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上海的体育发展

《新民周刊》最近写了一系列的章节

小小的身体这个为你分享美好的东西。

在下一个期间,

小体还将继续分享《上海体育70年》系列文章

今天,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各种力量不断涌入的同时,今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将更加精细化,探索新的全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青训模式和方向。

青少年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居于战略性、基础性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强调“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而推进“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青少年体育。

上海一贯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能够不断创新思路,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和基础。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有3万余人,开展业余训练项目超过40个,基本覆盖夏季奥运会项目,新增冬季奥运会项目(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上海青训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敢为人先

上海体育做好青训排头兵

竞技体育的发展,关键在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青少年训练的专门体系与机构。1955年原国家体委按照苏联的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试办青少年业余体校。可以说,上海正是在国家的要求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业余训练工作。

1955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少年业余体校,开设了体操、田径两个班。次年的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上,体操班就获得了男、女团体亚军。

在上海,三级训练网的概念,是以“科学选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为指导方针,建立并推行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相衔接的训练体系。

随着国家《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和《少年业余体校章程(草案)》的颁布,1957年,上海徐汇区业余体校成立;1959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成立,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省市一级的体校。

这个时期的上海青训工作,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数据显示,1960~1965年,上海各级业余体校共培养运动健将70名、一级运动员688名、二级运动员3042名、三级运动员12496名。其中,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建校6年内向一线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49名,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6名,成为上海市运动竞技人才的主要后备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业余训练突出奥运战略,调整了项目布局,突出田径、游泳等大项,在经费、编制及政策上给予了优先保证,三破世界纪录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获得者庄泳、打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50米自由泳纪录并赢得金牌的运动员杨文意等等,都是这个阶段上海培养的优秀运动员。

体教结合

从“小体育”到“大体育”

1998年后,上海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从单一的体育系统培养,逐渐过渡到体育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后备人才。

事实上,早在1986年,上海市教育局、市体委就曾联手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健全学校体育机构,保证体育经费,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和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等工作的具体要求。

在“大体育”的理念下,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结合指导思想,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的发展框架,最终形成了体教结合、课余走训、节假日集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当时上海提出“要把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里去”,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省去了上下学路上的时间,学校里的排球场、游泳池等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1997年,中国女排“后五连冠时代”的核心队员李国君走进上海市进才中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排球俱乐部,而在进才中学,排球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并未单独设班。

“其实,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有文化有知识,运动员到了一定高度后才能更加理解面对瞬息万变的运动场,他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赢。”市体育局原巡视员郭蓓告诉记者。

对于本科阶段的运动员,体校则与上海各大高校合作,为运动员“送教上门”。

在2000年底,上海为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体教结合的管理,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任务的单位——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实现了上海对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管办分离”工作,即体育局负责规划、政策、宏观管理,青训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及业务管理,职责明确后,上海的青训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2009年成立青少处,跟当时国家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北京奥运会后,国务院牵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在稳步上升,唯有青少年体质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动得少了。因此,青少处的成立相当于是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体育普及工作联合了起来。”郭蓓向记者解释。

2016年,市体育局与市教委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和修订,发布了《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简称“体教结合双十条”,在进一步巩固“体教结合双八条”工作成果上,明确了体育与教育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各自要完成的10项主要任务。

体教结合实施以来,成果显著。学校体育随着体育课“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要求不断深入,学生在体育课中也将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在促进学生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同时也为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打下基础。据介绍,现在上海市学校(试)办二线队的数量,已经初具规模,涉及击剑、篮球、垒球、排球、乒乓球、曲棍球等共19个项目、58支运动队。

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单项运动学校逐步兴起。

多元发展

百花齐放才是春

根据2016年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大有可为,在6-17岁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花钱参加体育培训的比例达40.9%,高于受调查总体人群的26.8%,涉及游泳、篮球、羽毛球、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

而上海市近些年来社会办训力量的兴起,也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体校改革后,新兴的体育项目不再由体校进行培养,比如高尔夫、攀岩等项目,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培养后备人才。对于这些社会力量办训的单位,上海市体育局通过运动员注册、输送奖励、纳入竞赛体系、青少年俱乐部管理、二线运动队认定等等,使他们参与到以体育局为主导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4月的一个周六,记者来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时,恰逢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乒乓球比赛的第一、二站,位于三楼的乒乓球场地人头攒动,小运动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参加比赛,好不热闹。

1999年,世界冠军曹燕华旅居海外10年之后,回到上海,创办了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2001年,曹乒和上海市体校合作成立“上海市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同时,曹乒和宝山教育局、体育局及相关各级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条龙文化学习培养输送体系和一、二、三线优秀运动员训练输送体系。

如今的曹乒,从一开始只有一个教练员,到如今已经有了近30人教练团队,学校还通过和宝山区第二少体校联合办训,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全国及上海市重大比赛甚至国际重大比赛中,曹乒都有斩获。办学以来,曹乒为一线运动队输送22人,二线运动队输送100多人,升入交大、华师大等高校50余人,培养输送了奥运冠军许昕、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冠军尚坤、赵子豪等知名运动员。

虽然在办学之初尝遍了酸甜苦辣,陈宝熙说现在也有烦恼,不过是“甜蜜的烦恼”:“现在慕名而来的学生太多了,我们也只能好中择优,争取再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事实上,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只是社会办训力量培养青少年竞技人才的一个缩影。正如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指出,以前是以体育系统办训为主,为了解决青少年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业余训练中来,体教结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等模式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规模会越来越大。

目前,上海有国家和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91所(国家级218所、市级73所),77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评为“星级俱乐部”。除了曹乒之外,崇明徐根宝足球基地、奉贤超越网球俱乐部等,都为竞技体育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如今的上海,正在不断引入各方力量,拓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做大做强青少年体育事业。

撰文:周洁

来源:新民周刊

1.《上海宝山有哪些排球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宝山有哪些排球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9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