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足坛和世界体坛最著名的赛事之一,世界杯的比赛含量不亚于欧足联冠军联赛,但可以说,在球迷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在之前的足坛解密文章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上世纪早期臭名昭著的双红会假赛事件。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欧洲各联赛出现的假赛事件并不少见。那么,在素来被视为“足坛最高殿堂”的世界杯赛场上,有没有出现过假赛事件呢?尽管年代久远,但相信一些老球迷应该还是能够依稀记得1978年世界杯上的一些瞬间。40多年过去了,关于这届世界杯上的某些比赛仍然受到了各界的争论,围绕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单场比赛上发生的种种“匪夷所思”事件,似乎可以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阿根廷假赛事件”。
【复杂的时代背景】
关于1978年世界杯的举办国,早在1966年就决定了。在当年召开的伦敦大会上,最初并无阿根廷的身影,联邦德国与西班牙是1978年世界杯举办国的两大争抢者。两方为了获得这届世界杯的举办权可谓付出颇多,国际足联不好得罪其中一方,最终选择了一个“权衡利弊”的方式——1974年世界杯主办权归联邦德国所有、1982年世界杯主办权则归西班牙所有。
这样一来,中间就空出了个1978年世界杯,重新展开新一轮选举。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1978年世界杯应当由美洲国家来举办(1974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界杯都已确定由欧洲国家来举办),这样一来,正处于混乱状态的阿根廷在无形中变少了许多竞争对手。
经过多轮淘汰,最终的争夺主要在墨西哥、阿根廷以及哥伦比亚中展开。但哥伦比亚因为其他原因提前退出,墨西哥又在1964年被授予了1970年世界杯举办权,所以,1978年世界杯的举办就花落阿根廷。
对于当时的阿根廷来讲,能够获得世界杯举办权无疑可以提振国内的士气,根据统计,阿根廷政府为举办这届世界杯投资了超过7亿美元资金,包括建造三个新体育场和重建另外三个体育场,为了安排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他们还特地建造了5个新闻中心,并且花费超过1亿美元建造了全新的通信系统,对于各大体育场周边的交通设施也进行了全套升级。
毫无疑问,阿根廷的政府对举办世界杯表达出极大的热情,但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举办世界杯的历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很多人难以想象,自1966年申办世界杯成功到1978年成功举办这12年间,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先后经历3次军事政变,有多达4个总统上台。
1976年,阿根廷再次遭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政变。庇隆死后,他的妻子伊莎贝尔接任总统职位,但她并无治国理政的才能,在短短两年的执政生涯中,阿根廷的经济被他搞得一塌糊涂,国内政局可谓一片动荡,社会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面对一片乱局,治国糟糕的伊莎贝尔遭到了全体国民的声讨,这也给了时任陆军总司令的魏地拉机会。
1976年3月26日,魏地拉在军界同僚的帮助下发动政变,罢黜无能的伊莎贝尔,随后自任命为总统。不过魏地拉上台后并没有给阿根廷人带来希望,他执政期间大肆迫害进步人士、强行取缔工会,一系列反民主活动加深了阿根廷国内的矛盾,根据统计,魏地拉执政期间阿根廷有多达1.5~3万人“蒸发”,很明显,这些人都因为与魏地拉政见不同而被“处理”掉了。
不过魏地拉执政期间对于举办世界杯的态度却和前任政府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的军政府需要通过这样一项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会来提高声望,同时也换取热爱足球的国民们的支持。
魏地拉如此重视世界杯也一点不让人意外,1966年的阿根廷虽然能够力压多国获得世界杯举办权,但70年代的阿根廷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没有随着魏地拉的上台而恢复。在此背景下,魏地拉将世界杯视为挽救自己职业生涯的法宝,他为世界杯打出的一大标语就是——“2500万阿根廷人将参与到这届世界杯中”。
在资金方面,魏地拉也不惜“伤筋动骨”提供支持。根据统计,军政府将1978年世界杯的成功举办视为头等大事,全国预算的10%都被用于筹设世界杯相关事项,此前向国际足联承诺的一系列硬件设施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以更高标准进行建设。尽管官方声称总成本还不到1亿美元,但根据统计显示,阿根廷军政府实际投入超过了7亿美元,要知道,4年后的西班牙世界杯投入还不到这届世界杯的1/3。
