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人,编辑着14种期刊,中英文各半,其中2种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1种位于最前列的Q1区;1种进入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Q1区,1种被EI(工程索引)收入。用数字介绍上海大学期刊社,已无需更多赘语。

作为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之一,除了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占比之高令人惊叹,旗下刊物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全国百强报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刊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社长、上海期刊协会副会长秦钠连获上海出版人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一家刊社几乎把可以拿的奖拿遍了,秘诀何在?

“以集约化发展为抓手,促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秦钠看来,差别化定位、专业化办刊,让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双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是上海大学期刊社打造期刊群得天独厚的优势。眼下,《华语电影研究》(中英文合刊)和《亚太视界》(英文)正在创刊之中,即将加入上大期刊社的大家庭。“一流学术高地需要一流学术期刊,一流学术刊物本身就是学术问题策源地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秦钠说,学术期刊的“专、精、特”,不仅是发布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要起到引领学术研究的作用。学术期刊的水准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推动学科发展“双一流”的背景下,更多一流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将成为支撑学科发展的平台与推动科研进步的源头。打造更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推进更多联合发展的集约化刊群,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上海期刊界还有更多可为空间。

专业化、集约化走出突围之路

如果说单独的刊物像一艘孤零零的小舢板,集约化的刊群就类似于大船和航母舰。国际上,德国的施普林格、荷兰的爱思唯尔,都是知名的大型期刊商,不仅旗下刊物众多,还在全球电子刊、数据库的发行渠道上具有绝对话语权。

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体和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中国传统出版业也正经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克服传统体制下,学术刊物“小、散、弱”之弊端,推进集约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上海大学期刊社成立于2003年,最初隶属于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起成为学校直属事业单位。在秦钠看来,人、财、物统一管理,只是集约化建设的粗放型阶段,更重要的是打造品牌,培养一流编辑和一流国际编委资源与学科发展共享,以集约化促进办刊的效率,加强集约化内涵建设,健全期刊社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优化出版流程。

在中国高校,过去以学报为代表的综合性刊物居多,缺乏专业性刊物,尤其是优质的专业刊。上海大学期刊社在最近10年内突围,靠的就是在专业领域的转型发力。以去年进入SCI的《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为例,其前身正是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2012年由综合性期刊改为专业性期刊,创刊后获上海文教结合专项资助,五年磨一剑,去年6月被SCI收录。去年11月,上大期刊社下属的《社会》《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应用数学和力学 英文版)》双双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社会》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但在2005年改版转型为专业学术期刊前,《社会》只是一本大众普及型月刊,改版后学术影响力迅速提升,2017年复合影响因子为4.537、综合影响因子为3.702,总被引次数37581次,目前是CSSCI源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美国EBSCO host数据库源刊。

在上海地区高校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刊物数量,上大期刊社一枝独秀。秦钠坦言,综合来说,上大作为211高校,学科资源肯定不如985高校雄厚,能够“弯道超车”,专业化是制胜之道。无论是《社会》,还是《应用数学和力学》,依托的都是上大在相关领域的强大实力。2015年3月,《社会》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塞奇合作推出英文版,实现国内社科类期刊走出去的目标。即将创刊的《华语电影研究》和《亚太视界》,分别对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这些都是上大独树一帜的一流学科。

上海学术期刊整体提升的缩影

高水准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为何对科研、学术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展示、分享成果的重要载体。科学家往往选择最好的平台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既是对自己科研水平的证明,也是获得最广泛影响的途径。如果英文学术期刊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就容易导致不少一流成果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失去了大量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并最终影响我国在科技议题设置、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话语权。

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的每一本刊物,都对接一到多个重点学科,既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撑,也为汇聚优秀学者搭建平台。“刊学研”结合,通过学术期刊搭建平台,为“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社里不仅注重以学习促业务,也鼓励以研究谋发展,着力提高编辑的创新研究能力。2009年6月,上大期刊屋揭牌,目前已在上大校园里设立14个期刊阅读点和5个服务点,今年,面向本科生的服务点“开张”。上大期刊社所有青年编辑都是期刊屋的志愿者,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开设讲座,指导论文写作技巧等。这既是骨干编辑的发现和实践平台,也在无形中培养和播撒了新的科研种子。

科学的管理提升了办刊效率,全社各部门每年定下可量化的KpI目标,经过几年实践,期刊社将核心指标归纳为五个板块,勾画出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编、专业化定位、数字化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五化”发展路线图。无论是提高国际高被引稿源,提升国际编委比例,还是实施多模式出版,所有刊物都有明确目标。在上大期刊社,洋溢着浓浓的拼搏氛围。

上大期刊社的发展也是上海学术期刊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上海是中国期刊出版重镇,现有科技类、社科类学术期刊420多种,其中英文学术期刊25种。到2017年,上海不仅被SCI、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增加到17种,影响因子位于Q1区的也增加到6种,《纳微快报》《亚洲男性学杂志》《中国光学快报》《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神经科学通报》《核技术》等都实现了跨区发展,特别是《亚洲男性学杂志》自2015年起一直位居SCI收录Andrology学科期刊排名第一。在被SCI、SSCI收录的同时,上海还有22种英文学术期刊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其中9种在Q1区(5种位于Top10%);4种被工程技术领域国际权威的EI数据库收录;9种被生物医学领域国际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

有突破,但前路仍然很长。在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际大出版商拥有的国际发行渠道面前,大多数中国期刊只能选择与其合作即“租平台”出海,合作期刊的版权内容国外市场部分归属外商,后期的市场效益也无法完全为我所用。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评价体系,是以刊评文,还是以文评刊?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权,才能减少、避免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台了新的“上海期刊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将在人才建设、职称评定、职业培训、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对英文学术期刊进行精准扶持,同时探索英文学术期刊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出版模式,实现影响力与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循环,让更多一流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平台和展示中国科研实力的窗口。未来,还要奋斗,值得期待。

1.《sci检索入口 进入SCI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刊物数领跑上海地区高校,上海大学期刊社逆袭突围靠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ci检索入口 进入SCI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刊物数领跑上海地区高校,上海大学期刊社逆袭突围靠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