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慧跑,助您轻如羽、跑无伤 (9500.163.com) 以佳明为代表的现代运动手表提供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配速、心率、步频、恢复时间,配合内置运动传感器的佳明心率带或者绿豆芽,更可获得垂直振幅、触地平衡等跑姿参数。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

运动学和生理学参数集合在一起,让跑步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完全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会看这些参数,你的手表将成为你的“智能教练”,从而为你科学评估每次跑步,帮助你实现科学训练提供强大动力。

这其中有一个反映训练负荷的参数,一直不被跑者所了解,这个参数就是“训练效果”。

早期手表的“训练效果”只是一个参数,近两年的佳明手表则提供有氧训练效果和无氧训练效果两个参数。

这个参数就是什么含义?

本文为你做一详细解释。

不仅仅是佳明厉害
而是心率算法厉害

首先,跑者需要了解,佳明(Garmin)、松拓(Suunto)、华为(Huawei)、博能(Polar)这些知名可穿戴设备厂家本质都是硬件提供商,他们的心率算法其实都不是自己研发的,而是来自于芬兰著名的运动负荷分析厂家Firstbeat。

Firstbeat虽然也生产硬件,但相比其硬件,它以心率算法精确、丰富、专业性强而闻名于世。

Firstbeat的硬件主要以团队心率监控为主,在世界顶级专业运动队,也包括很多中超球队应用广泛,Firstbeat几乎不生产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其服务个人都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可穿戴设备厂家实现的。

Firstbeat作为全球知名的运动心率算法研发厂家为很多知名运动手表提供了心率算法。

换句话说,只要你的可穿戴手表(手环)本身测量心率是准确的,那么理论上说,所有手表得到的训练效果、能耗等参数都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心率算法都是来自同一个供应商。

训练效果与训练负荷高度相关

越累相对训练效果越好

训练效果(TrainingEffect)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训练所取得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训练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呢?

跑者很容易想到,比较累的训练通常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

长距离拉练、间歇跑,长距离训练量大,而间歇跑强度高,也就是说量大或者强度大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一般而言,你不可能同时做到量大、强度也大。

这也就是所谓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No Pain No Gain),没有疲劳就没有提高,如果训练不能让你达到疲劳的程度,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比如☟

2-3公里健身性质的慢跑,那么这样的训练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毕竟还是有促进健康的效果,但想要获得心肺功能的提升,这样几公里的慢跑可以说是基本无效的。

因此,训练效果本质是根据训练负荷计算得到的,训练负荷相对越大,训练效果越好,负荷较轻,则训练效果一般。

但如果训练负荷过量,也有可能导致过度疲劳。

问题是训练负荷是如何得到的呢?

一些资深跑者可能认为训练负荷=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这个公式看起来简单实用,但实际上这样直接乘积的方式却并不是计算训练负荷的最佳公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公式对于持续运动,是容易计算的,但如果是间歇跑,这个公式的应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比如☟

在800米×8组的间歇跑中,如果采用这个公式,训练时间的计算是否包括间歇时间呢?

如果不包括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度事实上也会对训练密度产生很大影响,而训练密度又会对最终训练负荷产生很大影响。

再比如说☟

如果按照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强度增加0.5倍,训练负荷也只增加强度乘以时间的0.5倍。

但事实上,强度一旦上升,训练负荷就会成倍上升,以85%最大心率运动和以100%最大心率运动,看起来心率只是上升了15%,但其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量的增加显然不是只增加了15%,而是呈现指数型增加。

以85%最大心率跑步,许多跑者能跑上1个小时不在话下,而要你以100%最大心率奔跑,你可能只能撑一两分钟,也就是说强度会对训练负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在Firstbeat心率算法在计算训练负荷时采用了一个名为训练冲量(TRIMP)的名词,所使用的公式也非常复杂,是一个指数公式,该公式除了考虑训练时间,还考虑了训练时的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等等,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精准的训练负荷的评估。