魏地拉为了办好这届世界杯可谓倾尽所有,当世界杯成功开幕后,阿根廷队的成绩自然也被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有人会将这届世界杯和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联系起,毕竟两个国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实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尽管魏地拉没有在公众场合明确表示对于阿根廷的成绩要求,但明眼人都知道,投入了这么多钱,魏地拉急需阿根廷用一个完美的表现扭转民众情绪,掩盖群众对于军政府的不满。
【强大的队伍,奇怪的规定】
即便有坐镇主场的优势,但若没有强大的纸面实力作为支撑,阿根廷恐怕也没有自信向世界杯冠军发动冲击。纵观当时的阿根廷队内,也可谓是巨星云集,魏地拉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这支阿根廷队必须要代表阿根廷的最高水平”。
乍一看这话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其实蕴含着魏地拉的深意。所谓“阿根廷队”,自然代表着阿根廷的最高水平,为什么魏地拉要特别强调呢?原因很简单,此前有不少阿根廷球员效力于欧洲或是南美洲其他国家的联赛,从今天的思路来说,即便效力于他国联赛,也不会影响代表本国出战。但对于当时的魏地拉而言,阿根廷球员若在他国联赛效力,就无法代表阿根廷足球的最高水平。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主教练梅诺蒂向球员们提出了要求:世界杯开赛之前,禁止任何阿根廷球员向欧洲转会。这也是当时那支阿根廷国家队只有肯佩斯一人在国外效力的原因(当时肯佩斯效力于西甲的瓦伦西亚)。
当时的世界杯由于参赛规模远未发展到如今地步,因此规则与今日也有所不同。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小组赛结束后产生八强,这8支球队再分成两个小组,进行第2轮单循环小组赛,两个小组第1名进入决赛争夺第一。
客观来讲,当时的赛制相较于今天更加残酷,并无所谓的淘汰赛机制,16支球队仅经过两轮小组赛就决出冠亚军人选。
对于坐镇主场的阿根廷而言,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小组有着明显的实力优势,首场比赛对阵匈牙利或许有立足未稳之象,但他们还是及时调整状态,最终在第83分钟完成逆转;小组赛第2轮对阵强敌法国,阿根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场优势,在漫天的纸片中火力全开,再次以一个2:1拿下胜利。
小组赛末轮对阵意大利,虽然阿根廷的出现形势已较为明朗,但志在夺冠的他们依旧火力全开,希望能够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跻身八强。遗憾的是,那场比赛的阿根廷可谓诸事不顺,以肯佩斯为首的进攻群表现较为一般,最终狂攻整场也没有能够攻破蓝衣军团的大门,反倒被意大利通过一次漂亮的反击打进一球,最终0:1败北。
尽管这场失利没有影响阿根廷出线,但当时主裁判克莱因还是受到了不少阿根廷球迷的不满。根据后续调查报告,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主裁班克莱因之所以最终没有能够吹上世界杯决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引起了魏地拉不满。
【诡异的6:0】
2胜1负的成绩让阿根廷进入了第2阶段小组赛的B组,对手包括巴西、秘鲁以及波兰。相较于第一阶段,此时阿根廷的对手们整体实力更强,也更加了解他们的技战术打法。小组赛第1轮对阵波兰,阿根廷延续了在进攻端稳定的发挥,最终以一个干净利落的2:0拿下比赛。
但第2场面对强敌巴西,阿根廷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最终他们与桑巴军团0:0战平,而秘鲁则0:1不敌波兰提前出局。在最后一轮率先举行的比赛中,波兰如人们所料一样1:3输给了巴西,这对于阿根廷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他们在与巴西的直接对话中没有能够获得胜利,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如果没有办法净胜秘鲁4球以上,才能在进胜球上击败巴西进入决赛。
尽管阿根廷前锋线上可谓是球星云集,但秘鲁也绝非泛泛之辈。想要在世界杯赛场上净胜4球以上,特别是面对整体发挥尚可的秘鲁,其难度可想而知。也正是基于此背景环境,不少人认为阿根廷几乎已经提前宣布死刑,进入决赛对阵荷兰的将会是巴西队。
1978年6月21日,阿根廷对阵秘鲁开打,这场比赛吸引了众多阿根廷球迷的关注,但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却只能用一般来形容。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人们普遍不相信阿根廷能够在一场比赛中净胜4球,毕竟他们在此前5场比赛也一共只打入了6球而已,面对小组赛发挥出色的秘鲁,谁会相信他们能够净胜4球以上呢?
