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0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坚守“麻风病村”60余年

  “中国网事”记者赵泳

  在距离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150公里的一个偏僻半岛上,有一座特殊的医院——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麻风村”。在这里,几代医护人员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长年守护着这些麻风病患者。不仅治疗病患,还照顾病人的生活,甚至给他们养老送终。医护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转眼间,时光飞逝67年。

  子承父业 奉献一生

  2015年,郭晨雁从大连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继续留在医生的岗位上工作。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他对这里有着深深的感情。从小随当医生的父亲来到住院部,郭晨雁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那时候病号多,活动没有空间。”在郭晨雁的记忆中,当时住院部内外一片荒凉,“那时候风沙特别大,也没有树。现在这些树都是后栽的。”

  由于麻风病人需要隔离,住院部在选址时特意选择了远离人群的王崴子村。这里就像一个孤岛,没有人家,没有商店,没有娱乐设施。由于条件艰苦,上世纪70年代末,住院部的医护人员流失严重。

  郭晨雁说,当他下乡回来时,住院部里条件好点的医护人员都走了。1979年,辽宁省卫生厅给住院部批了一些编制。就是那时,郭晨雁子承父业,成了住院部的一名医生。当年,像他这样的子承父业的年轻人,住院部里还有30多人。

  那时,省内一些市、县还有一些居家的麻风病患者。从1984年起,郭晨雁担负起了到省内走访麻风病患者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到省内各地不太方便。有时我早晨坐火车去了,结果患者没在家,就得在那儿等着。有时候晚上没有车了,就得找店住一宿。”郭晨雁说,“那时候车也慢。我曾经从丹东到桓仁,需要七八个小时才到。”

  从那时起,郭晨雁在住院部一干就是36年。1996年,由于工作表现优异,他获得了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马海德奖”,成为了住院部六位获奖者之一。

  由于麻风病患者都是长年的老病号,在年复一年的治疗中,郭晨雁同他们相处得如亲人一般。2015年,郭晨雁退居二线后回到位于大连市内的家,轻松下来之后他反而不适应了。

  “说心里话真不适应,在住院部觉得挺好,习惯了。”郭晨雁说。

  接过重担 继续奉献

  郭晨雁退居二线后,关颖从市内来到住院部担任了住院部主任的职务。第一次来到住院部,关颖的心就凉了。

  “刚来的时候,我觉着都要郁闷了,就是像得抑郁症那种感觉。”关颖说,“这地方人特别少,你也看不着人。我们回到城市看到那么多人和车,感觉都不敢过马路了。”

  住院部的医护人员每周一从市内来到住院部工作,周五再回到市内,一干就是5天。平时日子还好过,最难的时候就是节假日。

  “春节值班,我当时特别有感触,确实想家里那边的高楼大厦了。在这里时间长了,就觉得你与世隔绝了,感觉特别压抑。”关颖说。

  由于地处海边,住院部所在的王崴子村冬天特别冷,海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住院部有轮转医护人员8名,大部分是女同志。对于这些女医护人员来说,吹到脸上如刀割一样的海风让寒冷的冬季显得漫长。而到了夏季,这些女医生女护士又会遇到另一个大问题。“夏天的时候,又闷又热又潮。虫子遍地,都叫不上来名的虫子,特别恐怖。”关颖说。

  关颖的儿子今年上大学二年级,由于要值班,她已经两周没有回家了。今年暑假,关颖只见到儿子两面。

  “说真的,挺难的。有时开玩笑就说,在家里原先是一把手,现在在家里是三把手了,确实亏欠家庭太多。”关颖说,“我爱人每天下班回来以后,他得自己做饭,吃完饭以后就一个人在家,确实挺孤独的。”

  耐住寂寞 服务患者

  张琪医生是一名80后,天性爱美的她告诉记者,“化妆肯定是没有机会了,在住院部一切和美有关的事跟我们都没有太大的关系。首先是没有那么多观众去欣赏,另外就是工作不允许。”

  由于麻风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麻风病患者换药是一项艰苦又有风险的工作。夏季,医护人员穿着专门的隔离服为患者换药。一次换药下来,里层的隔离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张琪说,来之前听说住院部的条件艰苦,但连矿泉水都要从大连带过去,这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你没法穿裙子,天天需要穿白大衣,云病房时需要穿隔离服。在这里没有私人的时间,即使工作八小时之外也是随时待命的状态。”

  王文生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医院后主动要求到住院部锻炼。在住院部工作的一个半月里,王文生就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寂寞。

  “这一个半月有点寂寞,在这里没有什么娱乐,因为这边没有条件。”王文生说,“我把足球带来了,有空一个人踢两脚。”

  熬过了最初的寂寞,王文生渐渐喜欢上了这里的人们。现在他已经融入了住院部这个集体之中。

  “我们这边挺像一个大家庭,患者都是挺热心地对待我们,经常给我们带一点他们自己种的水果给我们吃。我在这边有时看看书,有时跟我们主任学习一下,不懂的就问。”王文生说。

  关爱患者 亲如一家

  相比其他医院,麻风病住院部的患者十分特殊。肖玉卓家住抚顺,从年轻患病开始,他就住进了住院部,并且一住就是40多年。但他告诉记者,他还不是住院时间最长的。

  柳奶奶去世前是住院部里年龄最大的患者。她27岁住院,29岁便瘫痪在床,这一瘫就是60年。手脚溃烂,眼睛和鼻子已经烂掉的她在外人眼里面目狰狞,是医护人员细心的治疗与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柳奶奶这位国内最重的麻风病患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柳奶奶逢人就说:“我都把自己当成鬼,只有医生护士把我当亲人。”2016年1月31日,柳奶奶安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医护人员给她料理后事,送她走完了最后一程。

  几代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生活上的照顾,让麻风病患者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家庭般的温暖。在恪尽职守、无私无悔奉献的同时,医护人员对家庭则是深深的愧疚。

  “我父亲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我却没时间照顾他。对孩子我也感到愧疚,周日晚上他都迟迟不肯睡觉,他跟我说,妈妈你明天又要走了。”住院部护士祝洁说。

  麻风病医院从1949年建立起,转眼已过了67年。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守护着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现在人们对麻风病知之甚少,更不知道还有一群默默守护麻风病患者的医护人员。

  “按要求,我要在这儿待三个月,但我准备再延长三个月。主任和护士长都上有老下有小,都不方便。我能多干点活就多干点。”王文生说。

  “从事这个职业肯定是要坚持的,一直做好,尽可能尽最大努力做好。家庭这块希望我儿子能够多支持我,我想让他多自立一些。希望父母能让我有时间去多尽孝心,给我多留一些时间。”祝洁说。

  “轮转结束后,如果工作需要我还会来。无论院里需要还是患者需要我,我都会再回来,没有问题。”关颖说。

  “不管工作轻重,总有价值。既然我干了这份工作,就一定干好。跟儿女说时我也自豪。如果需要,我还继续干。”郭晨雁说。

1.《你不杀伯仁 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坚守“麻风病村”60余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你不杀伯仁 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坚守“麻风病村”60余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