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等武术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武侠梦。

事实上,“武术”最初还不叫“武术”,西周时期被称呼为拳勇、手搏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技击、角抵等称谓。差不多到了汉朝后,出现武艺一词,其后被广泛采用。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时期所编的《文选》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的武术在当时多指军事行动。而“武术”这一称谓广泛应用是在清末明初之时,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侵略,提倡练武以强身,在1926年被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确认为“武术”。

“武术”二字在《左传》中的说法为释“武”为“止戈”,意即为以武制武,“术”为“邑中之道也”即为技术、方法。由此可见武术体现的本质是攻防技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开始发展,武术也有了最原始的开端。

原始武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为了狩猎、为了部落,在这些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拳打、脚踢这些最初的徒手动作。而石器的出现,也就表明这些不再局限于身体部位,开始掌握兵器,成为身体的延伸。战争更是原始武术的催化剂,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有这样的描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赞颂蚩尤为角斗的英雄,神话传说中更称之为战神。

当然在这武术的萌芽时期,还跟原始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就有“武舞”和“狩猎舞”。“武舞”即古时人们对战争的赞美,在《淮南子·缪祢训》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败,终不降服;后禹率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表现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的气势,三苗受其威势害怕而臣服。“狩猎舞”即一种求神、娱乐神的活动,模仿狩猎野兽时的场景,以庆祝胜利,据说这也是古代象形拳的萌芽。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金属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武术的雏形开始向着文化形态发展。《史记·律书》云:“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表明其徒手搏击能力的强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学习射箭非常普遍,殷代官职中有多射之名,周代有射术与礼乐制度相结合的的“射礼”,《礼记·射义》云:“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家里生了男孩,要在门前挂上弓,并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各种兵器也相继孕育而出,在我看来,春秋战国主要还是一个剑术大发展的时代。不说古籍中记载的干将、莫邪、湛卢这些名剑,就以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经历了几千年依然锋利如斯。据载在越王勾践准备复仇伐吴时,范蠡为他推荐了一个剑术名家“越女”,越女在讲述剑术之道时说道:“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这也是最早提出了阴阳、内外、形神的剑术之道,可见当时的剑术理论也发展的相当成熟。

秦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开始民间禁武,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金人十二”。

汉武时因为一直与匈奴作战,重视武备,尚武之风雄劲。这一时期刀术因为更适合骑战,渐渐蓬勃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主要武器,《诸葛亮集》辑《诸葛亮别传》载:西曹掾蒲元“性急巧思”,“熔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

两晋南北朝不断的战争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又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上面我们说的“武术”一词也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南朝“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时期的兵制实行“世兵制”,即世代皆为军籍。很容易使武艺成为家传。而从这一时期开始僧道习武,对我国武术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影响。《高僧传》中:少年慧光出家前“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载:陶弘景祖父陶隆“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其父陶贞宝“亦娴骑射”。

隋唐五代十国民风开放,唐代的文化是我国封建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武舞、摔跤、重弓射等。而隋朝开始的武举制度更是中国武术史上的大事。更为后世王朝所沿用。个人认为诗仙李白留下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就是大唐尚武的证明。

五代十国的君主多好角抵者,《角力记》载:南唐王李昪、李璟、李煜“皆好此戏”。而民间此风亦是盛行。

到了两宋时期,因其商业经济的繁荣,兴起了很多以娱乐为目的的武艺社团,如“角抵社”、“相扑社”等。而宋代群众游艺场所“瓦舍”的出现,为大批职业习武卖艺的人提供了表演场地。商业化的习武、卖艺推动了武术表演技艺的发展。

元代的武术主要是射艺与摔跤,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马背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射兔”、“射柳”、“射草狗”等习俗。据传元代还出现过女子摔跤手,《马可·波罗游记》载:海都王女儿爱扎路是一位角力能手,她发下誓愿,欲寻一位既为贵族,又能在角力中胜过她的人作丈夫。

明代是我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通常说的十八般武艺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明代军队通过比赛来促进武艺发展,提出“即学艺、必试敌”的观念。武术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有了流派和门派之别。同时提出了内家与外家之分。如《江南经略》中写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

而清朝因民族矛盾难以调和,出现许多反清组织,如天地会、白莲社等,出现凡是入会,必学拳的情况。出现了许多拳种,如义和团的“义和拳”、还有洪门“洪拳”、“八卦拳”、“梅花拳”等等。清代武术中也开始出现“练气”的理论。如《六合拳谱》序言也提到:所谓六合,其中之一便是“气与力合”。这一时期已经要求内外兼修。

到了民国时期和现在,武术已经朝着竞技运动发展,逐步取消了门户之见,人们认为“欲振兴国术,非积极提倡比试不可”。在全国陆续推出比赛项目如:1924年举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评分的规则。1955年,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

进入现代以来,中华武术的不断的发展,已经冲出了国门,国际间武术交流乐意频繁,来中国学习武术的外国友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更喜欢称之为“中国功夫”。

1.《什么是促进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促进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5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