可事实就是那么让人惊讶,首先,秘鲁在这场比赛的排兵布阵就遭到了不少球迷的质疑——首发11人中,秘鲁队居然上了4名根本没有在当届世界杯赛事中出场的替补球员;除此之外,当球队处于落后的情况下,秘鲁并没有选择换上前锋,反而让一名后卫到前锋线上充当进攻球员。
在比赛过程中,秘鲁的表现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尽管没能够在第二阶段突围,但在小组赛时的表现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此役对阵阿根廷,秘鲁上下的攻防表现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他们甚至两次将球打在了自家球门的立柱上,险些造成乌龙。
最终凭借着肯佩斯和莱奥波尔多·卢克的梅开二度,阿尔贝托·塔兰蒂尼、勒内·豪斯曼的先后建功,阿根廷6:0大胜秘鲁,在最后时刻以净胜球优势挤掉巴西,获得决赛入场券。
【荣耀还是耻辱?】
对于阿根廷球迷来讲,6:0大胜秘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决赛还要冲击他们的视线,毕竟当时的阿根廷一度被外界看衰无缘决赛,最终却火力全开上演6球大胜,实现胜利大逃亡。但对于更为广泛的球迷群体来说,在2002年之前一直将这场比赛视为世界杯赛场上的“最大耻辱”, 毕竟,秘鲁能够在小组赛3:1大胜苏格兰、0:0逼平最后的世界杯亚军荷兰、4:1大胜亚洲劲旅伊朗,从实力来看肯定不止0:6被屠杀的水平。
尽管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关于那场比赛的真相仍然没有浮出水面,综合来看,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假赛,东道主阿根廷通过某种方式“贿赂”,最终赢得了比赛胜利。但具体贿赂方式以及贿赂对象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秘鲁那场比赛的门将受贿,也有人说是秘鲁全队受贿,甚至有人说是那场比赛的裁判受贿。
比赛结束后,关于秘鲁门将奎里加受贿的怀疑最先浮出水面。首先,这位秘鲁门将在那场比赛的表现实在太糟糕了,第1阶段屡屡奉献神扑的奎里加整场迷茫,几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射正王”;另外,经过调查,奎里加出生地距离阿根廷仅仅只有20英里,更有传闻他原本计划获得阿根廷国籍,而且他也常住于阿根廷。
不过奎里加迅速对这种怀疑进行否定,他明确表示自己并没有收受贿赂,这场比赛之所以惨败完全是竞技方面的原因。
英国作家大卫·雅洛佩始终坚信阿根廷6:0秘鲁的比赛中必有猫腻,经长时间明察暗访,他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在《比赛是如何偷走的》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大卫·雅洛佩调查真相的过程,爆料事实的真相绝不是某几位球员踢假球,而是魏地拉收购秘鲁莫拉莱斯军政府,用3.5万吨粮食和5000万美元的贷款为代价(有人说还包含一部分军火),迫使秘鲁球员踢假球。
大卫·雅洛佩甚至表示,他日后和三名秘鲁国家队的球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了肯定。这三名球员表示,那届世界杯秘鲁队的领队就是政府首脑贝尔穆斯德的儿子,比赛前他召开全队,传达了要求放水的命令。迫于压力,秘鲁球员尽管不愿,但还是不敢违抗领队,最终以0:6惨败画上句号。
不过这种说法一经爆料便遭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反对,阿根廷方面表示,当时的阿根廷军政府已经处在崩溃边缘,世界杯的庞大开支让财政压力陡增,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让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阿根廷军政府不可能为了一场比赛的胜利拿出3.5万吨粮食和5000万美元,这种说法完全就是空穴来风。
