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集组成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最近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第二轮播出。《创新中国》的标题乍一看,叙事氛围很大。没错,影片紧紧跟随“创新中国”的大主题。当代中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科技、信息、能源、制造、生活、空和海洋的最新热点都成为了镜头的焦点。
作者渔火在具体案例中,华龙一号、上海光源、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和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出现在影片中。但与此同时,创新应该始终从道路的每一步开始。如何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空,如何在展示高科技酷炫的同时打动普通观众,《创新中国》自有一套。
如果失落的声音回到屏幕上,你能抑制住心中的情绪吗?纪录片播出后,很多观众了解到创新中国的制作团队与科大讯飞合作,采用AI语音合成技术,让2013年去世的李易的声音可以在影片中“复活”。但如果不是刻意提醒,观众几乎分不清配音是来自真人还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配音使李易老师的声音再次感动和惊喜,同时,这一尝试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更大的鼓励,因为创新精神比创新行为更值得继承。有专家评论说“从业者不应该害怕人工智能去‘抢饭碗’,而应该从这一波变革中获得灵感,寻求和加强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只有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技巧,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熟练工匠’。”
除了声音和叙事上的亮点,《创新中国》还克服了这类纪录片没有故事和线索容易陷入的碎片化状态。影片中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介绍都会从“人”开始,从故事目击者的角度引出一项新技术诞生的来龙去脉。一些人将争夺无人机快递员,一些人将是R&D的高科技人员。这种微叙事突然给观众一种亲切感。
所以可以看到,前NASA成员瞄准大数据智能领域中国农业的空小白,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回到中国解决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中科院研究员欧阳珠在环渤海地区盐碱地上培育微生物,改造盐碱地5000亩。2020年渤海粮仓贡献100亿斤粮食;生物学家裴端青在尿液中诱导干细胞,植入小鼠体内,长出带有人类染色体基因的牙齿。将来,人们可以使用干细胞来生长任何特定的器官,并在细胞水平上再生...
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故事不再是冰冷的实验室和数据,而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每一步”。影片总导演曾说:“现在我们发现,科技领域的故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平淡刻板,相反,它们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拍摄和展示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在观众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创新中国》为人们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时代景观是通过一系列时间交错的故事空呈现的。《创新中国》主题突出,内容清晰,每集都独具特色。除了航拍、全景、远距镜头等这类影片中常见的展现项目全貌的镜头外,特写、近景镜头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尤其是影片中的跳跃、剪切、高速拼接等手法颇具特色。
电影中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辩证思考也渗透着富有道德意义的镜头语言。在江西赣州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每天忙着送第一线的快递员陶将参加选拔考试。4000名考生中只有4人有可能通过最后的面试,他在面试现场信心满满,紧张不安。这时,外面又出现了另一个场景——送快递的无人机正在穿越祖国的河流,仿佛这场创新革命的冲击就在你的脚下。从人物的细腻展现到宏大场景的综合展现,叙事的抒情性是由镜头语言一蹴而就的。
正如影片所说“这是开拓者的未来,这是创新者的世纪!”《创新中国》刚刚用自己的新鲜尝试完成了一次文艺领域的“创新”,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和电影中的一样,构成了新时代的新面孔。
1.《创新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创新中国》:以“创新”的态度拍创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创新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创新中国》:以“创新”的态度拍创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5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