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排球是三大球之一,在国内的普及度比其他两个球足球和篮球少得多。
相比较其他小球,排球依然保留了三大球的团队特点。而在三大球之中,由于排球的身体对抗性相对其它两大球要更低,更难以起肢体冲突,因而对团队的协作能力要求更高。正因如此,排球精神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不久前的中国女排进北大活动中,曾重提“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口号不能白喊,精神并非空谈。而精神落到实处,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就是北京大学女排队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大女排教练黄建滨曾笑称北大女排具有“乡村版的中国女排精神”。从初生牛犊到后来居上,从无人问津到济济一堂。这样一批运动员,在这样一个校园中,从事着这样的运动,她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而在故事背后,又是怎样咬牙挺住的精神与斗志?
北大官微记者专访了黄建滨教授,向他了解了北大女排一路风雨走来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1训练:苦中作乐,风雨无阻
黄建滨从大学本科时起就在北大化学系男排打球,而开始与北大女排接触已经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了。北大女排起步晚,最开始不过是由一群爱好排球的姑娘自发组织起来的。而黄建滨在2009年应其中一个队员邀请为她们的比赛指点迷津之后,就此结下了与北大女排的缘分,再也没有解开过。
“在当时,北大流行的风气是叫‘快乐排球’,而我不大一样,我的训练是比较苦的。然后当时就有一些人比较反感,慢慢地就不来训练了。”回想起建队之初,黄教授感慨万千。“后来就只剩三个人来训练。因为当时是大热天,为了避开酷暑我们就只好傍晚五六点钟在操场上练。那时候正是遛弯的时间,于是好多人都看着我们做准备运动,像看动物一样。”
在当时,女排队面临的不仅仅是队员缺失的问题。没有经费支持、场地的不足,装备的简陋,使得很多时候北大女排出去打比赛会受到非议和嘲讽。
“有的队伍就会说,北大的还会打球?”由于北大女排建队较晚,加上一些队伍固有的偏见,在一些赛事中因为场地和规则吃了不少闷亏。
然而这些都不是关键。最令黄建滨担心的,是当时队员的身体状况问题。在2009年黄建滨第一次出任北大女排主教练的决赛中,七个队员有五个刚好在生理期,还有一个队员出现了疫苗排异反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队员们还要长途跋涉去传媒的比赛场地的辛苦中,女排依旧咬牙扛出了一场胜利,并且胜利越来越多,直到取得至今为止九次北京市高校比赛的冠军,现在很多队伍都认为,“能和北京大学打”意味着自己具有很强的实力。
“在当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姑娘们心里也有委屈。但我没有让她们就随意地把委屈发泄出来,而是告诉他们要把这些化为力量,用胜利来为自己争气。”
“在我看来就是,咱们女排姑娘们受到过很多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我们更希望通过公正的比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我的目标很简单,让这些孩子得到他们应该有的尊重。”
忍,但绝不忍受。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姑娘们,最终用她们的实力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2团队:制胜法宝 唯在精神
“我们不能说是北大最好的队伍,但一定是最有凝聚力、最喜欢北大、最喜欢排球队的队伍。”黄教授说。
从最开始简陋的环境和严苛的训练下筛选出的一批人,到现在固定在二十几个人左右的队伍,每一个人都是黄教授费尽心思培养磨练的,每个人的心思和成长,都被黄教授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最好的队伍不一定是具有最佳能力的个人的简单组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比赛就成了刮刮乐了,简单的比大小定输赢就好。”
“实际上一支队伍的组成,需要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咱们女排队伍里有人昵称叫‘妈’——队妈,还有倩妈妈,就是我们队里一攻一守两个关键。
还有‘夯哥’。从昵称你可以看出来运动员的性格。“两妈一哥”和队长杨頔是我们队的主力框架。其实队员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她们会渐渐学会在团队中成长。团队的胜利才是真正长久的。”
而在调教、培养这些小将的时候,黄教授提到他的原则是“尽量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场。”北大女排有一个很大的主力轮换阵容,排球比赛一般是6+1个主力,但是黄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甚至事先通过各种替换运算的准备,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女排姑娘都有机会上场。
“只要在我这儿坚持下来的队员都拿过北京市的冠军。”提起这点,黄教授脸上微微地笼上了自豪的光彩。“我们能走到今天,看起来是由于刻苦的训练,相对好的群众基础,相对好的凝聚力。但实际来讲我觉得精神层面还是最关键的。包括很多队员现在已经毕业了,还经常回来,还会帮我带下一拨的人。
“我觉得我们确实有精神。打不烂拖不垮,我称之为乡村版女排精神。在某种层面上,我确实认为这是基层版的女排精神。”
精神不死。唯有精神不死,一个团队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3领队:君既爱之需纵情
在九月五号发出了中国女排与黄教授交流场景的北京大学官方微博下面,有好多人留言说“黄老板威武!”“围观wenhou”等等。
“wenhou”是黄教授在未名bbs的ID。作为“volleyball”版最早活跃的ID之一,他在版上发了不少北大女排训练的日常,也有对排球的战术分析和心得体会。正如“wenhou”这个ID已成为很多volleyball版网友内心的镇版之宝,黄教授在女排队员们中间也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最初女排队伍创建的时候,大部分主力队员都来自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而这两个正是黄教授担任过排球领队的院系。由于这两个院系都在黄教授接手之后完成了从低谷到一跃而起的变化,很多老队员们相信,黄教授有着这种把一支队伍带好的能力。
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看错人。2009年以后,北大女排拿了十二次比赛中的九次北京市高校冠军。“不以输赢定精神,但赢了的背后一定有精神。”一只团队的精神建设背后,是领队殚精竭虑的考量与付出。
“队伍就像自己的孩子。”这是黄教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对自己的孩子你会去计较什么吗?你只会希望她能变得更好,只想怎么去好好教育她培养她,让她获得尊严和成就。”
所以每次女排打完比赛后,无论输赢黄教授都会请她们吃饭,明明自掏腰包,却又让她们每人掏个十块钱,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不是被请的,获得平等。
所以会有黄教授的感叹:“我儿子也在北大,而我见队员们的时间比见我儿子时间都长。”甚至他的太太还会开玩笑说他“天天给小女孩打电话”。
所以连黄教授的太太都和队员们打成一片,队员们会跑去找她们的师母玩,有了什么委屈难过也会悄悄和师母说。
所以明明是体育教练,黄教授却会跟她们谈人生谈理想。黄教授说,理想永不过时。正如他曾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说的,只要理想不灭,青春不死。
这么多年来,风风雨雨,来来往往。一拨又一拨的女排队员在黄教授的手下来了又走,却从来未曾远离过。
“我要先培养他们成人,然后才是运动员。”
“我觉得,我也是在培养北大人。”
七年间,从草莽军队成长为常胜将军。这在我们看来是传奇,而在身处其间的北大女排姑娘和教练看来,不过是淡如水墨的几缕红尘往事。
而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未曾重视的北大精神: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
理想不灭,青春不死。激情犹在,正义永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郑思琳
排版:须臾
1.《一支排球队由哪些人组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支排球队由哪些人组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8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