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以后,由客居上海的外地人所创建的会馆、公所一般都设有丙舍,供客死的同乡寄柩,同时还设有义冢地供贫苦同乡就地落葬。义冢地最多的是广肇公所,占地538亩,潮州会馆有180亩,锡金公所有50亩。会馆、公所还承办运葬等业务。
上海解放前,客籍居民亡故后,极大部分要运回故土落葬。运枢除铁路、公路运外,大部分靠水路运。解放初期承运棺柩最多、范围较大的有安远联合运柩所,后因该所负责人亡故,各船民另立门户,成立了安远、华东、淮扬、江浙等四家运柩所。1951年间新设宁绍、宁波、永锡堂、永庆祥、苏浙皖、四明公所、中国等7家运柩所,1952年底又开设了阜扬、通商2家,前后共达13家。1960年4月,棺柩外运站全部设备和人员移交上海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
上海在开埠之前,墓葬之俗皆沿古风,埋葬地多为私坟、祠堂祖坟或以各种名义设立的义冢地。开埠后,外国人来沪者日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外侨组织一公墓公司,购买海关后面一块地皮作为安葬外侨遗体棺柩之地,后又在山东路、浦东坟山码头、东新桥九庙地、八仙桥、静安寺、虹桥路等处陆续开办具有商业性的外国公墓。
万国公墓
万国公墓墓园内景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于民国2年(1913年)辟墓穴6000余,初名薤露园。后被沪杭甬铁路占用。民国6年薤露园由经妻汪国贞西移至张虹路购地重建,名薤露园万国公墓。万国公墓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公墓,民国23年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称上海市立万国公墓。民国18年,天主教息焉公墓经上海市政府核准建于沪西新泾港。民国25年,佛教圆瑛法师等人出资发起创办佛教公墓,墓地建有佛堂。
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收的有万国公墓、市立第一公墓(后改称江湾公墓),山东路公墓、浦东公墓、八仙桥公墓、静安寺公墓、虹桥公墓、番禺公墓、徐家汇公墓、卢家湾公墓10家。解放初,上海私营公墓有100余家,后申请登记继续营业的有79家,到1952年经审批发给营业执照的有17家,共有土地1736.482亩,从业人员156人。
万国公墓
为积极配合市政建设,山东路公墓于1951年11月改建成山东路体育场,即现在的黄浦体育馆。1953年3月,静安寺公墓迁葬于大场公墓,原址建成静安公园。八仙桥公墓于1957年迁至吉安公墓,原址改建为淮海公园。卢湾公墓于1959年6月拨交公用事业管理局扩建露天停车场。徐家汇公墓的土地移交给上海客车厂等单位使用。浦东公墓划出大部分土地建设浦东公园。
1964年,把土葬用地朝海滨方向发展,利用沿海围垦的滩地新建墓地,选定在奉贤县柘林镇西、沿沪杭公路以南海滨已围垦的滩地约380亩,投资11万元。建立漴缺公墓,后易名为奉南公墓。青浦朱家角的淀山湖归园(华侨公墓)开业。上个80年代期间,恢复和新建的公墓有:枫泾公墓、松鹤墓园、徐泾西园、天马山公墓、仙鹤墓园、奉贤奉新公墓等。至1997年底,上海有各类公墓25所(万国公墓除外)。
1.《上海殡葬 【知沪者也】老上海的殡葬那些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殡葬 【知沪者也】老上海的殡葬那些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