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楚迪。好久不见~
好久没写有质量的内容了。
最近调整了下精神状态,觉得还是应该记录平时一些片段的想法:不经意间碰撞出的很细小、很及时的灵感,回味时还蛮有启发性的乐趣。同时,我也理应开始恢复写作的节奏,为8月底热热身。
最近观看了NBA的选秀大会,看后感慨颇多,在这里梳理下中国年轻球员与中选球员之间的交集。
近些年,我们更多的年轻球员开始产生“走出去”的想法,在国际赛事、训练营或者美国高中体系里,有了与世界范围内的顶级球员交流的机会。从上述的图表中不难看出,很多的中国年轻球员目前能够进入到优质的篮球项目当中,比如美国传统篮球高中或者是AAU球队。但在这种顶尖的平台上,我们很少有球员能够真正站稳脚跟,更多承担的是“绿叶”的角色。逐渐从“绿叶”到“红花”,是留美球员作为整体下一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像全美常年第一的蒙特沃德,今年总计有多达7名从该校毕业的球员成功通过选秀进入联盟,20级一届就培养了4名首轮球员(还包括状元),堪称高中篮球界的黄埔军校。最近的几年选秀,美国顶尖的篮球高中与NBA的直接关联性在增强,甚至比顶尖的NCAA强队输送人才的稳定性更高(杜克、UNC、肯塔基今年整体都很低迷)。在今年首轮30名中选球员里,13名都来自美国top20的高中。高中篮坛转学的情况也愈发常见,像IMG、MVA、Sierra Canyon这一类的巨头学校,其能提供的教练资源、训练设备以及高质量的训练比赛,已经逐渐在和职业队接轨(有一种职业梯队的错觉),深受顶尖高中生的青睐。
蒙特沃德其实目前也不乏中国小球员的身影。在19-20赛季,至少有10名中国留学生球员分布在蒙特沃德的诸多分支梯队里,但却极少有球员真正能在蒙特沃德一队进入主力轮换阵容。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并没能享受到这些传统篮球名校的核心优质资源,很多也不是蒙特沃德的主要培养对象。基于这样的现状,即便之后有再多的球员数量的累积,也很难最终产出我们理想中的结果。
—————————————————————————————————————————
其次,个人认为,今年的二轮选秀选择反映了NBA球队对球员功能性的看重。换言之,在二轮的选秀当中,很多球队的选秀策略,变成了挑选那些大概率能成为优秀拼图球员的苗子,而不是一轮球员以外挑选选那些天花板最高的天赋球员,或者是数据最好的明星球员。球队所强调的技术特点也会更加实用(比如后卫的投射、大个球员的吃饼能力等等),对所选的球员大多也有非常清晰的角色定位。
比如今年中选的33顺位Jason Preston,34顺位Rokas Jokubaitis,36顺位Miles McBride,49顺位的Aaron Wiggins等诸多后卫,他们大多都没有爆炸的身体素质和出众的突破能力,在数据方面也只能算是优秀水平,和很多落选的NCAA强校核心球员相距甚远。然而,他们在外线投射或在防守上(也就是3D)是本届参选者里的佼佼者,符合当今NBA比赛的潮流特点。
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ESPN高中星级评选和NBA选秀在评选逻辑上会有根本性上的不同。前者更多是考虑更多全面性,作为一个球员的整体,攻防两端的综合性的潜力评估,如果你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会比较影响到你的星级评定。
而后者,在我的理解里,尤其是除了顶级天赋以外,球员更需要的是成为“版本英雄”,要确保自己的“长板”够长,专项技能在联盟达到优秀水平,能迅速在球队里找到自身角色,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因此,ESPN评选的一些星级球员或许能够在NCAA里成为明星球员,但他们所表现的技术特点,并不一定是目前NBA球队所强调的。两者不同的侧重点,会影响人们到球员选秀顺位的预估。
当然这一切讨论的对象是首轮末尾以及二轮的球员,如果一名球员拥有绝对的天赋和实力,显然在一轮就会上岸,也不需要所谓的“投其所好”。同时,NBA球队对球员的考察维度也是非常多元的,且会结合球队的具体需求。这里讨论的更多是我个人,对目前二轮人才选拔趋势的整体观感。
这样的选秀趋势,或许对凡博未来一年在G-League Ignite Team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介于一年的准备时间相对有限,凡博去力拼二轮的选秀顺位是比较合理的努力目标。那在这一年Ignite Team,要做针对性地提高(“技能点”要点在更实用的生存技能上),比赛内容远比数据会更加重要。在比赛当中,更应该着重去展现符合当今NBA潮流的锋线球员技术特点,像对抗下的投射能力以及在防守端的整体表现,将会是二轮锋线球员NBA球队考核的重要指标。
—————————————————————————————————————————
ESPN首席选秀分析师,Draft Express的联合创始人,Jonathan Givony分享了一组有趣的数据。在今年的选秀大会上,仅有7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球员(没有NCAA或者Ignite team背景)成功中选。尽管NBA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增强,但近四年“纯国际球员”的中选人数,在过去20年的NBA选秀历史上,都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要知道在03年选秀大会上,总计有20名国际球员中选,这个数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Jonathan Givony认为自从“双向合同”这项机制的出现,很多球队通过给双向合同的方式,让有天赋的球员在G-League锻炼,进入自己的考察体系,逐渐成长为球队需要的球员。因此,NBA球队对在海外联赛寻找优质球员的需求在降低(G-league已经能提供不错的后备球员),也就间接地导致了纯国际球员中选人数的减少。
Givony推特原文
以下是我的个人理解。
我认为,国际球员中选数量的减少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Jonathan Givony阐述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不全面。
就今年的选秀而言,去年的疫情情况也导致了FIBA的国际比赛以及海外联赛遭到取消,减少了很多优质潜力球员的曝光机会,增加了NBA球探考察海外国际球员的难度。
如果我们讨论的是,这4年国际球员整体中选数据低迷的现象,那么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青年球员,提前涌入到美国高中或者NCAA的平台,进入美国球探体系的考察范围。现如今,总计有来自82个国家663名学生海外球员在NCAA一级联盟征战,78.5%的D1球队都至少有一名国际球员。NCAA帮助这些国际球员更早地适应美国篮球体系,也给了NBA球队多场合、多角度充分考察他们的机会。在今年的选秀当中,有11名中选的国际球员,有在美国高中或者NCAA打球的经历。
以下几点,我认为是能够从这个现象当中,得出的比较直接的结论。
从海外联赛(无NCAA或者美高经历)直接参选的国际球员,跟之前相比,中选的难度更大。
对于想冲击NBA但没有绝对硬实力的国际球员,取得双向合同并参加G-League联赛,是目前进入联盟比较靠谱的渠道。
提前进入NBA球探视野,增加曝光,也是球员除自身实力以外,能否中选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对于在CBA效力的中国青年球员来说,通过双向合同的方式进入NBA本身是一个挺“矛盾”的事情。对于球员个人而言,双向合同在薪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是一个回报周期长、且高风险的选择。而对于球队而言,球队将损失即战力,在球员合同方面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nba选秀】秋迪小记1 《21年NBA选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nba选秀】秋迪小记1 《21年NBA选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67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