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族本来是猎头族,用于赶走妖怪。但是,自从欧洲人到达并慢慢殖民后,他们不再从事猎头活动,但其他民族习俗仍在继续,例如喜欢腌渍食品和卤菜,继续使用伊万语。(威廉莎士比亚)(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

伊班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砂拉越、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及文莱。他们居住在称为rumah panjang的长屋内。

伊班族(Iban)是婆罗洲上的原住民达雅族的一个分支,在英国殖民时期,伊班族人被称为海上的达雅族或海达雅族(Sea Dayaks)。在马来西亚,大多数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又有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也有少数迁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伊班人刚出生时,会成为族内众人关注的焦点并有众多仪式。伊班人家庭注重身份,因此每个小孩被命名时,名字都与祖父母有一定的关联,使每个人都与祖先有了联系。到5岁时,孩子们会被要求自己洗衣服,到了8岁时,女孩则会帮忙做家务伊班人有个传统,而青春期的女性则会勤奋地展示自己的成熟,透过编织礼仪用布,篮子和垫子证明自己。

家务劳动方面,男子负责较重的粗活,像是劈砍木材、钓鱼、打猎,而女子则主要负责烹饪和照料长屋伊班人亲属关系的建立是为了应对伊班人的流动。

在伊班人的文化中,和许多婆罗洲的民族一样,都有刺青的传统。而在伊班部落中,只有男性可以刺青。刺青的图案相当多样,有抽象、动物或是花朵等等。 刺青的方法是,交由部落的刺青师实行,刺青师会将水和碳混和后,制成黑色的染料,并沾上尖锐的骨头碎片作为的刺,利用棍子和刀作为辅助刺进皮肤中。

长屋是伊班族主要的居住型态,过去传统的长屋建筑主要是以树皮为墙壁,屋顶则是多以棕榈叶或是木瓦搭建而成,而现在长屋的修建多使用混凝土、砖或是水泥。同时,长屋内部也随着时代演进增添现代化的设备,例如:冰箱、电视、冷气等等,也同时配有电力和自然水等民生生活必需品,在传统和现代中保持适当平衡。

伊班人会将食品放进竹筒内煮熟后食用,这类的食物被称为Pansoh或是Lulun。制作方法是将竹节的一端断开,一端保留竹子内部原本就有的竹隔作为竹筒的底部,将食物放置进去后使用蒸的方式煮熟。 伊班人在挑选材料时往往会选择中年的竹子,原因是在这时期的竹子仍旧保有水分,若用其作为烹饪食物的容器,会让菜肴有一股特别的竹香,再加上过老且流失掉水分的竹子在烹饪时容易烧焦。

山田烧垦是砂拉越这个地区和自然共生共荣的一项耕作机制,其和土地达成良好的平衡,亦可以从山田烧垦中了解长屋的生活周期及作物的耕种时节。

数百年来,伊班人的祖先信仰泛灵论,在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爵士的到来之后,许多伊班人被欧洲传教士所影响而改信基督教。虽然多数的伊班人皆是基督教信仰者,但是大部分的人会同时遵守基督教与传统仪式两者,尤其表现在婚姻与节日。被基督教化后,许多伊班人将传统的名字改为以犹太为基础的基督教名。

伊班人女性的传统技艺之一就是编织,当地的织品相当大程度的融合了传统的艺术文化,有种利用染布和编织的技术所制做而成的布称作普哇库布,布上的图案具有相当明显的热带地区特色,该种布料也被广泛运用在当地的传统服饰上。

伊班音乐以打击乐为主,拥有各种类型的agung合奏──这样的音乐遗产由大型固定悬挂着的圆形锣作为发出嗡嗡声响的敲击乐而没有任何的伴奏乐器。正常的伊班合奏团包含一套engkerumungs(小的agung并排在一起像是木琴一样演奏)、tawak(所谓的bass)、bendai(像是锣),以及一组ketebung (单面鼓/打击乐器)。

如今,大多数的伊班长屋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道路也覆盖了沥青,还有电话线和互联网。年轻的伊班人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在节假日期间返回探访他们的家乡。伊班人今天正变得日益城市化,但同时仍保留大部分的传统遗产和文化。

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文化和传统在现在的社会中逐渐不被重视,许多手工技艺也渐渐式微,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工作成为白领阶级或从事劳动力等工作已成为伊班族人传承技术的隐忧,原本先人所流传的信仰和价值也因此受到动摇,并让想法产生转变。(资料来源网络)

1.《伊跑族是什么东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伊跑族是什么东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8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