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华大学一辆“成精的自行车”在网络爆红。在网络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辆加装了控制仪器的自行车,在无人骑行的状态下,可以识别语音指令,或直行或转弯,可以跨越障碍,可以追踪目标,速度可快可慢。昨天下午,记者专访了其背后的研发团队。

       昨天,清华大学一辆“成精的自行车”在网络爆红。网友们纷纷留言:“别人遛狗,我遛自行车”“你是真正的‘自行’车了”。不过也有网友不解地问:“我就是因为没钱才买的自行车,它现在成了无人驾驶,我还买得起吗?”“网红自行车”的运行原理是怎样的?这项新技术的出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得知这辆“网红自行车”就是诞生于该系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所带领的团队。针对网友的疑问,记者询问后得知,这辆自行车只是一个演示平台,施路平团队瞄准的是类脑芯片的研发。

      “这辆自行车看起来虽然很小,但它具备语音识别、目标探测追踪的功能,实际上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型类脑计算平台。”而这个平台,依托的是新型人工智能芯片——第二代“天机芯”,装上“天机芯”的自行车,就像拥有了大脑一样。现阶段,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一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二者各有优缺点。比如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的AlphaGo,它能够战胜顶级棋手,却没法做阅读理解题。而“天机芯”的突破就在于融合了人类大脑的思考能力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人脑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清华大学就瞄准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布局类脑研究。在科研人员看来,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学科分布问题,“多学科深度融合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清华大学特意组建了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将脑科学、计算机、微电子、电子、精仪、自动化、材料等学科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攻克这一难题。

      第一代“天机芯”诞生于2015年,第二代“天机芯”诞生于2017年。第二代“天机芯”速度更快,灵活性和扩展性更好,基于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8月1日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

      从躲避路障到识别人的指令,“网红自行车”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进行近万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别看它只有人的指甲大小,却涵盖了信息、生物、物理、数学、材料、微电子、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但在施路平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看来,第二代“天机芯”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未来还会有第三代“天机芯”。第二代芯片拥有4万个神经元、1000万个突触,而人脑有870亿个神经元,要想让芯片达到人脑的效果,它的突触还要增大1000到1万倍,以实现拥有百万级神经元的目标。只有这样,“天机芯”才能逐渐向人脑逼近,才能给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无限可能。

1.《施路平 一辆“成精”的自行车红了!清华研发团队:“类脑芯片”正向人脑逼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施路平 一辆“成精”的自行车红了!清华研发团队:“类脑芯片”正向人脑逼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