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第四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举行。今年的获奖者,是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
评审委员会主席丁肇中先生宣读颁奖词:他研发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开创性地利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的胎儿DNA筛查唐氏综合征等多种遗传疾病。作为无细胞DNA分子领域的领军人物,卢教授和他的团队还不断延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逐步将研发的技术应用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检测中,造福更多的患者。
而在采访中发现,这一至今被论文引用7400余次、造福千万孕妇胎儿的研究成果,与一碗烧五分钟的泡面息息相关。
“我是医生,也是科学家”
当被问及对青年科研人员有何建议时,卢煜明的回答挺特别,“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科学家,倾听了解病人的需求,从科学中努力寻找答案,是一直探索的动力。”在这样的动力下,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踏实的试验研究,为保障母婴健康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孕妇与胎儿有各自独立、绝不相融的血液系统,是医学界的共识。而对胎儿疾病的诊断,不得不完全依靠羊水穿刺等途径,具有一定的流产风险。
年轻的卢煜明在思考,有没有可能捕捉到胎儿释放到母体里的细胞,进而据此作出医学判断。在英国求学期间,他了解到当时的高新科技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其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一下子点燃了探索欲。
“胎儿掉到母体里的细胞才多少?简直大海捞针啊!”研究实践中常常收获旁人的不理解, 但他仍不愿放弃,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是在孕妇身上检测到Y染色体上的序列,那这些序列一定来自胎儿。
检测结果,正式了卢煜明的“奇想”。这个发现被刊登在1989年的《柳叶刀》上。从此,他正式开始了捕捉胎儿细胞的漫漫征途。
“癌症和胎儿,有类似之处”
很多人说过,科学研究时数十年的苦思和一瞬间的灵感。在卢煜明的研究生涯中,也曾发生。
正当他为母亲体内胎儿细胞走入瓶颈之际,看到《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两篇文章,内容是在癌症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到肿瘤的DNA。卢煜明脑袋里的灯泡“叮”一声响了。某种程度上说,肿瘤和胎儿,两者有类似之处——都要靠患者/母体提供营养,所以一定存在互相沟通的渠道……如果肿瘤都能向血浆中释放足够的DNA被检测到,为什么胎儿就不能?
“我意识到或许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血浆上去,”他说,如何将微量的胎儿DNA从母体血浆中提取出来,是他在对的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当时学校的食堂吃不惯,我常常会自己在宿舍烧泡面吃,”卢煜明话题一转,看似离题。
“烧泡面就那几步,放入面饼加水,我的习惯是烧五分钟开吃,”他说,有一天,看着面饼在沸水中翻滚时,他突然想到,如果突破常规,把孕妇的血浆拿去煮一煮,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说“突破常规”?要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90%是水,是运载血细胞和运输代谢废物的主要媒介。科学家研究血液的第一步,就是把血浆丢掉,专注血细胞,更别说加热处理。
而就是这个“突破常规”下的尝试,卢煜明发现,在母亲的血浆里面,胎儿DNA的浓度是10%,是血细胞里胎儿DNA浓度的是十万倍。此时,距他开始寻找胎儿DNA的发端,已经过了八年。八年试错,成就成功。
之后,基于这一研究的深度探索,不仅延伸到临床胎儿一般筛查,更在癌症早期检测中发挥作用。
“带他来看看我,也让我看看他”
细看卢煜明的名片,有各种“教授”、“所长”,印得最大的是“医生”。
不过,现在他的身份,不仅是一位医生、科学家,也是一位开有多家公司的老板。后者的业务内容,是将检测技术推广到更多应用领域。如今,他正在大湾区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据了解,“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与企业于2015年合作设立,用以表彰在生物医学、物理和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本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二次授予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评选结果已于今年9月公告,获奖者将获得证书与奖杯,以及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奖金,我还没想好怎么用,”卢教授说,不过,一定会用于支持科学上的进一步探索。
领奖致辞时他深深感谢的人中,也包括了许许多多信任他的孕妇和患者。“记得有一次,一位媒体朋友来采访我时,带着她的孩子一起,她告诉我,当时也是通过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确保了孩子的健康,所以想带他来看看我,也让我看看他,”卢煜明说,那一刻的感受,难以言喻,却很幸福。
1.《卢煜明 “复旦中植奖”得主卢煜明:5分钟方便面煮出造福妇婴的大发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卢煜明 “复旦中植奖”得主卢煜明:5分钟方便面煮出造福妇婴的大发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9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