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一个象征主题,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出现在各种创作中。到了宋元时期,随着釉下彩绘画技法的不断成熟,这种题材逐渐应用到青花瓷上,成为其装饰图案之一。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比较常见,有青花龙纹、绿地白龙纹、印花龙纹、蓝地白釉龙纹等。龙的头部呈倾斜的侧视,前额略凸,呈鹿状的顶角,圆眼睛,眼镜,张开的嘴和舌头,露出的獠牙,体表密布的鳞片或网格线,胡须、鬃毛和手肘呈条带状散布和浮动,有三爪、四爪或五爪,锋利如钩,或蜿蜒穿过身体,伸展四肢,大步行走的“走龙”。其中,盘转龙纹、跟龙纹、穿龙纹和对龙纹最具代表性。
第一,转龙纹
“盘龙纹”是指身体呈环状缠绕的龙纹图案,一般有侧视倾斜的龙头和直立的胸部,长脖子,四肢和龙尾呈右侧或左侧,背部有部分俯视角。龙的头意气风发,鼻子张开,身体沿着内底中心被包围。多视点图像的组合,以及零散的带状胡须、鬃毛、手肘,让龙纹有扭曲、踏步的感觉,营造出“先上后下,大步向前”的姿态,灵动立体。
这种盘转龙图案多装饰在青花瓷盘碗的内底。河北围场县博物馆的元青花龙纹大盘、内蒙古乌兰浩特博物馆的元青花龙纹、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龙纹深肚碗,都可以找到这个图案。其先升后降的形体、圆形和间接的造型以及整体纹饰的布局是龙纹变成圆形平面的重要特征。
元代青花云龙纹板
元代部分青花云龙图案盘
第二,遵循龙的图案
“随形龙纹”是指根据器物的形状,在器物的整个表面上布置有单个龙纹的龙纹,通常是整个器物的主题装饰。整个图像从斜侧视和正视图拍摄,额头凸,眼睛圆,有吻有吐舌,器皿以抱头、曲颈、扭身的姿势占据一周。
这种相伴的龙纹通常出现在大型青花壶、瓶等器物上,需要转体三次才能看到全貌,从而形成“一次转龙头,两次转龙身,三次转龙尾”的独特欣赏方式。这种风格可以在日本广广美术馆的青花龙纹大缸、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青花龙纹象耳瓶、土耳其托普卡毕恭的青花龙纹缸中找到。
各对着元代青花云龙坛子
第三,穿云龙图案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龙纹为了表现这种特殊属性,往往与云纹、火焰纹、波浪纹结合出现,其中龙纹与云纹交叉的龙纹称为“穿云龙纹”。这种佩戴云龙图案的外观,具有元代青花龙纹的一般特征。它斜着看龙头,额头凸起,眼睛圆圆的,张嘴吐舌头,露出獠牙。它的爪尖像钩子,体表密布鳞片或格子图案。它的胡须、鬃毛和肘毛呈漂浮带状。只有龙纹周围是大片的云纹,构成了一幅苍劲有力的龙在云中飞翔的画面。
梅瓶主要装饰云龙图案
这种穿龙图案一般见于大型青花罐、瓶等器物,可作为腹部的主图案和肩部的辅助图案,多根据瓶罐的形状特点而设计。这种风格可以在高安博物馆的“她”、“玉”、“舒”、“舒”等字样的袁庆华明美瓶和袁庆华云龙荷叶盖罐中找到。
元代青花梅瓶穿云龙纹展开图
第四,对面的龙纹
“对龙纹”是指将两个龙纹放在同一个面上,形成相互对立的图案,主要应用于四个系列的平锅表面。日本楚光美术馆收藏的元代青花双龙纹四系扁瓶,从斜侧和正侧两个角度装饰有两个龙纹图案。他们彼此分开,彼此对视。易龙回头,脚向上,尾巴向下,易龙抬头,身体弯曲尾巴抬起,引体向上向下。是典型的元代青花对立龙纹,跌宕起伏,灵动活泼。
元代青花云龙纹四线平锅
部分青花云龙图案四系平锅
龙纹的出现随着不同时代对“龙”的理解和诠释而变化。元代,各种龙形样品与云纹、火焰纹、波浪纹等图案相结合,以主图案或副图案的姿态描绘在碗、盘、罐、瓶、罐等青花瓷器上。灵活的布局是根据各种器物的造型特点而做出的,使得同样的体样产生不同的场景效果,在形成不同龙纹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青花瓷器的艺术表现力。
版权声明:
1.微信官方账号中所有原创内容图文的版权和著作权归微信官方账号极光博物馆所有。
2.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引用本微信官方账号的内容和意见。请注明转载及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古物!
1.《飨宴 【艺文飨宴】元代青花龙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飨宴 【艺文飨宴】元代青花龙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