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多重解读的,才是当之无愧的杰作。对于电影《绿皮书》,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公路片,也不妨说是一部历险或历史片,还可说是一部反思社会的伦理或哲理片。
此片有一个简单而清晰的“故事核”:一位获得过两个博士学位的黑人钢琴大师,前往美国南方巡回演出。
那时,是1962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在世上还有最后一年可以活,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还是美国司法部长,马丁·路德·金还没有在林肯纪念堂前豪情万丈地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那时,未来将成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刚刚一岁。那时,黑人还被叫作“黑人”甚至“黑鬼”,而不是“非洲裔美国人”。
那时,美国的南方对黑人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满满的蔑视之意。“隔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政策在南方依然没有被实质废除,黑人与白人不能在同一个餐厅吃饭,不能在同一个旅馆住宿,不能在同一个洗手间方便。
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拥有办公室和豪华住房,两次被邀请到白宫演奏的既有天分又有勇气的音乐家雪利博士,在美国南方,他会因为他黝黑的肤色而遭遇什么呢?
行程并不轻松,雪利博士尽管才华横溢、举止优雅、相貌堂堂,总是用不怒自威的神情、挺直的腰背和一次次的抗争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强大的传统积习,总想要压榨出他各种头衔下的脆弱和无助来。
雪利博士在酒吧遭到围攻后被解救
“虎落平阳被犬欺,鱼游浅水遭虾戏”,在纽约如同部落酋长一般的博士,在南方则频遭羞辱,面临性命之忧,经受了牢狱之灾。
雪利博士去南方,“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哪怕他待在纽约演奏,会获得三倍的报酬。他去南方,是比马丁·路德·金博士更早的长途权利宣示,也是比后者更早的远程平等游行,他想告诉世人,黑人既然能和白人一样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也应该在各方面给予一视同仁的对待。但是他发现,白人觉得欣赏音乐是拥有高雅文化的体现,但是一旦演奏者走下舞台,白人就会将演奏者的肤色摆在第一位,这才是白人真正的文化。在最后一场演出开始前,他选择违反合同,为了尊严放弃演出,这是一种自发的、个体的“非暴力不合作”行动。
雪利博士去南方,是比马丁·路德·金博士更早更艰苦的远征,因为他只有一个司机兼保镖作同伴,因为他比金博士更有“野心”,他想在追逐音乐梦想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实现自己的正义梦想。
雪利博士是隐忍的、克制的,他有着所谓上流社会的“涵养”,有着所谓成功人士的成熟、大度与包容,他不说脏话,他从不诅咒,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不是他的全部,就像鲁迅评价陶渊明:“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雪利博士其实有道德“洁癖”,如果司机不向商店归还在店前捡拾的玉石,他坚决不走;他也有“义愤填膺”的时候,他平静的外表下有点“愤世嫉俗”。
马丁·路德金在演讲
极端敏感,一触即叫,动辄暴跳如雷,这确实是毫无修养的体现,但有人保持对不合理习俗的愤恨与憎恶,这才是一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动力之源。促进社会改变的绝对不是那些浑浑噩噩之辈、唯唯诺诺之徒,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声音的人。“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极少数人对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愤慨,才是多数人享受合理、公平、正义的福音与先声。
正是由于有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罗莎·帕克斯、雪利博士和金博士等黑人的觉醒,才有了多少年后那个国家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入主白宫。
当年可以作为黑人旅行指南的“绿皮书”,也是可以反映美国民权发展历程的一页“白皮书”。
1.《金博士 雪利博士和金博士在路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博士 雪利博士和金博士在路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