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发改委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节地中实施生态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家属采用合葬的方式提高单墓利用率,提倡不留骨灰的葬法,如将骨灰撒在海上等。什么样的葬式才算“合葬”?在现有墓葬的基础上进行合葬是否可行?生态节地葬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和政策引导?
探访“改建合葬肯定比买两个墓要便宜很多”上周六是清明期间扫墓的第一个高峰。上午10点,开往福田公墓的车辆已经沿着道路排了数百米。在南门入口处,一个“绿色生态节地葬”的宣传展板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在墓地设立的便民服务站旁边,工作人员不断向扫墓牺牲者发放免费的黄丝带、鲜花等纪念用品。
进入墓区,三三两两的人聚集在亲人的墓碑周围。前来祭拜父母的刘女士,小心翼翼地摆了五六种水果蛋糕,点上香烟,插在一个小香炉里,拿出一瓶白酒,放在香炉旁边。
“现在这里没有墓地可卖了。如果费用合理,我不用另找地方吗?”至于民政部鼓励的“合葬”,刘女士表示愿意考虑,但要看公墓收取的重建和管理费。定了定神,她说还是要看爱人的看法。“公公婆婆选的是塔位,方便祭奠,价格也不算太贵。我觉得挺好的。如果我爱人不想和我爸妈在一起,我们也找个塔。”
将现有夫妇的双点墓改建为可以容纳更多骨灰盒的合葬墓,福田公墓管理人员表示,不排除以后这样做,但要因地制宜。“怎么改,放几代?我们的墓地都是石头的,很多地下地基都是成排的。其他人的坟墓也参与了改变吗?推广的前提是改变家里老人的传统观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讨论。不是说一句话就要改革,就要统一。”
在山上建的金山墓园,墓越早开发,位置就越低,新墓一路挖。爬上通往山顶的台阶时,大多数人都上气不接下气。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里有一万多座坟墓,其中只有20座在出售,售价在12万到20万之间。“没有重建墓地的具体计划,但政府鼓励这样做。以后可以根据人民的需要来实施,肯定比买两座墓便宜多了。”
李丽的公公、婆婆和父亲都葬在昌平的一个墓地里,回忆起十几年前公公去世,丈夫花了2万元给两位老人买了一个占地一平米的坟墓。2014年父亲去世时,墓室面积不大,价格涨了七八倍。合葬是一个很划算的选择,但是具体操作可能要多考虑。“比如媳妇随公婆下葬,死后继续做婆家?如果再有人下葬,是不是要把以前的骨灰盒拿出来倒空,可能认不出老人了?”
“死后怎么葬不过是个形式”根据民政部的总体规划,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平均火葬率的基础上,节地生态葬比例将大幅提高。北京先定了目标。去年10月,民政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骨灰安葬的生态比例将达到年度火化量的50%,散落在大海中的骨灰数量将达到年度火化量的4%以上,散落在景观中的骨灰数量将达到年度火化量的2%以上。
上周六,北京市民政局进一步发布了《北京殡葬发展规划》,规定本市公墓内不新建传统墓碑,租赁合同到期的传统墓葬原则上不予续葬,未续葬的墓葬给予奖励。
在福田公墓,管理人员说没有传统墓地出售,但属于生态葬的花坛还是可以购买的。“这是一种不保留骨灰的埋葬方法。花费9800元,可以埋葬两个人的骨灰。”
根据指示,记者来到了花坛安葬区。宽敞的庭院安静祥和,左右对称地建有两个巨大的圆形花坛,每个花坛中间种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下面围着五颜六色的盆花。沿着花坛外一周,大小不超过半平米的牌面一个个排列紧密。逝者的骨灰从牌面对应的位置撒入花坛,回归自然。
60出头的张女士和家人前来扫墓。他们把老人纪念碑擦干净,把门口便民服务站收集的黄菊插在纪念碑后面的花里。张女士说,她十几年前买了这个花坛安葬,当时价格只有500元。“这里很好,花草。”她笑着说她会熬过去的。“她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父母就够了。死后怎么埋葬她只是一种形式,都是为了活着的人。到时候我连这里都不买,直接下海省事省心。”
