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淑女风范著称、承载着一代年轻人青春记忆的法国服装品牌依格,经历了快速扩张和本土化成长,但最终在竞争中逐渐萎缩。
在9个月前退市后,艾格最近宣布,该集团已将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衣业务出售给一家香港投资者,只保留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内衣业务。时尚领域的专家认为,即使与网络资源一起转手,依格品牌也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很难再翻身。
营业额
艾格在中国市场销售Etam Weekend、ES和E&JOY品牌的成衣业务。依格将只保留集团的内衣业务,并将已出售的所有成衣业务移交给此次交易的媒人周进国。据公开信息,周进国是东莞侨博国际时装集团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依格集团首席执行官洛朗·米希尔(Laurent Milchior)表示,交易完成后,集团将重点发展依格的核心内衣业务。
据悉,此次交易后,香港投资者不仅将有权在中国市场使用依格集团的Etam Weekend、ES、E&JOY,还将获得依格集团相关品牌在大中华区的整个平台网络销售渠道。交易预计在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但金额尚未公布。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依格中国官网已经关闭,该网站的400客服也已经失效。依格集团的中国品牌代理商上海英模特服装有限公司的电话也已断开。随后,记者从依格天猫旗舰店客服处了解到,依格中国官网已经与品牌天猫旗舰店合并。目前还没有收到品牌方关于成衣业务的调整通知,旗舰店近期也不会关闭。
失去中国
由于业绩低迷,艾格集团去年被迫私有化和退市。2017年8月,依格集团宣布从巴黎证券交易所退市。当时,依格此举并非集团自愿私有化,而是大股东发起的强制退市。据公开资料显示,艾格的创始家族米基奥尔、塔里卡和林德曼持有集团96.28%的股份,并于去年6月宣布艾格集团将以每股49.3欧元的价格私有化。
依格曾在时尚界独领风骚,在市场震荡和发展缓慢中逐渐衰落。依格集团在退市前的财报显示,2016年,由于中国市场持续低迷,销售额同比下降0.3%,至12.921亿欧元,而2015年同期为12.966亿欧元;可比销售额下降了1%。同年,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降了12.3%,从上一财年的4.173亿欧元降至3.659亿欧元。艾格集团当时表示,退市后将重点关注欧洲市场作为潜在的国际市场。
根据该报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依格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2877家减少到2596家。依格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门店占比超过50%。2016年,281家店铺关闭,中国市场近10%的店铺关闭。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末,艾格在中国市场的数量已降至2442家。《北京商报》记者在依格集团Etam会员俱乐部官方公开账号中看到,目前中国市场共有796家店铺,网店只作为一个渠道进入天猫商城。
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艾格北京apm店也于4月初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国内服装品牌太平鸟。记者在点评搜索平台上看到,依格集团旗下品牌目前在北京有66家门店,包括西单欢乐城、汉光百货等主流商圈。
为什么会掉下来
回顾过去,依格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但在2014年,依格逐渐萎缩,当年在中国市场关闭了88家店铺。曾经红极一时的青春品牌是如何走上衰落之路的?
知名时尚产业投资人、友谊国际CEO杨大军表示,依格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期竞争品牌较少,产品更新开放快,推动了依格的快速扩张。随后,依格与台湾省品牌经销商发生了长达五年的股权纠纷,期间依格品牌发展停滞。服装评论专家马刚表示,依格在国内新消费变化敏感期未能及时捕捉市场变化热点,产品更新速度太慢,仍采用原有的营销和管理运营策略,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依格并不是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国际品牌,同期Esprit也逐渐衰落。在国外服装品牌涌入中国期间,Zara、H&M等国际品牌,以及灵芝集团旗下的ONLY、VERO MODA、杰克琼斯等品牌迅速扩张,占领了中国年轻服装的市场份额。杨大军表示,依格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会,逐渐被上面提到的快时尚品牌取代。目前,中国市场变化迅速。即使依格用优质的渠道资源转手,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更多的替代品牌。他认为,依格品牌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很难再翻身。
1.《etam官网 Etam艾格中国业务转手 一代青春品牌缘何陨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etam官网 Etam艾格中国业务转手 一代青春品牌缘何陨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2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