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止捕鱼以来,越来越多的稀有物种开始出现,最近发现的鲭鱼就是有力的例子。201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鲭鱼被列为长江22种极位鱼之一,与长江鲭鱼、中华鱼等名鱼种并列。

自2017年以来,长江野生鲭鱼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加,到目前为止已经目睹了6次。鲭鱼学名是鲭鱼,俗称草草狡猾,历史渔获量相当丰富,曾像“长江三线”一样形成相当大的渔获量。从目前的苗头来看,长江的渔业禁令结束后,该物种有望再次迎来繁荣。

长江带鱼的数量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长江的外来物种也正趁着10年禁止捕鱼的“东风”繁殖,对本土鱼类构成了巨大威胁。这些“外来户”经过人为选拔,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杂食性鱼类多,比当地鱼类更有竞争力。其中罗非鱼是潜在危害最大的物种之一,养殖产量已成为全国十大品种之一,如果能适应低温,后果将不堪设想。

罗非鱼入侵长江“鱼银行”。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接连经历了多种复杂地形,形成了多种鱼类资源,可以说是天然的“鱼库”。

原产金沙江,高海拔、低气温、适应低温的裂鱼和高原泥鳅繁殖。长江上游的川江段,峡谷深,水流急,鱼以亚科、亚科、野雁等特有物种为主。到长江中下游时,以水面宽、支流多、湖泊星星多、气候温和湿润、鱼类组成复杂、四人鱼、鲭鱼、铜、鲶鱼等为代表。

考虑到长江的地势和水温分布,罗非鱼入侵的高危地区是长江河口地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和三峡库区。实际调查显示,罗非鱼实际上侵犯了长江中游和下游,货源大部分是养殖逃逸,洪水发生时池塘溢出,养殖的罗非鱼潜入长江。

2005~2007年,中科院水产所对长江下游外来物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长江下游共有45种外来物种被人工养殖,罗非鱼位居第一,产量遥遥领先。事实上,罗非鱼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养殖户的热门选项,没有人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放弃、释放的情况。背后的危险不容小觑。

6个月就能繁殖,专家们想出了“避孕”妙招

罗非鱼是原产于非洲东部的“非洲鲫鱼”,成语体长在20厘米以上,背部有刺,食性混杂,不挑食。我国早在1957年就引进了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多种罗非鱼。目前,罗非鱼已经在国内“遍地开花”,北方的黄河流域也养殖了,总产量达160万吨。

令人担忧的是罗非鱼强大的繁殖力。在一个净水池塘里,罗非鱼在6个月内可以自然繁殖,在海南等高温地带,性腺发育最短只有3~4个月。体重200克的雌性罗非鱼产卵量达到1000~2000个,特殊的口孵化方式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

当自然水温为20 ~ 30时,雄性开始在池塘的泥中筑巢,之后雌性进入巢中排出成熟的卵子,装在嘴里。另一方面,雄性排出成熟的精子,沿着水流进入雌性的口腔,受精卵子。孵化期间,受精卵被雌性在口腔中含有,在卵黄囊消失之前,幼崽不会离开母体,整个过程只需要4~5天。

没有干预,罗非鱼的繁殖将继续,一年内可以繁殖好几代,后代无穷无尽。如果

罗非鱼过早、过度繁殖,更多的能量将被用于性腺发育,而非体重增长。对养殖户而言,这不仅会导致饲料浪费、出肉率降低,商品规格也因此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为了限制罗非鱼的繁殖,科学家另辟蹊径,想出了“节育”的妙招——杂交培育出全雄罗非鱼。全雄罗非鱼比普通罗非鱼生长更快,个体更大,更重要的是这种罗非鱼的染色体有三对,丧失了繁殖能力。

近年来,育种专家再获巨大突破,培育出超雄罗非鱼,使得商品性大大提高,受到业内的强烈欢迎。然而,那些“流放”到自然水域中的普通罗非鱼就不受“节育”限制了,只要水温适宜,就能一直繁殖,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三峡水库受到威胁:10℃是最后“防线”?

罗非鱼的“始祖”是莫桑比克罗非鱼,此鱼是非洲坦噶尼喀湖的土著鱼,是典型的小型热带鱼。上个世纪初入我国时,罗非鱼并不受待见,养的人也不多,民间甚至将其称之为“垃圾鱼”、“廉价鱼”。

总体来看,罗非鱼既有功又有过:一方面,罗非鱼为我国创下了可观的外汇,成为了抢占欧美市场的“硬票”,这一贡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野生罗非鱼流入长江流域,生态危害也不能一笔带过,二者应区分看待。

现在的问题是,三峡库区已有野生罗非鱼的踪迹。早在2005年渔业资源调查中,三峡大坝上游600多公里的江段上就已产生多条罗非鱼的捕获数据,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2006年春秋两季,科考人员在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宜宾、万州等江段对外来物种摸底调查,罗非鱼再次上榜。

三峡库区的罗非鱼应当引起重视,这一江段的水文情况特殊,可能成为罗非鱼大量繁殖的高风险区域,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其一,三峡库区的水温相对适宜。2017年6月发表在《水利水电快报》上的一份调查显示:三峡库区在蓄水后,朱沱站、寸滩站、宜昌站等多个监测站点的水温相对适宜,最低温是1月份的11℃,最高温为8月份的25℃。要知道,只要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上,多数罗非鱼就不会被冻死,在库区内存活、繁殖的可能性很高。

其二,2003年蓄水后,三峡库区的生态位严重空缺,为罗非鱼的侵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调查,三峡库区有鱼类108种,其中17种是特有鱼类。蓄水后,库区由流水变成缓水,天然江段变成半开放的人工水库,洄游性鱼类被拦截在坝下无法繁殖。因此,库区腾出了大量闲置生态位,这客观上为罗非鱼的“上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其三,罗非鱼本身对低温也具有适应能力。虽说10℃是罗非鱼的“生命线”,但不少罗非鱼品种的致死低温都要低于10℃。比如奥利亚罗非鱼能在7.82℃的低温下保持半数存活率;何金钊等学者发现,佛罗里达的红罗非鱼在6.77℃能达到半数存活率。

其四,人工选育加快适应速度。目前罗非鱼在北方无法正常越冬,但为了提高产量,业内存在提高罗非鱼耐寒能力的需求,以便在北方大面积推广。随着人工选育的进行,罗非鱼适应低温的能力会大大加快,更替速度将难以想象。对北方养殖业来说,这是个增产增收的大好事,但对长江乃至黄河的生态来说,耐寒的罗非鱼也将成为更大的隐患。

对于罗非鱼的入侵,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1.《【非洲鲫鱼】10是防线!非洲鲫鱼可以侵入三峡水库,在6个月内繁殖第一代,会泛滥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非洲鲫鱼】10是防线!非洲鲫鱼可以侵入三峡水库,在6个月内繁殖第一代,会泛滥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932951.html