相比之下,金山墓园的生态葬受条件和观念的限制,一直被忽视。撒灰区建在山坡的最高处,斜坡的两端有一个烟囱状的口,通过这个口倒灰。斜面前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骨灰埋好后,将死者的名字刻在碑上。安葬费4500元。然而,这座纪念碑已经建成78年了,但仍然光秃秃的,没有名字。工作人员推测,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的骨灰会一起掉落,这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正说地下水位较低的北京做纵深式墓穴改建难度更小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宽远指出,民政部《意见》中的“鼓励合葬”与传统的家族墓地和祖坟有着本质的区别。“家族墓葬呈平面布局,墓葬间隔排列,占地面积随着墓葬的增加而扩大。《意见》鼓励在同一地区安置更多的死者骨灰。比如夫妻俩的双墓,孩子的后代和父母祖先葬在一起,不扩大墓地面积。”
在乔宽远看来,“合葬”是一种节地的土葬方式,对于北京、上海等土地稀缺的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海为例,土地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死亡人数继续逐年上升,预计2050年比2020年翻一番。“这么多死人,如果骨灰需要重新安置,几乎不可能拿到地。”他认为,目前上海已经有上百万的“地下大军”,墓葬的使用寿命长达70年。80、90年代的许多古墓群,由于水泥剥落,黄石开裂,难以正常生存。只不过是可以思考一下古墓葬的改造和家族葬的模式,以此来发挥现有土地的作用,满足人们“陪祖”的传统愿望。
如果不扩大墓的面积,多储存骨灰,可能只会考虑对墓的深度大做文章。上海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早在2008年,上海就进行过类似的讨论。颛桥寝园、淀山湖归园有四分、六分、八分。从地面看,它是一个双孔,坟墓下面还有三层。此外,上海还将讨论未来如何对现有墓葬进行联合安葬。比如家人的骨灰可以葬在爷爷奶奶的坟墓里,比单独买一个坟墓便宜很多,成为缓解“死亡坟墓危机”的一种方式。
乔宽远认为,重建深墓没有技术难度。其实上海因为地下水位高,挖深一点容易取水。相对而言,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北京进行类似的改造难度较小。“土地是不变的,不能扩大。山再大能有几座山?北京的非资本核心功能都搬出去了,没理由浪费土地。中国人没有理由浪费土地。”
重视逝者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葬”乔宽源介绍,近年来,在国家的不断宣传和引导下,人们对生态节葬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上海和北京的墓葬都不到一平米,上海的节地葬式占了总数的28%,海葬占了2%。”
乔宽远认为,这部《意见》中提出的“鼓励合葬”,关键在于唤起人们的爱地观念,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日本的埋葬方式比我们简单,我们要做骨灰盒,他们直接扔进去。至于在墓中放置几个骨灰盒的多重切换问题,怎么能说是打扰了父母呢?”
除了墓葬的创新性提法外,乔宽源强调,《意见》中最重要的表述之一是“建设一批生活文化教育基地”在他看来,殡葬改革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骨灰的保存。“墓大一点,深一点,浅一点,还是要和父母分开的...讨论没完没了。”带领人们从单纯的争论“骨灰的保存方式”到思考“保存什么”,是殡葬文化的革命性变革。
“说白了就是骨灰是‘千人一面’,烧的温度一样,磷钙一样。”乔宽远坦言,一个更加豁达和理想的生态葬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后人对逝者生命文化的保存。他介绍说,上海福寿花园有个人纪念馆,收藏死者生前的东西,比如一盏灯、一面旗、一把椅子等等。不是通过墓碑的高度和大小来反映一个人的功德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各种物品来呈现和纪念死者的一生。“这个纪念馆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和文化教育基地。关注每个死者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才是真正的‘埋葬’。”
1.《骨灰存放 从“怎么保存骨灰”到“该保存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骨灰存放 从“怎么保存骨灰”到“该保存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3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