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沟是温县赵保镇的行政村,位于河南省温县以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南水北调中线经过,是河南省着力打造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的重要节点,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2014年12月荣获中国第三批传统保护村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海里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洒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因为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帏上写着“古常阳”的字号。明末清初,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易经》太极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道家导引吐纳等,创编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陈式太极拳。经300余年传承,形成了陈、杨、武、吴、孙、和等太极拳流派。
陈家沟景区因太极拳而驰名。
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300余年来,经过陈氏族人和太极拳爱好者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衍化成陈、杨、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广泛传播,习练者达3亿之多。
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两千多名太极拳选手行云流水的表演震撼了世界,太极拳已成为世界性语言,是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太极拳属于国家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2007年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一步入陈家沟,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圣地。
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祖祠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太极拳祖祠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院中央塑建有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铜像,两厢碑廊为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为纪念太极宗师们所镌立的。
祖祠占地近2000 平方米,由山门、碑廊、拳谱堂、祖师堂、扬武殿、耀德殿等组成。
1、太极拳祖祠
自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以来,历经三百余年,名手辈出。为弘扬太极文化,彰显太极名师,在陈氏后人修建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的基础上修建了太极拳祠,用于太极拳爱好者纪念、瞻仰历代大师。
2、东大沟
陈家沟坐落在黄沁河冲击平原,黄沁沁河历史上的多次改道使整个平原形成了南滩北洼中间岗的地貌。因河水冲刷,村内曾有大小沟壑13条,经多年变迁多数沟壑被填,只剩下东西两沟。你们看,东沟保存着原始的自然风貌,沟内云气缭绕,树木崇崇,气候冬暖夏凉,环境宜人;沟上悬崖峭壁,民房鳞次栉比,鸡犬相闻。沟内按太极八卦之理修建了两座练拳台。每到夜晚,月光下沟内拳姿翩翩,器械声叮当作响,真可谓"悠悠陈家沟,蔚蔚太极风"。
3、陈照丕陵园
陈照丕陵园松柏葱葱,碑碣林立,碑额为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所题。碑后是当代太极宗师陈照丕长眠的地方。
陈氏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
到北京(时为北平)后,有同乡李敬庄(庆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登载宣传,"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卫御敌,收复失地。"
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4、杨露禅学拳处
杨露禅学拳处位于陈家沟村太极路中段。该处原为清朝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故居,为两进四合院,面积2.94亩。前院大殿内有陈长兴半身塑像,陈长兴授拳杨露禅塑像,杨露禅与师兄陈耕耘对练塑像。
后院有西厢房三间和杨露禅住的小屋以及供游人观拳、休息的凉亭。院内花卉芬芳,环境幽雅,是习拳练武的好所在。
改造后呈现出的古村落街景
石板街
皂角树
村内桃花园
晨练
耄耋老人在授拳
村内太极拳比赛
明清古民居
太极拳文化传承
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
村内家庭武馆
1.《北京陈家沟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陈家沟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2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