采用该方式计算训练负荷,强度所占权重较大,强度增加,训练负荷显著增加,而量增加比如只是训练时间延长,那么训练负荷增加就不太明显。

Firstbeat训练负荷(专业术语称为训练冲量)计算公式极为复杂

其实在佳明手表中训练负荷是可以看到的,只不过不是在APP中呈现的,而是在佳明手表中可以看到。

而在丹尼尔斯训练法中,同样给予不同强度训练相应的点数,这个点数也可以近似代表训练效果。

● 轻松跑记0.2/分钟

● 马拉松配速跑记0.4/分钟

● 乳酸阈跑记0.6/分钟

● 间歇跑记1.0/分钟

● 冲刺跑记1.6/分钟

可见从轻松跑到间歇跑,知名跑步专家丹尼尔斯认为训练效果是等比例增加,而冲刺跑则可以通过较短时间训练实现较大训练效果。

当然上述点数只是平均值,在丹尼尔斯经典跑步法那本书中,有详细多少最大心率百分比对应多少训练点数的表格(书中86页)。

你可以这样理解:5分钟轻松跑效果与1分钟间歇跑近似,60分钟轻松跑与12分钟间歇跑类似。

训练强度高比训练时间长

更容易取得训练效果

为了让大家理解训练效果、训练负荷、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南京某42岁中等水平男性跑者(全马PB400左右,月跑量250公里,为保护隐私隐去该跑者跑步地理信息)。

该跑者近期进行了两次跑步,所使用的心率表是佳明945;

● 一次是进行了12公里LSD,平均配速5:54(据了解含多次等待红灯,实际配速约为5:40左右),平均心率141;

● 一次在田径场进行了7组400米间歇跑,每组用时1分20秒,间歇时没有完全停下来,而是采用慢跑一圈,大约2分20秒一圈,最大心率达到182,超过本人最大心率;

12公里LSD有氧训练效果为3.1,无氧训练效果为零,有氧训练效果显示为有所提高,其训练负荷达到92(仔细看手表显示)。

而其6公里间歇跑,有氧训练效果为3.2,而无氧训练效果达到2.4,有氧训练效果显示有所提升,而无氧训练效果显示为维持效果,但其训练负荷达到146,也就是说6公里间歇训练训练的训练负荷比12公里LSD训练负荷高出了许多。

根据Firstbeat算法:训练负荷小于70为负荷轻松,训练负荷介于70-140为负荷中等,大于140为负荷很大。

说明一次12公里的轻松跑负荷较中等,是这名跑者习惯的训练量,这个训练可以稍微可以带来一些有氧训练效果,而一次6公里的间歇跑,训练负荷对这名跑者而言训练负荷很大。

可以获得一些无氧训练效果,同时有氧训练效果也不错,这也就意味着一次距离不长的间歇跑,获得了比12公里间歇跑还要好的训练效果。

正如前文所说,强度的增加会明显提升训练负荷,一次高强度的无氧间歇训练比一次长距离LSD所获得训练效果提升要大,而要通过纯粹有氧运动提升训练负荷就比较难,你需要将距离拉到足够长,同时还要适当提高强度,进行所谓强度较高。

时间较长的训练,专业队教练称之为“大有氧训练”,这种“大有氧训练”比通常我们所说的LSD长距离轻松跑强度要大,“大有氧训练”近似可以理解为马拉松配速跑或者节奏跑。

该跑者平均5:54配速跑12公里的训练效果

该跑者1:20/400米×7组间歇跑6公里(间歇时慢跑400米)的训练效果

训练效果评分并非次次追求越高越好

训练需要的是高低错落

佳明手表对于训练效果的评价大家可以点击APP中训练效果图示右上角“帮助”查看:

● 0-0.9 代表无作用

成熟跑者即使进行轻松跑几公里,一般也评分也不会位于这个区间

● 1.0-1.9 代表微小作用

表示训练效果较低,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导致耐力退步;

● 2.0-2.9 代表维持作用

表示该训练虽然不能提高心肺功能,但可以保持心肺功能;

● 3.0-3.9 代表有所提升

表明训练效果良好,能带来心肺耐力的有效提升;

● 4.0-4.9 代表提升很大

表明今天训练量或者强度相当大,能带来显著的训练效果;

● 大于5.0 代表过度负荷

这个负荷有可能会对于身体是有害的;

跑者看过这个一定为认为如果训练效果评分位于3.0-4.9之间是很理想的,那么是不是每次训练都要达到这个区间才代表训练效果好呢?其余都是垃圾跑量呢?

当然不是这样,如果你每次训练都位于3.0-4.9之间,那么你距离过度训练也就不远了,训练应当高低错落,有高强度的间歇跑,就得有中低强度的轻松跑,连续评分较高,其实代表训练缺乏节奏,一味地堆训练负荷,这样很容易导致过度训练。

也就是说并非达到5.0以上才代表过度训练,连续得分过高照样会引发过度训练。

其实,想得到训练效果达到3.0-4.9,最直接的方法是上强度,这里所说的上强度不仅仅是说在LSD训练中提升配速,而且要多进行间歇跑训练。

小编发现,一些跑者即使经过了一场全马,训练效果评分也仅仅介于3.5-3.9,说明想要训练效果得高分,就得多进行间歇跑,想要通过堆跑量得到高分比较难。

而间歇跑是不可以进行连续运用的,间歇跑虽然众所周知被视为有效提升耐力的训练方法,但如果强度把控不好,也非常容易伤害身体。

而连续几天进行间歇跑训练更是不可取,那样非常容易导致过度训练,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跑者连续几天反复进行间歇跑训练。

现代跑步手表已经可以
推测你进行的是何种训练?

