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洪城镇中心小学张绍梅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教育不同的学生“古为今用,知新用”,“知其所不知,不知其所不知者未知”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人生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教育中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我们,道德教育应该以发现孩子内在的优秀和潜力为基础,应该是适应和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该使人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应该使人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丰富的和有品味的。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索和思考。以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以渗透养成教育,激发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小学教育教学中,笔者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第一,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习惯。
《道德与生活》教学大纲提出:“儿童的道德性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知,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鲜活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想象力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首先,我对教育的表达大做文章,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安森回家》的课,课前我收集了很多当地常见的交通标志,做成图案图。课堂上,让学生有奖答题,看看谁知道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最后,我解决问题,解惑。然后我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放了各种牌子,让几个同学来不同的牌子,让他们告诉该怎么做。经过多次亲身经历,学生们学会了各种交通标志,掌握了一些交通常识和文明行走的良好习惯。每次做练习或者放学,学生都遵守纪律,整齐的排队。噪音大,前后拥挤的现象没有了。在“社会呼唤诚信”一课中,我将以“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为主题,让学生收集信用卡、保修卡、房屋买卖合同等。,并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讲商家承诺的上门服务,讲讲自己购买靠谱商品的喜悦,讲讲商家不讲诚信的烦恼,让学生了解“一诺千金”的真正内涵,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各科对诚信的期待。学生被情绪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从小培养诚信的优秀品质。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体验。《品德与生活》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因为它面向孩子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也应该延伸到家庭、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去/[/k0/】。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准确的判断好坏。记得看《尊老敬老重阳节》我带学生去农村福利院,让他们给老人打扫房子收拾衣服,剪指甲抓痒,和老人一起吃午饭,然后表演精彩的节目。通过这次互动活动,孩子们了解到尊重老人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这些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很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平时也很有礼貌。讲“秋收”的时候,我组织学生来到田间,见证农民收割金色稻谷的场景。看到农民伯伯在烈日下干活,哭得像下雨一样,就让大家背诵古诗词“中午除草,汗滴五谷,落土,一碟难吃”,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所见所闻。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唤起内心的感受,触动心灵,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合一教育。
宋代理学大师朱说:“论序,知识为先”,“论重,行为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作为德育的基本环节,做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学生能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其科学持久,是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学生行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德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教师应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在校园里实施的“弯腰行动”允许学生收集纸屑、树叶、塑料袋等。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向乱扔垃圾等不文明习惯宣战,让所有学生都成为执行者和监督者,让每个人的言行都被放在公共休息室。在众目睽睽之下,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表现以身作则,表彰先进,让学生明白是非。此外,针对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较低的特点,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经常给他们讲英雄事迹,以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情感、理智、行为的目的。
在道德和生活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更自由地适应这个社会。总之,要从心理角度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目标,做到理解、情感、行为的结合。
1.《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堂点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堂点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3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