城(理县西南)、盐川城(漳县西北),初步稳定了川西局势。
随后双方陷入僵持,崔宁虽在大历十年至十二年间(775~777年),数次击败吐蕃,但蕃军主攻,唐军防御的整体格局未能扭转。
导致天平倾斜的砝码又是南诏,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即位。
同年十月,吐蕃联合南诏,发兵十万,分三路大举进攻蜀川,“一趋茂州,逾文川,扰灌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叩邛峡关”,喊出了“取蜀以为东府”的口号。
唐德宗命中唐名将李晟率神策军,曲环率邠州、陇南各镇兵,与山南两道唐军联合救援。
李晟取道雅州(四川雅安),连夺飞越(汉源县西北)、肃宁等城。
左金吾卫将曲环领一部唐军,在七盘击退蕃诏联军,克维州、茂州等城。
多路唐军汇合后,李晟率军强渡大渡河,截断蕃诏联军归路,斩首六千级,“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吐蕃将此战之败归咎于南诏军力孱弱,将昔日的“兄弟之邦”降为臣属关系,南诏遂渐起归唐之心。
贞元元年(785年)六月,韦皋入川镇蜀后,唐军已渐渐有了拓地开边的能力。
贞元五年(789年),韦皋命部将刘朝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进逼嶲州台登城,杀吐蕃大兵马使乞藏遮遮,斩首二千级,获马牛羊万余头,尽复嶲州(西昌)之境。
这是嶲州在肃宗至德元年(756年)陷落33年后,再次回到唐朝治下,也拉开了其后十余年间,韦皋一系列胜利的序幕。
唐、吐蕃、南诏位置关系
贞元十年(794年)2月,南诏王与唐使行点苍之盟,约定“共逐吐蕃,永为誓信”,韦皋“断吐蕃右臂”的战略计划完成。
由此,川滇战局彻底倒向唐朝一边,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具有决定意义的维州之战爆发。
剑南唐军兵分九路,在南诏、诸羌的配合下,向吐蕃控制的维、保(四川理县北)、松(四川松潘)、栖鸡、老翁城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至十二月收兵,唐军虽未能攻克重镇维州,但击溃蕃军16万,取城7座,军镇5座,焚堡垒150个,斩万余人,俘6千余人,降3千余户,生擒大相论莽热。他也是唐蕃百年国战中,品级最高的吐蕃俘虏。
韦皋镇蜀21年间战绩昭彰,号称“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因此在《唐国史补》中述其功业为:
“郭汾阳(子仪)再妆长安,……,人臣第一。
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夷,任太尉,封南康王,亦其次也。”
但必须要看到,韦皋功业均在德宗贞元年间,此时的唐朝已缓过劲儿来了。
如果将他放在肃、代两朝,就算韦皋是诸葛转世也一样没戏。
从朔方、陇右、剑南三地,唐军从躺地上挨揍,到能打得你来我往,可清晰看出唐朝国力的复起。
东部唐军死死顶住吐蕃的狂攻,给唐朝搏了一个时间窗口,让经济底蕴有机会发挥效力。
如果陇山、剑南失手,GDP再高也没用,不过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游戏,南宋和南明足够说明问题了。
即便最忠实的唐朝脑残粉也应该承认,吐蕃王朝是个值得尊重的对手,能把唐朝按地上揍几十年,怎么看都算得上霸主级别。
说真的,这也就是唐朝,汉族人的骨勇之气尚未消散,换成宋以后任何一个朝代,估计早就垮了N回。
承认对手强大不丢人,虐菜不过是瞬间的快感,真正牛逼的是遇强愈强,挫其锋于正锐。
战争不是抗日神剧,没那些裤裆藏雷的狗血桥段。
遇到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是痛苦也是荣耀,这对唐蕃双方都一样。
郭元振、萧嵩计陷论钦陵、韦·悉诺逻恭禄,尚结赞谋诛李晟、浑瑊,赤德松赞以等身黄金悬赏擒郝玼,既是畏,也是敬!
尊重都是拿刀砍出来的!
1.《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格局——东部唐军的困境逆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格局——东部唐军的困境逆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