在Firstbeat之前心率算法中,训练效果只是一个指标,而Firstbeat就在这一两年更新了算法,将训练效果分为有氧训练效果和无氧训练效果。

顾名思义,有氧训练效果主要是指心率位于有氧心率区间的训练效果,而无氧训练效果则是心率位于高心率,也即无氧心率区间的训练效果。

由于将训练效果进一步细化, 并且跑步又是典型的横跨有氧运动至无氧运动的运动方式,所以佳明手表依据Firstbeat心率算法可以大体估算出你在进行何种训练。

● 如果有氧训练效果介于1.0-2.9之间,多数情况下,你可能进行的是恢复跑。

跑者常常理解的排酸跑本质就是恢复跑,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排酸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排酸跑的本质就是比轻松跑强度更低的一种以促进疲劳消除为目的的跑步,此外如果你进行的LSD跑,效果评分多数也会介于1.0-2.9;

● 如果有氧训练效果介于3.0-3.9,多数情况下,你可能进行的是长距离拉练,乳酸阈跑、马拉松配速跑、节奏跑或者间歇跑。

所谓节奏跑基本可以理解为比马拉松配速跑快,但比间歇跑慢的速度,也可以将节奏跑视作乳酸阈跑;

● 如果有氧训练效果介于4.0-4.9,十有八九你进行的是多组极高强度的间歇跑训练;

而无氧训练效果不同于有氧训练效果,由于无氧运动本身就属于高强度运动,心率区间不如有氧运动心率区间宽,无氧训练心率区间较窄,所以可以近似理解无氧训练想要得到高分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情况下,跑者在无氧训练效果上得分都很低,因为马拉松运动毕竟是有氧运动为主,虽然间歇跑等高强度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耐力,但间歇跑毕竟在马拉松训练中所占比例不是太高。

如果太高,那么就不是在进行马拉松训练,而变成进行从事800-1500米专项的运动员的训练了。

但根据小编的经验,如果你进行的是间歇跑训练,那么往往你的有氧和无氧训练效果得分都会较高。

总结

以佳明为代表的现代手表已经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功能,既包括跑姿参数这样的运动学指标,也包括心率、训练效果这样的生理学指标。

而训练负荷是跑者训练的核心要素,但这个指标绝大部分跑者不太理解含义,总结全文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 佳明手表中可以显示训练负荷,训练负荷小于70为负荷轻松,训练负荷介于70-140为负荷中等,大于140为负荷很大;

● 训练效果如果位于2.0-4.9之间,训练效果较好,但跑者不必追求每次训练训练效果得分都很高,这样不现实也非常容易受伤。

想要得分高,多进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容易实现,而拉长距离并不容易实现高分;

● 应当准确设置个人最大心率,因为最大心率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的计算,换句话说,手表默认根据你的年龄计算最大心率。

但如果你的最大心率达不到220减去年龄,或者超过这个推测值,你就要实际手动输入,否则训练效果会有偏差,当然当你的心率超过本人最大心率时,心率手表也会自动修正;

● 建议跑者用excel长期记录自己的训练量,并且作图,这样可以长期观察训练效果与训练负荷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很专业,就看你对于训练投入多大热情,Firstbeat 面对专业用户的软件就能提供长期分析,这样的分析对于科学把握训练特别有帮助。

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Firstbeat是通过合作方提供服务,这无法完全展示长期训练动态变化,就需要跑者自己用excel进行记录;

● 换句话说,跑者除了记录跑量,记录训练强度也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跑者跑量不大,但训练效果好的重要原因。

他们更加关注训练强度,重视中高强度训练,因为短时间高强度训练与长时间低强度训练的效果接近一致,但这并不是说低强度训练不重要,而是跑者要辩证科学地看待跑量。

跑量大,不代表训练负荷一定大,强度、时间、跑量、训练负荷的复杂关系是一门高级学问。

● 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存在一定换算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某种倍数或者指数关系。

也就是说训练强度增加一倍,肯定不代表训练负荷增加一倍,而有可能是几倍;

如果想做一名成熟且训练效率高,不断PB的跑者,你必须好好把控你的训练负荷,真正理解“训练效果”这个指标极为重要!

换句话说,如果想做跑步深度发烧友,你要学会读懂跑步手表!

1.《跑步心率为什么这么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跑步心率为什么这么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3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