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3亿多人口,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作为粮食作物的“主力军”,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水稻育种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了人民吃好,吃得好而努力,最终“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左右的人口。”
▲谢华安院士常去田里采集水稻样本。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供图7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是水稻深度栽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培育的“汕优63”已推广到近10亿亩,粮食增产700多亿公斤;他主持的6个超级稻品种已经推广到8000多万亩;他主持的再生稻品种和栽培技术已连续七次创造了再生季单位面积产量的新世界纪录...
“水稻的品种需要不断创新,因为品种的抗性会不断变化,病菌会不断分化,然后需要新的品种来代替。”正因为如此,谢华安承认科研之路没有尽头,水稻育种是他毕生的激情所在。
故事汕优63“挽救”了杂交水稻1941年,谢华安出生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一个贫困家庭。至今,他都忘不了,几十年前,外婆临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吃粥——没有实现。
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那时,谢华安刚刚开始在永安农业学校教书。放学后,他接触了杂交玉米等作物的生产、管理和栽培,并做了自己的植保预测实验。1972年,谢华安调到三明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和科学研究。
1973年,中国杂交籼稻研究合作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优势强的杂交籼稻,并迅速推广。这也是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
谁能料到第一代杂交水稻在1980年左右突然被打了。“种植约5年后,稻瘟病开始大面积发生。尤其是四川等地,很多人都要投诉。”谢华安说,当时由于稻瘟病的爆发,杂交水稻面临着是否继续发展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谢华安屏住呼吸,到稻瘟病常发的省市采集样本,分析原因,反复实验...他首先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然后经过前期几个品种的换种,连续四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终于在1984年批准了抗稻瘟病性强、产量较好的“汕优63”,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开始流行。
“汕优63”的成功很快使谢华安出名。“杨守仁教授曾经当面跟我说过,苦,第一代杂交水稻出了问题,你顶上去了,你救了杂交水稻的命。我觉得这有点抬举。”谢华安说。
哪里的水稻病重就去哪里为什么谢华安能成功?除了对水稻育种的热爱和坚持,以及早先积累的一些农业科研经验,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还有屡败屡试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
"科研没有捷径,尤其是水稻育种."据谢华安介绍,与电子行业的科研实验相比,水稻育种研究面临更多的自然条件和不稳定性。“汕优63”抗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和他的团队在选种时,把水稻材料放在每年稻瘟病最严重的地方进行筛选鉴定。“每年都在不同的重疾地区,经受住考验。从选种看,抽穗研究,穗粒数少,结实率高等。,并对整个环节进行全面考察。”
就实验而言,需要耐心的从几百份材料中筛选。“植物育种需要双亲,一公一母。需要不断试验,希望选出结合亲本优良农艺性状的后代个体。要有好的生育能力,结合抗病能力。”谢华安认为,经过两个亲本杂交,从F1代到F2代,直到F4代植株性状才相对稳定。
“F1一代是双亲的杂交体。F2代种子播种后分离,有高有低,有像父本的,也有像母本的,群体分离非常严重。到F3代,要从一个组合里选几十株单株,几十株哪个好。直到F4一代才被选中,和其他种子比较,然后进一步扩大试验。扩大试验后表现良好,再种植,再进行产量试验……”谢华安介绍,产量测试确定后,需要参加省统一测试,完成后继续参加第二年测试,然后进入第三年生产测试。只有生产试验比较好才能进入品种审定。审批意味着该品种已经“毕业”,可以参与生产和应用。
种子上天育出航天超级稻80年代,杂交水稻种植发展逐渐稳定后,国家逐渐开始让“种子上天”。谢华安开始把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太空诱变育种上。
“1996年,我们开始搞空间诱变育种,要用空间辐射育种技术进行超级稻研究。国家卫星多次上天时,会携带一些动植物微生物,返回地面进行选择。”谢华安说,当时他的主要精力和方向仍然是选择种子,用卫星携带到天空,回到地面再选择,于是他反复尝试和论证。
真正的困难不在于“上天”“落地”,而在于种子的选择。“选择天堂的种子不是那么容易选择的。还要加代。也要经过反复试验,一代一代的选择。当时我一直在福建跑来跑去。冬天去海南三亚、陵水、乐东考加代。我呆了几个月。”
令谢华安失望的是,经过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多次参加省级试验鉴定后,先后培育出航1号、航2号恢复系、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等航天超级稻品种。“可以说目前国内真正用于生产实践的航天诱变育种,种植面积很大,即航1和航2。2001年后,全国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无论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性,优势都很明显。”谢华安说。据了解,谢华安及其团队培育的五个超级稻品种已推广8000多万亩。
“水稻的品种需要不断创新,因为品种的抗性会不断变化,病菌会不断分化,然后需要新的品种来代替。”正因为如此,谢华安承认科学研究的道路没有尽头。虽然现在,谢华安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这个领域做研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带一个四五十人的研究团队,但他承认水稻育种是他热爱了一辈子的职业。“更多的是给他们方向,把队伍带好,多给点国家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
大事记◎1959
矮秆主基因sd-1在黄耀祥引进,我国育成第一个杂交矮秆籼稻品种“方矮”,使我国矮秆育种走在世界前列。
◎1973
袁隆平等人首次成功育成优势强的杂交籼稻。
◎1980年冬天
恢复系“明恢63”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选育而成。第二年,杂交水稻新品种“汕优63”选育成功,因其抗稻瘟病能力强而迅速流行。
◎1987年8月5日
我国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了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启了我国培育Tai 空的有益尝试。
◎1999
中国宣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国家——“超级稻”。
◎2001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基因组研究的前沿。
◎ 2016
中国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为2523件,是五年前的两倍,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中排名第一。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流程编辑 TF0031.《谢华安 哪里的水稻病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就去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谢华安 哪里的水稻病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就去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1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