另有一种说法是,秘鲁之所以踢这场假赛,是因为这场比赛早已被纳入了南美多国“秃鹰计划”的一个部分。2012年,一个秘鲁前参议员莱德斯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爆料了自己所掌握的一部分证据:当年秘鲁的确放了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魏地拉出钱贿赂,而是秘鲁与阿根廷两国之间的“暗箱操作”。莱德斯马表示,那场比赛前,秘鲁向阿根廷送来了13名政治犯,让阿根廷人对于他们进行严刑虐待,作为回报,已经出局的秘鲁队会在那场比赛为阿根廷放水。
对于这种说法,阿根廷与秘鲁两国政府都表示了强烈反对,他们表示那场比赛的公正性不容置疑,所谓的大比分完全是由于竞技因素造成的,和场外信息没有任何的关系,两国政府绝对不会干预任何足球比赛。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没有什么可信度。
首先,使得阿根廷和秘鲁两国政府在国际信誉普遍不佳,而且根据荷兰队的克鲁伊夫在世界杯决赛后表示,他之所以在那场比赛缺席,是因为家人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员的绑架,并威胁他只有在决赛中不上场,才能换取家人的平安。
关于那场比赛的真相,外界可谓众说纷纭。但综合来看,经过多年调查,人们基本上认可了阿根廷6:0秘鲁上场比赛是假球,但究竟是以如何方式实现的,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结语】
阿根廷凭借着6:0大胜秘鲁所获得的净胜球,成功淘汰巴西进入决赛。在对阵荷兰的决赛中,阿根廷表现突出,肯佩斯在第38分钟为球队首开记录,随后迪克·南宁加在第82分钟扳平比分,双方在90分钟内战成1:1平进入加时。
在加时赛中,肯佩斯在第105分钟打进了关键一球,而丹尼埃尔·贝尔托尼在第115分钟再下一城,帮助阿根廷锁定胜局。比赛结束,阿根廷在质疑与赞美的交融声中夺得了首次世界杯冠军,布宜诺斯艾利斯有60%的人走上大街庆祝,胜利的喜悦让他们暂时忘记了国内的纷繁复杂,沉浸在足球带来的快乐中。
但对于阿根廷人来说,世界杯冠军的喜悦只是短暂的。魏地拉通过阿根廷夺冠改变国内局势的目的落空,阿根廷民众放眼望去仍是无尽失望——国内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失业率上升、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1981年3月29日,魏地拉迫于压力被迫辞职,但阿根廷仍然沉浸在无尽的黑暗中。
40多年过去,仍然有人将阿根廷6:0秘鲁的比赛视为足以比肩2002年世界杯的“重大假赛”。综合来看,尽管阿根廷方面始终没有承认,但结合那场比赛的实际情况以及多方面的外部证据来看,阿根廷或多或少实行了某些“暗箱操作”,以让他们在那场比赛获利。
当年那支阿根廷队的22名国家英雄,如今也已成为了老人,他们一方面自豪于自己为国家立下的功勋,但另一方面也无奈于外界的流言蜚语。
阿根廷著名前锋肯佩斯直言:“从具体情况来看,已经无法认同这是一次值得骄傲的胜利了。”但他还是对于球迷们怀有期待:“希望球迷们只记得那届世界杯的美好回忆,忘掉那些不好的事情吧。”
1.《关于世界杯阿根廷我想说足坛解密第七期:阿根廷的首个世界杯冠军,究竟有没有水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世界杯阿根廷我想说足坛解密第七期:阿根廷的首个世界杯冠军,究竟有没有水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70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