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门:
子午门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由四面八方聚义梁山,他们常到六功山建福寺,与寺内方丈圆通长老共同习练,互相切磋,逐步演练形成此功法。所谓子午门,一是梁山好汉们在每天的子、午两个时辰练功,二是此功法练先天之身躯,补后天之精华,练后天之精华,补先天之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先天为阴、后天为阳,阴为子、阳为午,功法练到一定程度在习练时身上就会出现一股热流和一股冷流,热流称为“火候”,冷流称为‘精华之泉’。冷为阴、阴为子,火属阳、阳为午,功法练到此种程度,也就达到了武家所说的出神入化、炉火纯清的境界。武术界形容此功法厉害,也把子说成生,午说成死,寓意出拳击腿即可决定对方生死,故名子午门。
子午门的功法特点是:大开大合,顺肩、拧腰、合胯,蹦跳、捶打、钩挂、点圈,身法互长互短,气势凶猛,摔拿擒跌,快准狠稳,与内功相合,动静相宜,练气生力,练力生神,气贯全身,变化多端,真可谓高深莫测,武林独树一枝。
掌洪拳:
掌洪拳包括大洪拳、中洪拳、小洪拳、太祖长拳、太祖拳、洪拳、阴阳掌、曦阳掌、夕阳掌、西凉掌、掌拳、掌洪炮、红拳等,据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梁山地区尊奉“神拳”于纯为师祖。该拳术讲究刚、紧、隐、猛、小五字,有盘、法、势、理四方面。动作机警、巧变,身法有扁身、雀身之变化,即侧身换膀、拧腰护腕,技法上要求有膀不见膀、无膀却有膀、手去复奈膀。可放长击远、俯身低势以并柔,有直闯迎进、攻打中路、打里手争中门、两厢闪打、刁打倒取之法。掌洪拳有《掌洪拳打手歌五篇》《打手要言》《拳谱》等拳论资料。
掌洪拳现在主要流传于馆里乡镇、杨营乡镇、马营乡镇、后孙庄乡镇、前集乡镇、开河乡镇、梁山镇、王府集、李端屯、徐集等乡镇及梁山县。
燕青拳:
燕青拳又称迷踪拳。据说是此拳起源于唐末,传到宋代时由梁山好汉卢俊义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卢隐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功,故名燕青拳。另说是,燕青的门徒虽然敬佩老师的武艺,但因其投奔梁山,故隐去燕青之名,称为迷踪拳。再说是,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末留下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迷踪艺。清代的孙通,在兖州跟张某学拳,后江湖行走。晚年隐居河北沧州教拳。在沧州以陈善为首的一派称其为秘宗拳,由沧州流传到静海县霍家的称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来出了个霍元甲,迷踪艺声名大震。
燕青拳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稳固,功架端正发力劲足。眼神集中一处、兼顾八方,身法强劲展气力,腿法劲大力足干净利索。燕青拳的技法,有甩、劈、斩、滚、截、缠跳等,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加上插裆套步、闪战腾挪、窜蹦跳跃,组成了攻防性强的技击术。燕青拳套路有迷踪拳、三步架等,器械有五虎断门枪、青龙剑、明堂刀、春秋大刀等,还有器械对练、拳术对练、硬功、气功,保健功法等。
二郎拳:
此拳相传是梁山好汉武松所创,分三节、六段、一百零八式,其风格独特、动静结合、手脚齐用、刚劲有力、实战性强。此拳着重讲究接、近、缠、拦、拿、切,特适被围之中,大则打开四面八方,小则拳打卧牛之地。习练起来,手如流星、眼如电光、腰如银蛇、腿如风转,外猛内静,机动灵活。
此拳术流行于郓城、梁山镇、李官楼、梁山县周边乡镇。
佛汉拳:
此拳是两人对练为主的功法套路。有七十二路杀武对、二十四路对打锤,分上、中、下三盘,习练起来不丢不顶,随时而化,遇即而进,攻防严密,刚柔相济,美观大方。
此拳术流行于杨营、黑虎庙、赵自爱、梁山镇及梁山县城及周边。
梅花拳:
梅花拳又叫梅拳、花拳,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其拳术套路、器械现在多在地面上练习,注重实战技击,以胆、力、技的训练,增强搏击的实用性。
此拳流行于后孙庄乡镇、小安山乡镇、馆里乡镇、岱庙乡镇、前集乡镇、梁山镇、梁山县城及周边村子。
少林拳:
主要在大寨乡镇、开河乡镇、木里乡镇、代庙乡镇以及梁山县城周边地区村落流传。
扫码关注
1.《佛汉拳身法怎么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佛汉拳身法怎么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09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